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李礼辉:海派银行掌舵者 [打印本页]

作者: lcai    时间: 2011-5-30 19:23     标题: 李礼辉:海派银行掌舵者

2004年,对中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对李礼辉来说可谓转折性的一年。
8月,李礼辉从海南省副省长任上调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金融业界普遍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上任将对中国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试点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中行海外上市发挥积极作用。在8月26日举行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这位新任行长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行“上市的原则是速度服从质量”。
李礼辉深知,改革攻坚要防止管理层出现新的道德风险:有三个不能———不能够滥用权力,不能够越权越位,不能够以权谋私。要遵循四个约束:法律法规的约束,金融职业道德的约束,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约束,诚信约束,党员还要遵循党的纪律约束。要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独立的内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规范的决策程序。
李礼辉曾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的职位上工作8年,还担任过工商银行驻新加坡首任首席代表,拥有丰富的海外金融机构并购经验,包括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等。李礼辉丰富的经验,为中行股改奠定了坚定的信心。
1 “打工行长”
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他被任命为中国银行行长,从海南省副省长“回归”银行家身份。他发表的就任讲话被媒体评论为具有“打工者”的态度
如果中国银行上市是“道阻且长”的航程,那么52岁的行长李礼辉无疑是肩挑重任的掌舵者。
6月22日,李礼辉再次就中行上市进程周知大众:中行拟于明年初上市,地点的考虑则是在香港、上海、纽约和伦敦4个候选地中择其一地或两地上市。这是目前中行上市进程的最新版本。
2003年12月30日,中行获得政府注资225亿美元、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后,即完成了不良资产处置、发行次级债等一系列动作。特别是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李礼辉履新以来,包括人力资源改革、分行试点改革和增发次级债等直指上市的核心改革渐次展开。
眼下,IPO冲刺在即。中行内部面临的是如何让初见雏形的重组架构实质性运转,真正转制成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同时,面对同期获得政府注资启动股改的建设银行,以及同在上市路甚至还将领先一步的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中行则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扬自身特色,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行。
重回银行界的李礼辉,从一开始就与中行上市的历史选择联系在一起。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李礼辉被任命为中国银行行长。这是一个老银行人的“回归”———自197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李礼辉一直在金融界工作。他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了18年,从福建省分行一直做到总行的副行长。即使在海南省当副省长期间,李礼辉对金融也是“不离不弃”:分管金融业。
不过此番归来,李礼辉所面对的早已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旧态。
中行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制的核心变化,或许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大会上可见一斑。
大会的第一项议程:由中国银监会唐双宁副主席宣布银监会批复文件并颁发《金融许可证》;第二项议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陈良副司长宣布营业执照内容;第三项,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树清宣布中行董事、监事名单;第四项,由中央组织部王东明副部长宣布董事长、行长、党委书记、副行长、监事长、纪委书记等高层管理层的任命。其后事项,分别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工作改革小组办公室主任周小川、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树清、中行董事长肖钢先后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主任赵锡军曾点评说,中央汇金公司正式成为“老板”,是很关键的一笔。改制后,中央汇金公司正式以出资人的身份介入到银行运营;中行的企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成立大会中出场的既有行业监管者银监会,也有按《公司法》设立的公司监管者国家工商总局,似在有意强调“改制后中行将按照现代企业的规则去运作”。
中行的新闻发言人强调,转制前后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正式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董事会下设战略管理等5个委员会实施内控监督。在中行第一届董事会名单中,11名董事中有6名来自汇金公司,中行高层管理者只有李礼辉、李早航、华庆山三人进入董事会。中行的全新设置,反映了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大变化。
“今后我们管理层要接受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监督,要向股东负责,给股东良好的回报;管理层要在董事会授权下依法合规行使权力,遇到重大事情要及时把信息反馈给股东和董事会,得到回复后再作决定。最重要的是,管理层成为法人治理结构中组织、执行的中枢。”李礼辉就任时的这番讲话,被媒体评论为具有“打工者”的态度。
事实上,这才是他从副省长到行长后所遇到的真正的角色转换,而这和中行的改制重组是紧密联系的。
2 海派色彩
他担当着中国民族金融战略实践者的角色。由于拥有丰富海外机构资源和深厚国际业务基础,中行身负厚望
重组,让中行初步建立起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框架,但是和一直以来的梦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起来,仍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政府在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中对中行是有所寄托的:“让中国银行成为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金融业的代表”。毕竟,中国金融业将在2006年全面对外开放。要在金融机构直面外资的竞争中推出一个先锋,拥有丰富海外机构资源和深厚国际业务基础的中行显然是最佳选择。
中行是从外汇外贸的专业银行的起步,逐渐发展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工商管理局在批复给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许可内容中,外汇和外币类国际业务占一半。此外,中行海外资网络在国内银行业是最健全的,境外机构资源丰富。中银香港、卢森堡分行等海外机构,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金融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在业务方面,一直以来,中行的国际信用卡发卡量和有效商户数量居业内第一,外卡收单居榜首。中行与国际银团贷款的业务合作也比较活跃。中行在海外拥有自己的全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2003年,中银国际在香港7个最大规模的IPO项目中担任了4个项目的联系主承销,经营效益实现双位数增长。
李礼辉的到任无疑又为中行的海派色彩涂上浓重的一笔。
