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CPI见顶或在下半年 [打印本页]

作者: 玛格丽特    时间: 2011-6-2 07:59     标题: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CPI见顶或在下半年


 最近,市场各方对宏观经济走势的争论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围绕目前我国经济是对通胀的担忧更多,还是对增长的担忧更甚以及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走向何方。
  多数机构和专家表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胀加剧和经济增速放缓这对矛盾都会持续存在。而经济增速放缓是调控和转型的正常结果,下一步的政策仍然需要更多地关注通胀。
  经济增速放缓
  
  据了解,最近全国工商联耗时两个多月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份进行的系统调研发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艰难。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显示:在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分析人士表示,4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3.4%,较3月增幅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也印证了经济放缓的步伐似乎在加快。虽然实体经济放缓迹象明显,可5.3%的通胀数据也并不让人轻松。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中国经济现在还没到硬着陆的时候,今年经济增速应该在8%到9%之间。不过,他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到下行通道,经济内生性增长已经开始转冷。王建重申,硬着陆指的是危机爆发,比如,经济突然下滑、大量失业、产品销售停滞、生产过剩等,像这种情况可以叫硬着陆。王建认为现在的情况恰恰是,出口在下降,投资在减少,消费也在减少,这三大需求没有任何一个需求上升抵冲其他两个需求下行,所以整个经济需求不足就下去了。趋势不可改变,即经济进入下行通道。王建认为,经济已经开始下行了,2013年G D P有可能到低于8,甚至低于7。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也认可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主要是用工荒,尤其是小企业发展受限,推动了经济下行趋势。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忧增长压力开始凸显的判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表示,“我不同意这种判断。”他认为,从刚公布的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放缓迹象,这主要是因为上一轮投资结束,而新一轮投资还没有开始,经济正处于交替阶段,部分企业利润的收窄是阶段性的。在我看来,经济总体上处于健康、平稳运转,出口也在增长,这个时候有所下降的话也是阶段性的,并不代表总体趋势。下一轮地方政府换届又会带动新的一轮投资。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煜辉也表示,中小企业叫苦,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导致的,而不是政策紧缩造成的。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增加了4.19万亿元,同比仅少增3225亿元,单从信贷来说,一季度同比增长17.5%,也并不小。由于财政刺激计划,过去两年政府摊子铺得太大,投资规模是经济总量的1.2倍,而这些项目都需要后续资金支持,放款期达3年到5年,这一部分构成了信贷的刚性需求,占用了很大部分的信贷资源,这才是中小企业贷不到款的原因。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把中小企业停工跟紧缩的货币政策联系起来是错误的。如果利润空间足够大,中小企业不会停工。事实上,能够通过银行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很少,中小企业通常都通过民间借贷。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中小企业去炒房,因为房地产的利润更高。
  平安证券表示,目前中国的负债主要是国企和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和房企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央行目前的一系列措施,掐断房企资金的来源,等于间接减少地方政府资金。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高位下调的阶段,“忧增长”的说法没有道理。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低,企业有可能改变预期,由“增库”转为“减库”。因此可预见,下半年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
  范剑平表示,中国未来5年年均G D P增速将保持在9%-10%之间,按照这个速度,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到2015年,中国人均G D P将达到7000美元左右。而进入“十三五”期间,如果中国的G D P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则到2020年,我国人均G D P将超过1万美元。
  基于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关注,路透中文网站最近刊登了有关中国2011年G D P增速的调查结果,综合19家接受调查的国内外机构的意见,路透社预计中国今年G D P将增长9.5%,从季度G D P预估中值来看,经济增速或于今年余下的3个季度保持在9.4%,低于一季度的9.7%,明年还将稍有回落。
