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郭树清:中国有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 [打印本页]

作者: wei77    时间: 2011-5-30 22:40     标题: 郭树清:中国有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

——专访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
一年来,建行的改革备受瞩目,尤其是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成功挂牌上市,这对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是,银行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远非上市可以涵盖与实现,内部变革、机制转换是更为紧要和迫切的要求。
特别是到2006年年底,WTO过渡期将结束,中国金融业的大门将向所有合格的国际金融机构敞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在市场风雨中历练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准备好了吗?履新一年的郭树清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就此做了坦率而真诚的分析和阐述。
建行上市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这次的改革,不是在形式上从“老三会”变成“新三会”,而是有内部实质性的变革和机制上的转换;上市也不是从形式上把股票卖出去了,而是国际投资者和全球市场认可了你的改革。
(记者旁白: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郭树清从从容容地走过来。身后报春图上怒放的红梅,越发衬出他素有的淡定和沉静。我们的采访开始了。)
随着社会上对几大银行重组上市关注的升温,不少业界和媒体的朋友都在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或成功,究竟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原来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从1997年以来,把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放到突出的优先的战略地位上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偏高的情况开始逐步扭转。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充实资本金;1999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2004年和2005年,国家先后选择建行、中行和工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从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600亿美元注入这三家银行,共剥离7300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4300亿元损失类贷款。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三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9%以上,不良贷款率下降到5%以下。其他方面,如服务质量、产品创新、风险内控、系统建设、机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案件防范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来之不易,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
如果只看一时的财务指标,确实并不能说明有实质性转变,人们会担心,这是国家政策作用的结果,但是中、建两行注资已两年多了,迄今为止走势是令人鼓舞的。衡量一家商业银行办得好坏,有两个最基本最客观的尺度,一是客户服务水平,二是风险管理能力。这两个方面都是硬标准,用来评估国有银行改革的实际成效也是非常合适的。
国际投资者最关心的几个方面,他们都看到了较满意的答案。一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建行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运作严格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其尽职尽责之认真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外某些知名银行;二是风险内控,从1999年就开始实行独立的审批人制度,去年又进行了审计垂直化和风险管理改革试点;三是业务流程改造,全面落实“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四是劳动用工和薪酬制度改革,力度之大,工作之细,任务之重,在其他国家也是很少见的;其他如领导人员问责制、廉洁从业规范、组织机构改革,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美国银行的业务合作,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总之,国际投资者看到,建行的改革、管理和发展确实动了真格的。
建行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财务重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更艰难更关键的在于内部改革。如果投资者对你没信心,还会担心不良率再度上升。因此,这次的改革,不是在形式上从“老三会”变成“新三会”,而是有内部实质性的变革和机制上的转换;上市也不是从形式上把股票卖出去了,而是国际投资者和全球市场认可了你的改革,相信你将来不大可能再出现以前那种不良资产无限制膨胀的风险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的核心。因此银行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毋庸置疑。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银行改革,为什么说是输不起的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中、建三家银行股改的启动和建行上市的成功,确实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第一,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目前阶段上已初步摆脱了系统性风险;第二,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从最危险的状况中脱离出来,把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巨型炸弹的“引信”拆除了,这对国家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第三,标志着我国银行体系开始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从另一方面来看,建行上市成功也为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探索了路子,为后来者的国际定价提供了参照。建行股票的市净率(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最高时为2.57倍,市盈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为18.9倍。就是上市之初的定价,其市净率、市盈率也达到甚至超过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建行的定价把国企上市的价格拉起来了,为国家以后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务、筹资、融资,树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基准和起点,这对整个中国银行界和企业界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记者旁白: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重大意义,金融界人士自豪地描述为“神六上天,建行上市”。2005年10月14日,建行开始在香港招股,很凑巧,那天清晨,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巡天时,正飞过香港,鸟瞰香江。更凑巧的是,神舟六号飞船降落回收的地方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草原,正是郭树清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下乡插队的地方。)
股票定价为什么会敢于“冒险”?
外国的金融专家告诫我们说,这样做是要吃苦头的,“你以为你是花旗吗?”我笑着告诉他们,“建行确实不是花旗,但我们有潜力有能力达到花旗的水平!”
