中国工商银行(1398.HK)H股上周末以3.07港元/股定价,达到招股区间上限价。根据招股说明书约定,承销工行IPO的投资银行有望分享高达4亿美元的承销费用。由于近一年来大型国有银行纷纷上市,对于参与H股承销的投资银行家来说,意味着年底的花红将更为丰厚。 根据工行招股说明书,如果最终发行价位于价格指导区间高端、且“绿鞋”期权被执行,以美林、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中金及工商东亚5家为主的投行将获得H股发行总额的2.5%作为其承销费用。由于工行H股发行总额达160亿美元之巨,这些投行将分享高达约4亿美元的承销收入。 不仅仅是工行,去年以来的短短1年多时间,交行(3 3 2 8 .H K)、建行(0 9 3 9 .H K)、中行(3988.HK)、招行(3968.HK)接踵上市,把投资银行家的口袋撑得鼓鼓的。 据资本市场数据提供商 Dealogic PLC 的预测,工行上市后,在亚洲地区(不含日本)IPO承销量排位情况中,高盛仍将稳坐头把交椅,但美林通过承销工行一举取代原本排名第二的瑞士银行,后者今年连续承销了中行和招行的上市发行。在工行发行中受益的还包括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它们分别在上述排名中位列第五和第六。而如果不计算工行的承销,这两家投行的排名要靠后得多,德意志排名第八,瑞士信贷为第十五。 不过,大型IPO的承销对投资银行团队而言并非全是好事。参与到上述银行发行的一家投行负责人日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丰厚的承销费或许使得团队里的一批人离开投行进入基金行业,理由很简单,即钱赚够了。该人士说:“有些人认为超大型国企基本上都已经上市完了,一级市场的机会已经不多,二级市场机会要更多些。” 这位人士的担忧也许只是杞人忧天,赚够承销费的投行当然可以通过提高待遇来留住人才。不过,香港投资银行人才确实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2年出现过较明显的变动高峰,新的人才流入,老资格的投资银行家纷纷转向出任私人股权基金(P r i v a t e E q u i t y)经理。有意思的是,1997年和2000年恰巧是红筹股上市和H股上市的两个高峰期。 从投资银行家转为私人股权基金经理的最典型个案当属有“红筹之父”之称的梁伯韬了。这位当年的投行风云人物今年初离开花旗银行,目前正在筹备数以十亿美元计的私人股权基金。他已在今年8月从李泽楷手中收购了电讯盈科(0008.HK)近23%的股权。 一家香港本地券商的投行部负责人向本报表示,一家大型国企IPO项目的承销费往往是一个小项目的数十倍。不过他认为,H股的大型项目所剩不多,相信大型H股企业回归A股会很快成为一个潮流。如若此,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苦熬之后,或许该到A股承销商鼓起口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