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货币供应高增长 未必带来高通胀 [打印本页]

作者: balala    时间: 2009-7-8 09:33     标题: 货币供应高增长 未必带来高通胀

过快的货币投放会导致未来剧烈通胀,正成为人们在经济触底后新的担忧。但基于我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和历史经验来看,货币供应的高增长未必会导致高通胀。而且,在我国经济尚未真正企稳的形势下,通缩压力依然存在,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仍需保持。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今年前5个月,我国M2增速分别达18.8%、20.4%、25.5%、26%和25.7%,增幅屡次超过20%的现象实为2004年以来所罕见。与此同时,M1增速不仅远低于同期M2,也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同期水平。这反映出,很大一部分货币增量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沉淀于银行系统,而未及时注入到实体经济中。根据历史经验,M2增长率高于M1往往出现在国民经济紧缩、货币政策刺激作用趋弱之时,因此高通胀之忧为时过早。

  而且,在我国高储蓄的特殊环境下,高达50%的储蓄率是高增长的货币供应未必导致高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货币供应主要来自企业和居民存款,M2构成中有90%多是存款,这种基于国民储蓄的货币供应增长对物价的影响是中性的。通俗一点来说,相当于每笔货币供给先被储蓄打了个对折,剩余部分被用于企业和政府支出以及进出口贸易,最后部分才影响到居民的“菜篮子”,因此其影响力自然被大大削弱。

  从历史数据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最充足的两个时期分别是1996年1-12月和2003年5-11月,其时M2增速分别维持在25%以上和20%以上。

  由于货币供应对物价影响有1年左右的时滞,分别看这两个时期12个月之后的情况:1998年和1999年两年是通缩最严重的时期,有22个月CPI呈负增长;2005-2006年,经济高速增长,但有21个月CPI涨幅在2%以内。

  反观我国几次比较严重的通胀,货币供应均非主因。1993-1995年发生的两位数的严重通胀,是特殊历史时期下打破价格双轨制和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所引发的;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则是国内肉类供给减少和国外粮食、能源、资源品价格暴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引发未来通胀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内粮食、肉类等农产品和煤炭、铁矿等资源品的价格走势;因美元泛滥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可能性;国内石油、电信等垄断领域和水、电等公共事业领域的价格改革引发CPI上涨的风险。

  诚然,高额货币投放会导致投资品价格上涨、信贷风险聚集,但我们更应注意到,规模的货币增长一般是应对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的政策行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风险,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仍要围绕这一问题来制定。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对于目前已经出现的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未雨绸缪,适时微调,合理引导这种预期,避免资产价格泡沫恶化和其他严重经济问题的出现。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