李礼辉早年即有在香港工作的经历。1992年,他又和同仁一起,创办了中国工商银行设在海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并担任驻新首席代表。此后,李礼辉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他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两级跳”———先后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工商银行副行长。他在后一个职位上一干8年,主管国际业务。而李礼辉真正为海外金融界所熟悉,是1999年工行收购香港友联银行一案。他协助行长姜建清制订整个收购计划,并全面参与了对友联银行的重组。“金融从业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是中国工商银行一位曾与李礼辉共事的管理者对他的评价。
3 重组正酣
上任近一年,他迎来了中行改革的又一重要战役:引进战略投资者。他希望能以此促使中行真正转变为达标的上市公司。围绕这一目标,中行在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上有了根本性变化
伴随着中行人力资源改革,江苏、四川分行改革试点的启动,李礼辉迎来了中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又一改革重要环节。虽然还不能透露具体进展,但基本取向李礼辉已了然于胸:“我们希望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能在管理、产品方面对中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的条件”。
近期,李礼辉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战略投资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能给银行带来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换句话说,这种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和银行有互补优势,这是选择的重点对象;第二种是财务投资者,希望通过战略投资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套现。
李礼辉明确提出,中行希望引入第一类战略投资者。因为尽管中行已经改制成了独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在市场营销、人员理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差距。“中行特别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人才,使中行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真正转变成为一个符合上市标准的上市公司”。
履任之初,李礼辉就曾表示,最大的挑战并不是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而是“在未来5至7年保持现在较快的速度,并保持比较稳健的发展势头。提升中行固有优势,实现跨跃式的发展”。而今对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与他当初表述的中行最终目标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围绕这一目标,中行在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上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了解,从2004年7月1日起,中行开始实施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基本上达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比如,中行的风险拨备都实时计入成本,新增任何一笔不良资产,就要计提拨备,要计入成本。
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技术上促使了银行转变增长方式。2003年,中行在国内率先做到了执行1997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由普华永道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年报。去年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中行也是第一家做到的。
2005年初,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发生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使银行的操作风险备受关注。风险内控的加强,也在中行重组的目标之内。
据悉,中行吸取了当年中国银行(香港)上市的经验,已经调整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施风险政策分层管理,将风险管理政策分为董事会、管理层、业务操作层面分别管理,不同层次的授信政策有相应的批准程序。其中风险政策委员会为董事会的下设机构,负责审定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并监督执行;中行还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进行了集中清理,确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框架和管理流程,并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加强风险集中管理。
4 团队闯关
他相信,改革者的意志将推进革新。中行推出了人力资源改革中的最新举措:25个重要职位面向全球招聘人才。这在全国金融业界都属罕见
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穆迪投资6月在最新的报告中称,中国政府在2004年加快国有银行资本调整的举措已经从总体上降低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中国银行业的前景为稳定至正面。穆迪认为,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严重。原因是四大银行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另外,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
李礼辉告诉记者,中行正在推进的流程整合和机构重组,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集约化的程度,实行扁平化管理。2004年底,中行确定了各分行的流程整合重组方案,现在各分行正在细化这个方案,绝大多数一级分行的方案已经被批准。他估计,在今年7月以前,全行的流程整合重组在目前阶段的工作就要完成。
重组至今,中行上市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比较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和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李礼辉认为直观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偏低。比如,去年中行净增加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6%左右,在国内所有银行里面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指标跟发达国家的先进银行相比,仍然低了15个百分点以上。如果把花旗银行等国际一流银行的投资银行板块、保险业务板快都放进业务收入里面来计算,差距更在25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偏低。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很高,不良贷款的比率也很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这几年虽有所改善,仍难以让人放心。
三是集约化程度偏低。分支机构有的省有四到五个级别,有的省有五到六个级别,管理层次太多,所以有些总行统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到分支机构比如办事处、储蓄所的时候,不能得到落实,有章不循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分支机构本身存续的必要性很值得考虑。
李礼辉认为,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进行革新,而改革者的意志,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今年的5月20日,中行推出了人力资源改革中的最新举措,25个重要职位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其中包括境内两个一级分行行长和12个总行部门正副管理职位。
这次招聘的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在全国金融业界都属罕见。在掌舵者李礼辉的身后,很快将聚集起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