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盲目“救市”只会一错再错 [打印本页]

作者: 仙踪林    时间: 2005-1-27 17:24     标题: 盲目“救市”只会一错再错

近三年来,每当股指下一个台阶,就有人大声呼吁政府要出手救市。似乎只有通过政府救市,投资者才能重拾信心。1月24日,印花税率的调低更使这种期望高涨。

  事实上,盲目“救市”只会一错再错,使问题更糟。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市场人士们常说的“救市”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救市,而是通过行政政策手段或资金推动来“托市”。

  正如他们常谈到的“救市”依据:像美国、香港这样成熟的市场也同样会救市,而且还设有专门用于救市的基金。在关键时刻救市,不仅可以防止股市崩盘、化解金融危机,还能扭转经济形势。比如,1988年格林斯潘在美国3000点位果断救市,换取了美国股市10年特大牛市。

  然而,回顾中国股市的每一次政策“救市”,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救市。因为,尽管每次政策“救市”也或长或短地导致了牛、熊转换,但都并不是在股市到了非救不可的时候。既没有跌到严重偏离价值的程度,也从来没有像有些人耸人听闻的那样会跌出金融危机。对于这样一个高价圈钱、股权分置的股市来说,股价多数时间都是脱离其基本面而处于高位的。如果不是做了违反市场规律的事情,又何须救市呢?因此,所谓政策“救市”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政策“托市”。

  14年来,“政府托市,企业圈钱”一直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死结”。为了解决国企脱困问题,管理层以行政审批手段脱离实际的高溢价发行股票,把公众的资金分配到一个个“包装”后的困难企业里。以为国企改制上市融资后,困难就能解决了。然而,实践证明,多数企业并没有因为上市融资而走出困境。股市逐渐变成了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人掠夺公众财富、设租寻租的地方。

  这样的上市公司就像是“烫手的山芋”,承销商和一级市场中签者惟一的目标就是赶紧在二级市场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二级市场每一位接手的人也都是希望能尽快以更高的价格转手给其他股民。

  为了维持这个高价圈钱系统的运转,每当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或新股跌破发行价时,政府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托市。

  这就是中国股市之所以沦为赌场,被指为是“老鼠会”的根本原因。

  如果以市场的眼光来看,国企上市融资实际上是在以次充好,高价卖劣质品。那么,以行政手段托起的指数,不是泡沫又是什么?既然是泡沫,为什么不排除干扰,让它跌下来呢?

  事实证明,只要股价还没有推倒,只要政府还在托市,股市的制度大变革就无法推进。

  股价的下跌固然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但下跌本身并没有错,是理性的表现。关键是错在投资者不应该花高价钱买了劣质的产品。按理说,投资者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为何每当股市下跌,股民就对政府充满怨言呢?原因就在于政府曾经托市。

  然而,如果管理层真是想挽回错误,又怎么能通过再犯同一个错误来实现呢?

  何况,政策托市真的能让普通投资者受益吗?以此次调整印花税率为例,相关政策在周日才发布,而指数在上周五的上午就突然拉升了。谁能先知先觉?普通投资者吗?

  要想解开中国股市的“死结”,必须还市场以本来面目。那么,首先就应该彻底摒弃政策托市的旧观念,由市场来决定股票的市价和发行价。否则,投资者在股市永远也买不到物有所值的投资品种。

  推出新股询价制可谓中国股市14年来一大质的变革。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重大革新,如果不以摒弃“政府托市”为前提,询价制的效果也照样会大打折扣。因为,机构投资者在参与询价时同样也会考虑市场因素,如果预期能够在二级市场高价抛出获取丰厚利润,机构投资者们又怎么能不竞相提高报价呢?而高溢价发行的结果只能是上市公司“只想索取,不想回报”,把高价圈来的钱当利润花。

  难怪有专家指出,股权分置问题事实上也不是股市的最关键问题所在。

  对中国股市和股市里的投资者来说,托市猛于虎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yzhh73    时间: 2005-2-25 12:00

市场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国家宏观调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中国的政府高管必须克服个人意识,尊重客观发展规律。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