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诱惑:创投的狂欢与博弈
[打印本页]
作者:
think
时间:
2012-9-11 22:21
标题:
中国诱惑:创投的狂欢与博弈
谁将是下一个GOOGLE?
谁将是下一个百度?
谁将是下一个世界首富?
这样的问题总是让人热血沸腾,但奇迹的出现就是如此简单。
2005年,8月5日,大洋彼岸的中国民众听到了来自华尔街的尖叫声,这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公司,股价从27美元跳升到66美元,一度涨至150美元,创造了中国概念股的股价新高。几个月后,杭州一个名叫马云的后生轻易拿下了雅虎中国,创造了中国IT历史上单笔交易最大的新高。
缔造这些财富神话的是创业投资(VC)大佬们,此时,他们没有时间欣赏自己一手制造的喧嚣,而是又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
“从旧金山到北京的飞机上,随便某一天,头等舱都被VC风云人物霸占了,可见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软银亚洲基金黄晶生先生如此形容中国新一轮风险投资热。
清科公司的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创业投资总募资额高达40.3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募资额7亿美元的5倍还多。专注于中国的创业投资基金不断涌现,Intel Capital、3i集团、IDG、智基创投、TDF、软银、红杉等都完成了募资。
但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11号文”和“29号文”某种程度上给火热的中国创投业降了温,最终导致2005年度投资额和案例双下滑,2005年全年共有233家内地及内地相关企业获得了总计10.57亿美元的创业投资,与2004年253个新创项目获得12.69亿美元投资额相比,案例个数和投资数额分别下降了7.9%和16.7%。一些外资创投由此担心在中国的投资收益。
外管局文件的颁布,在对外资创投在华投资造成打击的同时,却并未减退海外创投基金对中国市场的热情。酝酿中的中小企业板率先实现全流通、《公司法》的修订、《创业投资管理办法》的出台,则让本土创投觉得“春天来了”。
在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定律之下,投资价格是否会持续上涨?创投机构该如何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创投业是否已经出现了泡沫?下一阶段投资的热点有哪些?
就上述问题,值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2005)召开之机,本报联合zero2IPO(清科公司)在上海举办了一场风险投资论坛,欧、美、日主流创投机构高层悉数到会。欧洲风险投资秘书长Javier Echarri、道琼斯公司Steve Harmston、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IDG技术创业投资资金合伙人杨飞、智基创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宏镒、今日资本主管合伙人徐新、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黄晶生、美商中经合集团执行副总裁张颖等多位嘉宾发了言,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也发表了精彩言论。论坛由清科公司总裁倪正东主持。
外资创投五谏外管局
主持人: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颁布了11号文和29号文(打击资本外逃与洗钱)的目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确保跨境资本合规有序的流动,但某种程度上这对外资创投在中国的投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于中国本土创投企业来说,或许是种利好消息。这些政策对大家各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晶生:2005年,外资创投抱怨最大的就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那两份文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认为,该文件显示,中国政策是在扶持本土创投机构,压制外资创投的发展。这再次向大家提醒,在中国投资不能不注意政府的动态,政策不仅决定什么样的投资公司在中国可以赚到钱,同时也影响到那些公司的业务开展、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到底是在国内上市还是在海外上市等等。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回报率变得非常重要,包括华尔街投资者在内,都因为对中国政策环境不熟悉而担忧自己的投资收益。
徐新:文件出来后,中华创投协会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组,委任我做小组组长,我们征集了会员的意见后,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交涉了5次,我觉得外管局对我们意见很重视,我们提出的条件他们居然全部接受了,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他们愿意聆听,更关键的是也愿意采纳我们的意见。中华创投协会与政府交涉,呼吁尽快开设二板市场,打造中国的硅谷。我自己感觉,中国各个地方都在搞高科技,每个省、市都有高科技企业,但没有形成一个族群,我们希望在中国打造出类似硅谷的地方,只要是好企业就可以在那里找到钱。
章苏阳:国家外管局出台的11号文件等政策,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外资创投之前具体有效的运行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反映出投资中国的外资VC潜在的风险。这两个文件出台以后一直引起争论,并已经导致了一些不利于VC发展的后果。
靳海涛:作为本土创投机构,以前我们与境外资金合作的时候,对方要求我们以外币形式出资,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困难。这些文件的实施,以及中小企业板率先实现全流通、《公司法》的修订、《创业投资管理办法》的出台,使我们可以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合作之路就宽多了,更利于本土创投与外资创投资源互补和共享,中国创投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个人觉得中国本土创投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黄晶生:我对“中国创投的春天马上到来”这种说法持保留意见。我觉得全流通不是可以很快实施的,目前已经有五六百家企业的申请报到证监会了,要全部实施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对政策的走向是认同的。至于说现在是不是春天,还是春天之前的冬天,只能拭目以待。
主持人:外汇管理局两个文件的出台,是否意味着创投政策将逐步收紧?
