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外汇投资多元化投“石”问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洞庭岛主
时间:
2011-5-30 22:33
标题:
外汇投资多元化投“石”问路
2007年6月25日,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PE)投资公司黑石集团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将出现中国股东的身影——在这宗美国近五年来最大的IPO中,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SIC)可能在黑石集团IPO后持有9.7%的股权。SIC在尚未正式成立之前,就投“石”问路,完成了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的首笔交易。
这是“改变环球资金流向典范的历史性事件”。黑石集团创建者之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施瓦茨曼表示,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SIC首笔投资于黑石
成立于1985年的黑石集团在全球私人股权投资界赫赫有名,是全球最大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公司业务主要由私人股权投资、房地产、可交易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咨询等四部分组成。截至2007年5月1日,黑石集团旗下管理的资产达884亿美元左右,与截至2001年12月31日管理资产141亿美元比较,年平均增长率为41.1%。
今年3月份,在SIC决定投资之前,黑石集团即已宣布其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将IPO,该上市部分的资产估价为400亿美元,2006年盈利23亿美元,计划出售(不包括SIC的持股)12.3%的股权。5月20日,黑石集团宣布,SIC将在黑石集团IPO时斥资30亿美元购买不到10%的股权。而这也将成为SIC的第一笔重大投资,并被理解为我国高达12000亿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起步举措。
根据6月11日黑石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初步招股书显示,此次招股的初步定价区间在29~31美元,预计发行1.33亿股,加上2000万股的超额认购权,以及以折让价出售给SIC的1.05亿股,此次IPO规模最高可达2.38亿股,预计最高融资额为77.5亿美元,将成为目前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规模最大的IPO。
此次IPO结束后,SIC将持有黑石集团9.7%股份,公众投资者持有12.3%股份,其余的78%股份归属包括黑石高管在内的老股东。如果超额配售权完全行使,则上述比例将变为:SIC仍持股9.7%,公众持股14.1%,老股东持股76.2%。
黑石集团声明,售予SIC的这部分股权将不具有投票权,价格将较IPO发行价低4.5%,SIC同意持有这些股权不少于四年。美国媒体报道称,SIC还同意,在一年之内不会投资于与黑石集团有竞争关系的私人股权公司。四年的禁售期结束后,SIC可以每年出售1/3的股份。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SIC是以折让价格获得黑石的IPO股票,因而即便保守地假定黑石在上市首日的股价与发行价持平,SIC此次也至少可获得1亿美元的账面收益。
史蒂夫.斯瓦茨曼称,这是一笔“纯商业”的交易。由于SIC的持股比例低于10%,这笔交易将无须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
缓解外汇储备压力之策
事实上,直至与黑石集团达成股权交易之时,SIC仍是一个尚未正式成立的公司,入股黑石集团,显示了中国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多渠道运用的急迫性。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将组建一个外汇投资机构,这个机构是超脱于任何部门的,依照法律来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而在今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借鉴韩国和新加坡模式成立SIC就已基本定调。据悉,SIC筹备组已召开了两次组建单位会议,有望在2007年年底前正式挂牌运营。
业内人士认为,成立SIC的初衷是多种渠道投资外汇资产,同时缓解央行冲销政策的压力。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截至2007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将超过2万亿美元。
尽管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可以有助于一国抵御外部的投机,提高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但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则意味着中国必须支付很高的机会成本,可能恶化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经济学家认为,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政策还面临着三难选择:外汇储备大幅积累将导致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的基础货币余额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信贷扩张和通货膨胀;如果以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对冲新增加的外汇储备,尽管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但是,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会导致央行票据的利率提高,增加付息成本;如果通过行政性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持有大量收益较低的央行票据,那么,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盈利性,妨碍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用以购买了风险较低、回报有限的美国国债,而且美元面临持续贬值的压力,过分依赖对美国国债的投资,会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的潜在风险。
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在留足因流动性和安全性需要的外汇储备之后,将剩余的外汇储备交由专门机构进行积极性管理,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性,是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有消息说,SIC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或其他方式获得2000亿~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用来投资。
此次,入股黑石集团只是SIC小试牛刀。业内人士预计,在SIC正式成立之后,随着初始资金的注入以及每年新增资金,更大手笔的投资还在后面。而据透露,继入股黑石集团后,SIC还有意入股全球最大采矿集团——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
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涌入中国
业内人士认为,从入股黑石集团以及有意入股必和必拓来看,SIC的投资策略将侧重股权投资,而不只是债权投资。并且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投资标的上则要体现出中国全球配置资源的良好倾向。
对于此次交易而言,SIC不仅立刻能获得账面升值收益,而且随着全球私人股权投资的发展,今后将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提高长期投资收益率。同时,也找到高素质的财富管理人,借助其一流资金管理人才,帮助中国投资于有把握获得较高收益的领域,也可以从中借鉴其资金管理经验和技巧。
对于黑石集团而言,则拿到了打开中国私人股权交易市场大门的钥匙,将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对于双方,都将是一个双赢的格局。
近年来,黑石集团等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发展迅猛。随着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事件尘埃落定,国人也认识了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实际上,从2004年6月新桥资本收购深发展17.89%的控股股权、2004年末华平投资集团等机构联手收购哈药集团55%股权,到摩根士丹利旗下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蒙牛等案例,都可以看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活跃的身影。
据国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咨询研究机构清科集团发布的中国私人股权投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1月,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高居亚洲之冠。
到目前为止,黑石集团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此前,仅传出黑石集团对中国最大的塑料生产基地之一——安徽国风集团旗下的生物柴油项目和木塑项目似乎较为感兴趣,负责黑石集团中华区事务的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曾对此进行考察。但总体而言,相对于投资了携程网、聚众传媒等多个项目的凯雷等其他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贵为全球第二大的黑石在中国的业务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而此次SIC的入股,则无疑对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黑石集团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