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哥伦布与中国 VC 的独立思考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xinwei
时间:
2011-5-30 16:45
标题:
哥伦布与中国 VC 的独立思考精神
在创投领域,2004年风头最健的可能要算是成功投资盛大网络的软件亚洲基金了。据说,在去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排行榜中,软银亚洲因投资盛大而摘取当年中国最佳创投机构称号,盛大则相应成为该年最佳退出案例。当初软银亚洲向盛大注入资本4000万美元,换取了盛大约20%~25%的股份,按投资收益推算,在不包括盛大上市后的套现获利,软银至2006年将可获得10亿红利,投资增值300%。此番出色表现也确实当为年度最佳。
成功的背后自有它必然的逻辑。探寻软银的盛大投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当计算机与带宽成本不再构成人们应用互联网的壁垒时,当18-30岁青少年占到了中国互联网用户量的69%以上比重时,人民就需要网络游戏。盛大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风险投资押宝网络游戏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偶然。偶然的也许是这个宝是由软银亚洲来押,还是其他的什么 VC?
考虑这个问题的初衷出于对 VC 新趋势的观察——从2004年以来,VC开始慢慢复苏,并且在投资理念上开始快速改变。他们大多数表现出与互联网泡沫时期迥异的理性与谨慎。他们的大多数也已经掉头,开始关注本土市场需求的那些变化。那些曾经被他们视而不见的移动增值、传统的钢铁、房地产、能源、环保,以及一些国有企业改革等,被他们今天当焦点关注。他们中的许多完全摒弃了过去只投高科技研发项目的论调,但同时又有新的声音生出——“我们只关注那些高成长企业的项目投资”。
这种趋势显示:那些曾经在上世纪末,因网络泡沫破碎而受尽伤害的 VC 们变得务实了。但他们中的许多似乎只是从硬币的一面转到了另一面。在踟躇前进的新一轮中国投资市场中,在对各行业投资机会的判断中,他们中的许多要么开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大声追赶市场上最热门的题材,要么就干脆一动不动,静观其变,所谓“剩者为王”。同时在资本介入阶段上也都一股脑地开始“向后靠”。似乎真应了经济学家吕伟钢的说法——VC 的本性就是追逐热点,可天性偏又是没有耐心。在新一轮的征战中,许多 VC 丧失了本应该有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
VC 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州人所进行的远洋探险投资。载于史册且又耳熟能详的案例莫过于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之旅。1492年,西班牙国王答应哥伦布为其资助远洋探险,这项投资的回报是——那些被哥伦布可能发现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主权将归西班牙所有,还有那些“无论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财务”,在扣除航行费用外,均要上交西班牙国库。作为“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哥伦布本人可享用扣除费用后这些财务的10%。
在一个投资结果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发现新大陆”之旅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博弈一个巨大的投资增值。这与现代意义上 VC 所固有的高风险性与高增值性混合的属性多么相像。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在当时的历史现实环境下,除非有莫大的勇气与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能够力排众议才成就了这次探险之行(我们或可称为“风险投资之行”)。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讲,西班牙国王与哥伦布更是成功的——此后的西班牙开始征服拉美,不仅在新大陆上攫取了大量财富,将疆土扩展到大西洋彼岸及菲律宾,并在16世纪初,成为一个横跨四大洲的太阳不落帝国。
微软、Intel、苹果电脑、Yahoo、美国在线等公司的成功无一不拜现代 VC 所赐。在上世纪70年代,NASDAQ 证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美国 VC 的兴起。那些独具慧眼的VC以其独特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发现那些真正有领导性与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它们或者是中小公司,或者是商业构想,从孵化和培植未来大企业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筛选与引导。VC 们投入资本与管理对之加以孵化、培植,使它们最终转化为今天市场上的领导者。同时,VC 们也得以从 NASDAQ 二板市场上以高溢价套现获益。可以说,追新的特性造就了美国 VC 的成功,而正确引导 VC 追新的正是 VC 背后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对那些使消费者需求真正更新换代的技术,以及那些能够催生新产业的创新公司的思考与选择的精神。与之相对应的是,上世纪末对网络投资的集体无理性狂热,则恰好代表了 VC 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的丧失,事实上,市场对这种丧失也回敬以无情的耳光。
2004年中国VC市场中,统计显示,中外创投机构的投资额总计为12.69亿美元,约占同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总额的2%。在这些相对比例很少的创投基金中,其中近50%的资金又投向了半导体行业,另外在通信、无线应用,以及互联网等领域还有一些分布,而其他如企业级平台软件、新材料、光机电、生物医药等领域则微乎其微。这样的数据显示出目前国内创投的行业集中性特点来,越多越多的VC集中在大家被一致看好的有限行业中。与此同时,“风险投资”固有的“风险”特点被一再回避——那些专门投资早期创业公司的“天使基金”几乎没有了。用投资经理圈子内的话来说,“我们都在‘往后靠’。”
客观地讲,中国目前的 VC 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退出不易,股权文化缺乏,股市流动性不足,以及当地并购交易的稀疏。这些因素决定了即使是“风险”意识本应强烈的 VC 们,也越来越先学会在中国这个市场中如何玩转“趋利避害”。这样,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中,VC们的潜规则似乎变成了——要么将投资集中在大家都说好的产业,因为这样是最安全的。要么干脆按兵不动,因为这也是安全的。而另外如“往后靠”的投资策略,使得 VC 们的冒险精神渐渐被务实的业绩评价所代替,这成为 VC 们在中国市场中集体的新保守主义趋势,他们不再像互联网热潮时期那样,将一笔资金用于很多小的项目,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在一个项目中投入一大笔资金,以期获取高额增值。仍以投资盛大的软银亚洲为例,3年来,他们手握10亿美金,却只投资了10个左右项目。类似这样的集中投资让更多嗷嗷待哺的中小公司只能怀揣技术梦想而兴叹不已。
风险投资所固有的追新属性决定了 VC 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对投资产业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另外,即使从目前狭窄的退出机制来考察,也更需要我们强调这一精神。美国风险投资大约有一半的比例选择从二板市场(NASDAQ)退出,而另一半则以被大公司收购股权的方式退出。同比国内二板市场迟迟没有启动,而所谓“大”公司则鲜有购并可能,这样就让许多VC们不得不选择到美国或者是香港“曲折”上市。投资题材趋同,众多公司上市排队,以及严格的资格审查等等,都使得投资中国的VC们退出道路狭窄。这反过来要求VC更需回归独立思考的本质,在投资题材选择上要“特立独行”、谨慎下注。
也许正像一些 VC 们所预期的——在未来的十年,即便是最坏的估计,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也会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为VC提供了投资亚洲的最好机会。但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海外上市的时间与机会成本高昂,VC 相关法律缺位等等因素,这使得 VC 在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况来。结合时代特点来看,用布热津斯基的话来说——今天的历史似乎被压缩在一起,人们的理解总是跟不上现实的变化,这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转型中国中表现尤其强烈。由此,我们发现——今天VC 们事实上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以不确定的风险投资方式投资一个不确定的“预期”——一个“小”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会变成为“大”公司的“预期”。正因如此,那些 VC 们在新时期转变中呈现的特点都可以被我们理解。即使如此,但我们依然需要强调:那些最根本的——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的产业投资环境呈现出哪样的特点,那些VC对投资项目所应保持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富有洞察力地选择项目,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追随热点与潮流的做法——依然重要。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