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无缘内地高额增长红利 香港券商冀望开禁政策
[打印本页]
作者:
lcw77
时间:
2011-5-29 16:22
标题:
无缘内地高额增长红利 香港券商冀望开禁政策
凭借着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提供的便利,港资银行在内地布点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但是,香港证券公司的“北上”热潮始终未能出现。
“恒生指数屡创新高,而香港本地券商的交投量却屡创新低,生存日益边缘化。”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京华山一首席顾问刘梦熊如此介绍本地券业状况。与此同时,中国内地股市近期也屡创新高,而内地券商和QFII却赚得盆满钵满,香港券商只能隔河感叹。
香港大福证券总裁黄绍开希望将现在香港券商33%的入股比例上调到49%。这些想法代表了不少香港本地券商的心声。
高门槛
香港证券业学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根本没有香港金融机构的影子;现有的50家QFII中,真正属于香港本土的金融机构只有恒生银行一家。
而且,QFII的审批速度并未放慢,相反还有加快的迹象。6月底时,国家外管局统计的QFII只有36家,但是几个月过后,这个数字已上升到50家,其中竟无一家香港本地券商。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今年以来,外资证券机构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的代表处已超过100家(香港不足10家),比去年有大幅增长。
面对上述数据,黄绍开表示,这与内地的高门槛不无关系。目前香港金融机构若要进入A股市场,只有QFII一条路可走。但是,香港本土券商规模偏小,以大福证券为例,尽管在香港中资券商中,排名居前,但是仍达不到内地A股市场QFII的标准。即便是早些时候内地下调了QFII的门槛,香港业界至今也无一家够条件成为QFII。
此外,由于内地市场相对封闭,不像香港市场上资金能够自由流动,因此,香港证券业对进入内地市场一直心有犹豫,进展不大。据了解,除了大福、新鸿基等公司对开拓内地市场较为进取外,大多数的香港券商皆以目前条件不成熟为由,持观望态度。
尽管大福证券早在1997年就率先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其后又相继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设立办事处,策略性据点遍及全国,但至今都未开展直接的证券业务。
期货先行
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发行H股,今年香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筹资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但这却掩盖不住香港本地券商的失意。刘梦熊解释说,由于中行、工行等都是由欧美大行承销,原本市场份额就不高的本地券商更是每况愈下,屡创新低。
瑞士信贷银行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内地A股市场未来五年内,市场价值将翻两番,直逼香港。从现在的情形看,本属近水楼台的香港证券业难以分享内地市场的高增长红利,这无疑将会继续拉大香港券商与欧美同行的差距。
刘梦熊表示,香港市场与国际接轨,发展比较成熟,券商普遍比较诚信,法治观念强,如能与内地券商合作,完全可以扩大双方的生存空间,实现双赢的结果。
香港软库金汇执行董事、投资银行业务总裁温天纳也认为,香港本地券商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工具的应用上经验丰富,比内地券商有一定优势,存在互补的机会。
黄绍开认为,现在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入股内地期货公司,因为只要注册资金3000万元,持股比例可达到49%。他称,大福收购内地的期货公司年内或可成行,而新鸿基的年报也显示,正在物色内地期货公司准备收购。
事实上,香港证券机构不约而同地把期货作为拓展内地直接业务的第一站,既是现实又是不得已的选择。黄绍开说,与内地券商成立综合类证券公司,是在不能达标QFII而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最好选择。按要求,成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外方注册资金需达到5亿元人民币,大福虽能达此标准,但是入股比例却限定为 33%,不能像期货那样成为单一大股东,拥有相对控股权。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