  很多市场人士把疲软的数据归因于政府的紧缩政策。比如,野村证券提出导致各项指数下降的三个因素之一就是“由于政府维持紧缩的政策,银行更加谨慎的放贷行为导致基建项目支出增长更加缓慢”。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M I在4月份下降,显示以货币条件收紧为主要标志的紧缩性宏观政策的影响已经从消费等需求端向以投资和制造业为中心的供给端扩展,紧缩政策对C PI涨幅的抑制作用有望在三季度显现,通胀压力将由此逐步下降。
  目前,关于紧缩政策是否会松动的猜测再度出现。交银国际中国区首席经济学杨青丽表示:“PM 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市场预期,说明宏观紧缩政策正在使经济降温,近期政策紧缩力度可能不会继续强化;另一方面,通胀高点可能尚未过去,因此政策也不大可能放松。总之,维持现有政策紧缩力度是可能性最大的情形。”
  CPI见顶或在下半年
  
  据披露,4月C PI为5.3%,其5%以上的同比增速,仍站在近32个月以来的次高点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4月份官方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 MI)为52.9%,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4月PM I指数经过前一个月短暂回升后,再次延续回落势头,显示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处在适度回调过程之中。从各分项指数来看,整体呈小幅回落态势。同上月相比,从业人员指数持平,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略有上升,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回落较明显,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值得注意的是,4月PM I数据显示,市场价格上涨势头继续呈现减缓迹象。继3月之后,4月购进价格指数再现回落,回落幅度为2.1个百分点。目前该指数回落到66.2%,虽然依然较高,但较之前已经明显降低。蔡进表示,这说明国家稳定物价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已经发挥作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已得到初步控制,通胀预期开始越过峰值,呈现逐渐回落趋势。这有利于减轻企业发展的外部压力,有助于提高微观经济的效益和活力。
  分行业看,20个行业中,纺织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5个行业低于50%,其余15个行业均在50%以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差距较小,均在51.7%-53.6%之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4月份PM I指数回落,与需求变化趋势相同,一季度消费、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可能预示出口增速继续降低。总体来看,PM I指数反映中国经济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特别是需求增长减慢导致库存调整,并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增加了。
  海通证券(600837)宏观分析师刘铁军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在数月内上升空间有限,输入性通胀压力会有所缓解。中信证券(600030)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则认为,原材料价格下降传导至国内可能有一定的时滞,二季度通胀压力还会高位运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刘煜辉认为,经济能否平稳过渡,关键在是否能抑制通胀,让价格回复均衡,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肯定不在紧缩的宏观政策上,而是在于恶性通胀的风险上。今年上半年通胀呈现上行态势,由于基数效应(翘尾),6、7月份或达到高点6%甚至以上。
  刘煜辉说,通胀方面,蔬菜、水果价格回落是季节性因素,未来还可能继续上升,预计今年7-8月将达到顶点,而非食品通胀则是结构性长期压力,两大因素预计将带动C PI于今年7月达到年内高点。需要注意的是,非食品通胀会让未来数年CPI的平均水平较过去上升2到3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表示,尽管P P I有所回落,但其下降主要源于生产资料价格回落,而前者又与全球大宗商品降价有关。据最新海关数据,目前,部分大宗商品进口已逐渐回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的增速已远远落后于金额的增长。其中,在4月份,包括铁矿石、成品油等商品进口量较3月份一度回落了近20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期货深圳研究中心有色金属研究员刘翔表示:“从数据来分析,目前较高的C PI主要来源于去年的翘尾因素,今年由于政策调控和物价控制,通胀水平已得到一定扼制。另外,通胀压力在6、7月份较大,政策收紧格局不会改变。”
  中国银行(601988)分析师何志成表示,“5.3%的C PI增速显示我国通胀依然保持在一个高位,未来通胀也不会下降太多。降价的因素有,但涨价的因素更多,政府控制物价的能力越来越会受到考验。”
  兴业证券(601377)表示,由于电价与煤价的机制没有理顺,二季度许多地区出现电荒,直接影响生产,所以电价开始出现松动。发改委分批次地开始上调一些省市的电价,这是一种无奈调整,但它预示着随之而来的涨价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资源需求正在数以倍计的增长,但供给只是百分之几的增长。现在的情况就是企业经营现状倒逼电价机制改革,同时也为未来物价上涨埋下伏笔。
  平安证券认为,后续不排除农产品(000061)价格报复性上涨的可能,菜价波动本来就很大,而南方的小麦和北方的水稻由于今年的旱情会有减产的可能,对农产品价格走势不能掉以轻心。