我们当初着实冒了一定的风险。按照国际惯例,银行定价参照的是上市股票价格相当于净资产比率多少倍(市净率),通常初步上市能定到1.6倍就不错了,因为世界平均水平也就2倍左右,包括国际一流银行美国银行、汇丰、花旗等银行。而建行根据对市场的把握,一开始就定在1.65至1.82倍,然后又提高到1.96倍,超过了亚洲先进银行平均水平,也超过了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的水平。
国际市场最初对此并不完全认可。华尔街的不少权威机构和媒体都认为我们定得贵了。香港许多大公司、大财团撤了订单,他们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上市后股价连续十几天一点没涨,有一天收市时还小幅地跌破了发行价格2.5分。外国的金融专家告诫我们说,这样做是要吃苦头的,“你以为你是花旗吗?”国内也有朋友关心地问我,那段时间是不是经常失眠,心理压力是不是特别大。我笑着告诉他们,“建行确实不是花旗,但我们有潜力有能力达到花旗的水平!”诚然,在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与国际一流银行之间存在着差距,这是毋庸讳言的。但中国的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中国政府改革的决心和我们已采取的行动都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银行业的增长前景胜过外国同行,还有人民币走势坚挺,这些都是我们定价的有利因素。
(记者旁白:记得在去年9月间,正是建行备战上市最紧张的时候,出现在公众场合的郭树清谈笑风生,但闭口不谈任何有关上市的事情,他说这是投资商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从他坚定的态度中,记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压力,而从他那神思敏捷、暗含机锋的应对中,更能捕捉到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价格定得非常恰当和成功。首先表现在我们一下子就定到了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水准上;其次是股价在一段时间的平稳运行之后开始上升,价值约12亿美元的超额配售成功实现,总筹资额达715.8亿港元。业内人士认为,发行价那么高,上市后很难稳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也很少见到这么大一个盘子不往下走的。有外国朋友问我,你们怎么能对市场估计得这么准确呢?我开玩笑说,我们使用了每秒100亿次的计算机。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条件汇合在一起才形成了这个结果。
回想起从上市、定价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建行的团队确实做得很完美,无可挑剔。我们的团队接触了许多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对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都做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尤其精于计算。坦率地说,我有时甚至有点担心我们过于精明了,因为生意场上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你在某一方面占了便宜,也许就会在其他某一方面吃亏。招股说明书修改几十次,路演会见了几百家机构,还有几十家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的专业分析师各自独立写出研究报告,可以说把我们每项长处和短处都翻腾了许多遍。后来我们看到有的朋友写文章说,建行上市可能没有考虑到自己有庞大的网络,这是很值钱的。说实话,这让我们哭笑不得。事实上我们找出了所有的有利因素。如果不把这类有利因素打出来,怎么能说服外国投资者做出合理决策呢?外方对我们的情况十分了解,他们在谈判时更愿意列举我们的不利因素。我们对所有真实的情况都不否认不回避,同时对任何虚假的臆造的东西也不客气。总之,从一开始我们就坚持一条,必须保证让投资者看到一个完整的客观的图景,怎么评估、怎么判断是每个参与者自己的事情。就这一点而言,我感到十分满意。
(记者旁白:郭树清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研究,行长常振明、副行长陈佐夫、范一飞等人都曾留学美国。所有的推介会,他们都不用翻译,自己用英语与基金经理们交流。“建行管理层在推介会上表现出来高水准的专业素养,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还很风趣幽默,这很出乎我的意料,也改变了我对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一贯看法。他们确实让我耳目一新。”美国纽约的一位基金经理如是说。)
事实证明我们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抉择是正确的。目前我行与美国银行的20个业务合作项目正在展开,有的已迅速见到成效。例如,从今年4月1日起,双方部分客户就可以在对方的ATM机上取款。美国银行承诺不在中国市场上与建行开展业务竞争,关闭其已开办的零售网点;但是不限制建行在美国市场开办分支机构及收购兼并。与淡马锡的合作也已启动,最近将有一批人员赴新加坡培训。
尤为让人欣慰的是,建行的成功上市让国际市场和业内人士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刮目相看。建行这次股票发行创造了很多“第一”,华尔街和欧美商学院纷纷将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国际金融界和媒体给建行和我本人授予了二十多个奖项,虽然我一次也没去领过,但心里是高兴的,因为这至少可以节约一笔可观的商业银行的广告营销费用。
(记者旁白:2005年,建行获英国《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银行”称号,《亚洲风险》杂志2005年度中国内地最佳金融风险管理大奖,是本年度中国银行业中唯一获上述殊荣的银行;获《亚洲金融》“2005年年度最佳交易、最佳股权交易、最佳首次公开发行、最佳股份化和中国最佳交易”等多项国际性大奖,郭树清获“年度资本市场风云人物”奖;……2005年11月21日,惠誉首次给予建行A—的长期外币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短期外币评级为F2,支持评级为1,同时将建行的个体评级从D/E上调至D。)
今年年内,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将相继上市,许多记者都提到一个问题:建行先行一步对它们有何借鉴?我们在上市路演时多次说过,几家银行各有所长,历来都是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建行从工行、中行、农行和交行、招行、民生银行以及其他许多内外资银行都学到过有益的做法。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四家大行有共同的难题,共享的经验,但大量存在的还是各家的特殊情况。像我们的网点分布地点、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就比中行和工行严重得多。银行改革方面,国务院确定的方针是“一行一策”,因此,需要根据各自的“行”情和特点,探索出实事求是、“因行制宜”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为什么有信心建一流商业银行?
