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三 [打印本页]

作者: beethoven1    时间: 2005-4-27 02:51     标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三

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中国突破资源瓶颈的可行选择
1.资源稀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瓶颈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在国情宣传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八个字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八个字所体现的三个基本国情,曾长时间为我国政府和民众所骄傲,特别是其中的"物博"。 这种在封闭条件下所形成的骄傲,是经不起开放的冲击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对"文革"期间西方所兴起的绿色浪潮的内涵认识的提高,我国政府和民众终于认识到,这三个基本国情,没有一个达到了值得骄傲的地步。 先看"人口众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理念的普及,这个曾经颇为令我国政府和民众骄傲的基本国情已经被看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包袱,而且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得不肩负的巨大历史包袱。 再看"地大"。 我国国土的陆地面积多年来一直被称为960万平方公里,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国家测绘局从未正式公布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准确数字。即使仅仅按这个数据来看,绝对数量看起来不小,但也只位居世界第三,仅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7%,而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高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人口的22%。因此,我国的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 最后来看"物博"。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按潜在价值计算,也可以称得上巨大,但也仅仅是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自然资源量的潜在价值,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然而,我国的资源不仅人均数量和潜在价值偏低,而且我国资源的质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煤炭、石油含硫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铁矿中富矿比重非常低。 按说,在正常的市场机制调节下,在人均资源偏低的国家,资源的使用成本必然居高不下,人们必然倾向于节约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在资源质量偏低的国家,资源的开发成本也必然居高不下,人们必然更倾向于放眼世界,利用国外高质量、开发成本低的资源。 然而,在"物博"的迷惑之下,也由于我国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却没有建立与我国资源情况相当的资源使用机制和使用心理。 虽然我国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建立在对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的,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低下的资源量配以极为浪费的资源消耗量,使我国的资源供应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面。 在资源中,能源资源的供应困境最为严峻。据有关权威机构估计,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剩余储采比分别为14年、32年和70年,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未来20年能源消费需求比现在还要增长一倍:煤炭26亿吨,石油13亿吨、天然气800亿m3…。其中,煤炭维持到2020年还问题不大,而石油、天然气根本无法维持。即便是未来十年内,能源的"缺口"也将十分巨大! 2003年和2004年全国部分地区石油、煤炭、电力三大能源支柱的紧缺更使得政府意识到了解决能源问题的迫切性。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急迫的资源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而西欧、北美、南大洋州现代化高收入发达地区的人口总和却只有7亿。而这个三个现代化高收入的发达地区所消耗的资源占世界总量的70%,如果我国按照这个三个地区的资源消费水平来建立现代化高收入发达社会,现有世界所供应的所有资源完全供应我国,也仅仅能满足需要的77%。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但整个世界经济却是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旦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居高不下,必然造成世界资源价格的迅猛上涨,虽然这种上涨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但是过快过猛的上涨,超过我国正常经济发展的承受力,就必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现代化的速度将被迫降低。 而且,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叶所兴起的绿色浪潮,已经使西方对资源的逐步紧缺做好的相应的准备,而我国却基本上还在沿用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因此,面对世界资源价格的迅猛上涨,西方的应对能力远远高于我国。 西方还有另一个应对手段,就是金融投机手段,这在去年国际石油价格保涨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资源稀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瓶颈。 这一点已经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地察觉到,胡锦涛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我国在21世纪初期必须关注的5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突破资源瓶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 2.市场方式解决资源瓶颈问题是我国21世纪的必然选择 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解决资源瓶颈问题,无非是两种手段,一种是战争手段,另一种是市场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争手段是几乎绝对主导的手段,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重要借口就是夺取"生存空间",也可以说是解决资源瓶颈问题。日本发动对我国的侵略,目的也是以武力夺取我国的资源。而且日本长期以来所进行的"资源贫乏"的宣传,无非是为侵略别人给本国人找一个让本国人说得过去的理由。 必然承认,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战争手段解决资源瓶颈的势头并没有彻底根除。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表面上是反击恐怖主义,但也隐含着通过武力控制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进而打破石油输出国组织对世界石油资源的半垄断的意味。近期,日本在东海资源勘探、钓鱼岛等问题不断对我国挑衅,无非是要与我国争夺东海丰富的潜在的自然资源,而且日本近日与美国加强军事同盟关系,甚至做出干预台海事态的举动,也是传统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资源瓶颈问题的惯性思维使然。 但是,我国不可能走通过战争方式解决资源瓶颈问题的道路。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这样做。虽然前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也喜欢通过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并因此发动对匈牙利、捷克、阿富汗等诸多国家的侵略,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却没有这种偏好。我国完全可以在朝鲜长期保持军事存在,但我国放弃了。我国也可以在越南保持长期的军事存在,也同样放弃了。而且我国在近代所遭受的诸多被侵略,也使我国对所有被侵略的国家抱有天然的同情,这在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上表现得非常鲜明,不仅政府是这样,民间也基本是这样。 其次,我国在未来的上百年内也不具备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资源瓶颈问题的能力。从经济强国到军事强国,是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美国在1894年就在GDP方面超越了英国,德国也同样超越了英国,但在军事实力上,美国直到1944年才超越了英国,而德国一直没有在军事超越英国。再看历史,汉帝国的军事实力一直远远超越匈奴帝国,但在汉帝国建国之初,在军事上一直受制于匈奴帝国,直到汉帝国建国的60多年之后,汉帝国才在军事上超越了匈奴帝国。我国在GDP上超越美国,估计至少还要20年以上,而要超越整个西方,估计至少50年以上,而且这种估计还是以现有资源制约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条件下来进行的,如果考虑到迅猛上涨的资源价格,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必然迅速下降,超越美国和西方的时间会更加漫长。从GDP超越到军事实力超越,至少还需要5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未来的上百年内,我国根本也不具备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瓶颈问题的能力。日本和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却遭受惨败,而在和平条件下却异军突起的历史也告戒我国,只有和平方式才是我国最实际、最有效的发展模式选择。
作者: beethoven1    时间: 2005-4-27 02:52