  谢国忠也表示,通胀还会持续,未来4到5年,中国C PI指数都会处在较高水平,利息继续上升不可避免。通胀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财富重新分配,是把财富从劳动者身上转移到投机者身上,它会进一步拉大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稳定。这必须是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中国的通胀正在进入危险领域,很多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通胀预期仍很高,囤积货物现象已时时可见,当囤积货物成为普遍现象时,就很可能爆发危机。
  调控仍应指向通胀
  在通胀依然高位运行而经济增速可能趋缓的背景下,政策抉择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他强调要保持当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下降、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程度放缓。央行确认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在此基础之上,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也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央行并表示,金融机构也普遍反映项目储备多、企业信贷需求旺,贷款仍有扩张压力,需继续把握好宏观总量调控的任务。
  央行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价格较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农产品、服务业领域中劳动力成本涨幅可能会明显超出其生产率增长,导致价格出现上涨趋势,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逐步理顺,这些因素有可能系统性地推高价格水平。宏观政策需要防范结构性和趋势性的价格上涨与通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表示,经济增长放缓还不非常明显,经济指标仍维持在高位。事实上,目前政策目标是控制经济增速,我们需要担心的也并非经济减速问题。随着工业增加值持续上升,2011年我国G D P有望实现9%的增长。吴晓求表示,需要注意的是,M 2逐渐正常化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流动性是否充裕。近期央行打出提高准备金率、发行3年期央票等组合拳,主要还是对冲流动性预期,特别是外汇占款提升预期。尽管它不能使C PI下降,但可消除C PI上涨中的货币因素。但在M 2回落的背景下,数量工具使用确实会加大对抑制经济增长的担忧。2008年上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曾削弱了经济增长,但当时正值金融危机。目前情况看,只要外部环境不如当时恶劣,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风险比较小。
  经济学家华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经济增长放缓并不是太明显。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胀时,经济或多或少都有所放缓,否则就说明调控并没收到效果。目前经济增长总体正常,主要可以从税收政策和企业效益反映出来。尽管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新建项目同比增速回落,但这主要是调结构引起的。
  华生表示,至于贸易顺差强劲,暗示的是海外市场现在盈利机会更大,同时也和出口退税的政策有关。消费市场目前增速总体正常,几个月内的小幅波动是可以接受的。通胀方面,食品和非食品因素呈螺旋结构,即当食品回落后,可能反会推动非食品价格走高。“故4月蔬菜、水果价格回落只是暂时的,我们宁可把CPI估计得高一点。”
  刘元春表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对外国资本的影响谁更大有待观察,这种组合型的政策有一定好处,但这对于利率和汇率敏感型行业的冲击较大,另一方面对决策部门的压力也更大。短期内“十二五”规划尚未完全启动,地方政府换届还未完成,这段时期还不适合推出组合政策;等到三季度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将推动新的一轮投资,此时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已经定调,如果后者不发生大的变化,这时是推出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组合政策的较佳时机。
  谢国忠表示,下半年应继续采取收紧的政策,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现在我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增长要有多快的问题,而是吃药治病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经济下滑,紧缩政策已经到头,目的可能是希望房地产再涨一波,从而能从中解套,如果政府听信这种论调,拖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时间,那么将来会更危险。
  刘煜辉认为,现在大银行的存贷比在70%以下,而中小银行在75%左右,已经接近红线,所以对商业银行放贷会有影响,但货币紧缩政策尚未告一段落,抑制通胀效果不明显就是因为货币收缩依然温和,只有真实的利率水平能表达货币环境的松与紧。2003年以来,真实利率为-0.3%,目前真实利率离1996年到2003年3%的水平还很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结束长期存在的负利率。
  综合机构和专家观点,二季度中国经济无疑仍将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度过,而实体经济放缓的信号也或许意味着“滞胀”风险加剧。决策层在不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也需要从行政手段、财政政策等多角度入手,以便更好“医治”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