张景安:中国政府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走创新型道路,创投是我们这次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创业投资比较适合发展高科技。现在,中国高科技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题,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还不成熟,风险投资仍然是需要迫切发展的产业。截至2005年底,我国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已达200多家,管理资本500多亿元,投入了3000多个项目,创业投资有力支持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目前并无任何收紧创投政策的迹象。
刘卫东(中关村管委会投融资促进处处长):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创业投资环境可能有一个大的改善。但政策环境的改善,是否就可以带来创业投资下一阶段更大更快的发展呢?我看不一定。有好的环境,还需要有大的市场空间。相对于高科技产业发展来说,还需要人才、信息技术,这些优势结合后,创业投资才会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为降低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我们已经制定了风险补偿办法,补贴比例高达15%。
主持人:国家近期是否还有其他支持政策出台?
黄晶生:目前,中国的公司法和基金法还存在双重收税现象。一些机构到海外投资控股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对基金管理公司没有双重收税。目前,中国公司高层职业管理人很缺乏,大家都想吸引国外的管理人员,但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很高,一些报道称现在的40%太低了,要提高到60%,并称一些欧洲国家高达80%呢。但实际上,作为高福利地区,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国情根本不同,这必然会影响中国企业吸引高级职业管理层,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张景安:最近国家科技部在做几件事:拟订创业投资进一步支持创新的若干意见;筹备创业投资的母基金;修订创投的税收政策。未来一两个月,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政策出台。
政府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据说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想设立一个引导基金,争取上海市和国家的配套资金,加快上海当地创投的发展。在创业投资中,政府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张景安:政府不要搞风险投资项目,政府应该主要搞环境建设。
严隽琪:对,营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是政府工作的重心。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上海的创投资金规模不断壮大,约占全国的1/3,还不断有新的资金涌入。2005年海外资金对上海的投资非常活跃,仅第三季度就有23家企业,总获得23亿美元的境外投资。目前上海以投资高科技项目为主业的创投机构有106家。
冯涛:我以前在政府工作,有一个深深的体会,觉得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浦东新区的钱确实不少,应该用这个基金去引导社会基金,营造一个小环境。科技部也正在制定一个引导基金设立办法,但政府不要插手企业的具体经营。
徐新:我觉得应该学韩国,为什么韩国的游戏产业那么发达?因为他们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好,不缺资金。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找准一个行业,大力扶持,不要什么都做。
王品高:上海联创投资公司1999年建立,由于是政府出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新的投资模式,政府出资的目的主要是吸收社会资金,并不是以投多少项目、赚了多少钱为主要目的。政府最初只投了6个亿,现在我们管理的资金有30多个亿。我们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国外有很多成熟的创投运作模式,但在国内市场几乎找不到优秀的管理人员,我们利用政府的启动资金形成了一个管理机制,也形成了一个约束机制,培养自己的管理人员。
中国是最好的风险投资场?
主持人:2005年必将载入中国创投发展历史的史册,这是中国风险投资历史上惊喜最多的一年,也是募集资金最多的年度。更多创投机构涌入中国,是否会导致中国创投产业的泡沫出现?
卢宏镒:2005年,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投资回报率在十倍以上的就有9个,这必然吸引更多钱进来。我们得到的资料是,还有40亿到50亿美金等着要投资中国。
杨飞:2005年是中国募资的大年,欧美主流VC与一些合伙人投资者竞争,或者是寻找机会进入,所以大家担心泡沫出现。
黄永忠:中国的私募资本实际上只是GDP的0.14%,这是发达国家的1/6。按这个参照,中国现在的风险投资市场肯定没有泡沫。根据私募投资的周期,可以预见,2005到2010年还将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事实上,中国创投资本的规模在全球和亚洲还是比较小的,随着中国GDP有更多增长,还会有更多资本加入,这可能导致一些资本赢利能力减弱。
张帆:中国高科技产业正在发生巨变,我们认为中国的创投产业发展潜力远不止今天所看到的。现在大家担心中国的创投是不是过热了,是否有新的泡沫。我想也许有,但是这个泡沫会不会破裂,我们不知道,现在还在摸索。
Patricia M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