3.跨国并购是市场方式解决资源瓶颈问题的有效模式

    通过市场模式解决资源瓶颈问题,也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购买资源输出国输出的资源产品;二是购买资源输出国所转让的资源所有权。

    在二战结束的初期,第一种模式占据压倒优势地位。这是两个因素所促成的。一是西方对其他地区的军事占领。西方崛起的历史基本上是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对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军事占领的历史,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整个世界只包括三个部分:西方和西方化的国家(欧洲列强、美国、日本)、西方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美州、非洲、大洋州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西方的半殖民地(我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伊朗)。

    西方通过军事占领,攫取了被占领地区相当数量的资源,日本在我国占领区就这样做的。这激起了被占领地区人民的极大愤慨,夺回资源是被占领地区人民反抗占领的重要动机之一。

    在通过军事手段赶走了西方占领者之后,获得独立的非西方国家力图通过对自己资源的开发迅速致富。然而,除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获得一定的成功外,大部分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并没有通过资源的输出达到实现预期的目标。

    而且,在独立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自己资源的绝对控制被视为民族独立的重要标志,这种心态也使得资源输出国通过转让资源的所有权来获得巨额的发展启动资金的模式难以实行。

    而且在我国经济崛起之前,虽然西方也曾出现过挥霍资源的发展历史,但市场的调节和人们对资源的价值的认识深化,使得西方对资源的需求以一种稳步发展的状态进行。资源的国际市场价格并没有一路攀升,反而由于资源输出国只有资源输出一种获取外汇和现代化设备的途径而导致的竞争,但是国际资源的价格呈现稳步下滑的势头。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可以看成是资源所有权的权利衍生收入,就如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权利衍生收入、利润是资本所有权的权利衍生收入一样。而权利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商品,也可以通过交易获得直接收入。

    衍生收入好比是卖母鸡下的蛋的收入,而直接收入好比是卖母鸡自身的收入。至于是卖鸡下的蛋,还是卖下蛋的鸡,则需要对比哪一种商品的销售更有利可图。如果蛋的价格持续下跌,则卖鸡比较有利可图,而如果蛋的价格持续攀升,则卖蛋比较有利可图。

    随着我国经济崛起之前国际资源价格的持续下跌,资源输出国已经转变观念,倾向于转让资源的所有权。

    而且,资源的所有权不再被视为事关民族独立的标志的时候,资源输出国就会发现,转让资源的所有权会获得远比销售资源产品大得多的资金,这对于外债所累的国家来说是非常迫切的。

    由于资源的所有权是价值巨大的商品,只有具备规模的世界大企业才有能力运作,而且,世界大企业还具备更先进的开发技术,可以发掘资源输出国自身企业难以发掘的潜在价值,因此,在资源输出国转变观念之后,具备开发观念的世界大企业开始涉足购买资源的所有权。跨国并购成为解决资源瓶颈问题的一种新模式。

    而且资源输出国发现,通过转让所有权,不仅立即获得了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且这些世界大企业还会上缴各种税赋,同时也雇佣了本国大量员工并支付他们的薪金,还帮助建立了资源开发水平更高的各种体系,综合效益实际上比单纯通过销售初级的资源产品大得多。

    因此,资源所有权的跨国并购迅速发展起来。

    4.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跨国并购资源所有权的实力和动力

    我国一些企业的实力已经达到了进行资源跨国并购的门槛。

    我国的两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虽然经营效率、管理体制等方面与世界石油领域的三大霸主--埃克森美孚、皇家荷兰壳牌、BP相距甚远,但是在销售额、资金量等方面还是初步具备了竞争力,而且随着我国国内石油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两大石油公司的实力还会迅猛上升。实际上,除去上述世界石油界的三强,我国两大石油公司与其他西方大型石油公司,如法国的托塔尔石油公司、美国雪弗隆得士古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意大利的埃尼公司已经处于同一规模上。我国的两大石油公司已经有能力并购西方的一些小一些的石油公司,如美国的优诺克石油公司等。

    我国几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如宝山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也具备进行跨国资源并购的实力,而且早在10年之前,我国的首都钢铁公司就进行了跨国并购,购买了秘鲁的一家铁矿。

    我国的几家大型贸易公司也具备跨国资源并购的实力,如我国的五矿公司一直在试图用50-60亿美元来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

    因此,我国最大的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与贸易型的最大企业,完全可以尝试进行资源所有权的跨国并购。

    当然,跨国并购资源的所有权,并不是指一定要完全购买,也可以是部分购买,或者与资源输出国控制着资源开发权的大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我国宝山钢铁公司与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就建立了开发巴西铁矿的合资企业。

    我国的大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跨国资源并购的深刻意义,已经纷纷开始尝试进行跨国并购,如我国的两个石油公司就积极参加世界各地的石油资源开发,只是由于资历不深、经验不足还没有建立全球性的、稳定性的石油供应网。

    我国几大钢铁公司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积极参股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

    我国的几大贸易公司,如五矿公司、中粮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更是积极进行公司转型,力图从单纯的资源贸易企业转变为资源的开发、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企业。

    在我国企业既有实力也有动力的条件下,通过跨国资源所有权并购,在国际大环境保持平稳的前提下,可以使我国的资源供应更加稳定,价格更加平稳,是我国解决资源瓶颈问题的可行选择。

[em08]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