客观、历史地看待国有商业银行极其重要,“好得很”与“糟得很”的观点都不对,都失之于偏颇。中外资银行各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中国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竞争不过外国银行,是没有道理的。
上市以前,社会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评价普遍偏低,成功上市以后又满目皆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如何优质等等。在我看来,客观、历史地看待国有商业银行非常重要,“好得很”与“糟得很”的观点都可能失之偏颇。有利和不利、优势和不足、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都要看到。建行上市前后,我们都反复强调,建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和不足太多了。首先是经营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记者旁白:2005年6月23日,郭树清在《建设银行报》发表署名文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机制是股份制改造的中心内容》,指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面临着多方面的任务,但是最关键的是转变经营机制,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能否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最重要标准。”这个衡量标准的提出,让建行员工深受触动。)
经营理念的转变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绝不是泛泛而谈,它体现在每一个工作流程和环节、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以及每一名员工的言行。一年来,建行的员工已经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觉得还不够。过去,所有的工作都是从自己方便出发,一旦从客户角度考虑,什么时间开门关门、客户想要什么产品和服务,等等,问题马上不一样了。原来,很多人对让客户排队等待习以为常,现在发现不对了,如果自己是客户,当然希望有所改善。过去为客户服务时,如果计算机系统出了毛病,觉得这是不可抗拒因素,好像交易失败天经地义,现在就不可能这么看了。风险控制也是如此。我们的风险管理制度要比欧美银行复杂得多,条例印出来有好几本,都是从自己方便出发,怕出问题,各级机构和每个环节都往上加规定,严格建章立制,看似很“安全”,可实际操作性很差。 其次,我们应对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差。世界一流银行的风险管理很完善,不良率在1%以下。建行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较低,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也变得很小。但是,我们是处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货币市场之中,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刚开始有一点浮动。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未来面临的市场风险会逐步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三,在产品开发上,我们距离适应市场的需求还差得很远。此外,员工队伍的素质、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
尽管如此,我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商业银行非常有信心。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今年WTO过渡期将结束,中外银行将面对面竞争,我们有信心吗?尽管外资银行有许多优势,但是,中国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竞争不过外国银行,是没有道理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放在国际背景下,我们熟悉中国市场、熟悉中国文化、熟悉我们的客户。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网络和众多的客户,像建行有1.3亿多个人客户,和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公司都有业务往来。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有许多有利因素支持着我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的信心:
信心来自国家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充满活力,企业生机勃勃;
信心来自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已深入到我们的基层机构,在员工的头脑中开始扎根;
信心来自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商业银行改革,善于学习世界上先进的东西;信心来自过去10多年银行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改革所取得的快速进步;
信心来自外国投资者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认可……
(记者旁白:说到这个地方时,一向以冷静著称的郭树清在言语间忽然多了几许激情和诗意,记者不由被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所感染。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建行广告“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不少街头的大型广告牌上出现了建行赞助大型公益活动的标识,确实令人有一种今日建行非昨日建行的感受。)
事实上,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确实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运行机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比如说,在建行上市的过程中,不断有外国投资者问我们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是你们的银行差在什么地方?二是你们怎样来控制风险?怎么保证不出呆坏账?
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在控制风险方面,建行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建行最早建立起独立信贷审批人制度,独立信贷审批人不受各级行长制约,他们不受任何影响和干预地进行贷款审批。我们还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管理办法,以此来考核分支机构是否创造效益,引导它们把各种成本考虑进去,包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使我们比较早地有效地控制风险。建行受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小,因为我们已经把先进的管理办法运用起来了。
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对投资者没有隐瞒自身的不足,最主要的不足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已经做了,但还不够。投资者相信,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措施,是能够得到客户认可的。问题存在不可怕,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解决方案,就可以得到投资者的信任。
以客户还是以银行为中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难点不少,比如说体制机制的遗留问题,人员素质不适应新的形势,等等,但更主要的还是在观念、理念、文化上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真正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我们过去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彻底改变,包括规章制度、业务规范、产品说明,甚至员工和客户打交道时的言谈举止。客户最需要的不是你在他面前满脸堆笑,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用最有效、最有利的方式来解决他的金融问题,满足他的需求。
很多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我们去年决策层管理层的工作重心是抓上市,其实我们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抓内部改革和管理上。倡导服务理念的转变是我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已经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像营业网点的布置,过去70%至80%的面积给了对公客户,剩下30%左右给个人客户,因为大家想当然地认为对公业务赚钱多,要给客户更大的空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又如个人账户资金往机构账户转账,过去不能直接做,理由是防止公私混淆,这意味着如果你从公司买房、买汽车,不能使用转账支付,你给希望小学捐款也不能使用转账支付,你不觉得荒唐?再如,类似的影响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问题,去年梳理出来几十个大的方面,多数已得到解决或开始解决。我们收到的投诉处理得都非常认真,效果很好,渐渐地,我收到的表扬信息开始超过了投诉的信息。不过,问题仍然不少。
(记者旁白:点击建行的网站首页,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句话:“建行帮您实现”。人民币升值了,你手中的美元该如何处理?我们提供咨询和理财;你想提前购买自己的汽车和住房,但没存那么多钱?我们的服务帮您实现梦想……网页上无处不在的温馨服务理念和服务产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转型中的现代商业银行。)
与现代商业银行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也在强力推进。3年间,建行分流了七八万人,近3万个网点减少到1.4万个,撤并了很多布局不合理、和金融资源不匹配、长期亏损的网点。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也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外的商业银行可能也没有一家经历过我们这样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但我们做得基本上是平稳的,没有出大的问题。有记者问我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我想,首先一条就是要“求真务实”,其次要“出于公心,平等待人”。商业银行管理需要“在商言商”,公事公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是对分流员工必须多理解、多尊重,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这些同志绝大多数都很为国家着想,为银行着想,建行今天的成绩,他们是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以我的体会,这些年国有银行改革的外部环境确实大有好转,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少了,比如对贷款活动的直接干预已经非常罕见了。但是,各级政府对银行的困难更关心了,做好机构、人员调整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为什么我们欢迎更加充分的竞争?
很多朋友善意地为我们如何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而担心,但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是很大的问题。不过从宏观上说,从实现改革的目标来看,现在的问题不是竞争对手太多,而是竞争对手太少!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成为社会热点,其实反映出人们对“十一五”期间国家金融业发展趋势的高度关注。我相信,通过深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会更强,服务水平会更高,不良资产率会更低,产品创新会更快,恶性案件会更少,案件造成的损失会更小。1996年以来,建行每年发生的案件数量呈明显的急剧下降之势。更应引起重视的不是案件发生的数量,而是案件造成的损失。外国银行的案件不比我们少,但有本质的不同,就是它每个案件涉及的金额少,一般在几百或几千美元上下,而我们的涉案金额动辄百万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国外极少有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制度和机制上的区别。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改革,找准风险点,虽然不能完全杜绝案件的发生,但是要保证大的案件不发生,发生案件后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控制住损失。
很多朋友善意地为我们如何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而担心,不过从宏观上说,从实现改革目标来看,现在的问题不是竞争对手太多,而是竞争对手太少!希望能有更多的多种所有制和各种形态的金融机构出现。因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很大、很急迫,现有的所有金融机构只能满足实际需要的1/3,其中银行服务也只能满足50%,社会上的大量需求满足不了,许多企业找不到融资的渠道,很多企业重组、兼并、换股的想法都因为缺少金融工具无法实现,可供选择的个人理财产品也很少。现在什么地方排队?到银行排队,买国债排队,买企业债排队,买基金排队,这充分说明银行业、金融业的供给不足。
实际上,竞争对手不怕多。外资银行进来,同台竞争,新经验、新产品普及会更快,我们银行的技术水平势必会提高得更快,金融市场会成熟得更快,金融生态会改善得更快。充分的竞争有利于我们做强做大,降低风险,因为企业直接融资多了,自有资金多了,转嫁给银行的风险就会减少。而且小的金融机构一方面是我们的对手,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客户,它也有支付、结算的需求,我们可以为其提供服务,这反而增加了我们的市场机会。
不下水游泳,永远学不会游泳。在竞争中把中国的银行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家的梦想。5年规划,10年远景,建设银行一定能够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那时的建行,将自立于全球现代商业银行之林,活跃于国际金融舞台,建行品牌将风靡天下。
(记者旁白:虽然意犹未尽,但我们的采访不得不结束了,因为等待着这位银行家去做的事情确实太多太多。一年时光飞逝,两鬓华发渐生,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之繁重,恐怕只有身在其中者才会有最深切的感受,而经历山重水复之后豁然开朗、渐入佳境的那种惬意感,也只有亲历者才能真切地品味。正是在坚定不移的努力中,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现代商业银行渐行渐近。)
2005年10月27日上午10时,建行股份在香港挂牌上市。这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两年来,首家公开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图为当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大屏幕显示的信息。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