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以来,全球股市都在平稳中调整(有的更是稳中有升),唯有A股市场大起大落,在剧烈震荡中一次又一次急挫,显得很不“合群”。衡量A股相对H股价格贵贱的恒生AH溢价指数也已跌到2006年以来平均值132.42的下方,于是有人提出,短线可以采取跨市配对交易的策略,即买入A股,沽空H股,博取溢价率回升的套利收益。如果这个策略在将来某个时刻可以成功,那将说明这是一次经典的套利案例,但这样一个明显的套利机会,市场会迟迟发现不了吗?
二是风险折扣论。认为H股的投资者多为外资,客观上承担了港币贬值的风险,因此存在针对港币贬值的对冲成本,表现在股价上就是所谓的风险折扣;而A股的投资者绝大多数为本土投资者,无需考虑人民币贬值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此种风险溢价了。
第三种观点从货币发行机制出发,认为由于人民币的发行属于一种被动机制,由出口创汇结算决定,因此当资本市场市值升高时,不会像美国股市那样由券商倒逼央行发行货币,理论上存在“货币慌”的可能性,因此,市场客观上需要先以一个相对较高的估值水平来锁定货币量;而港股不存在这个问题,尽管香港的货币发行机制与美国也不相同,但非央行发行机制客观上为货币增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条件,所以不需要调整估值水平。
当然,强调A、H股的估值差异,并不是说两者不可以比较,但比较需要一个前提,也就是需要打开一个两市场之间的通道,可以通过这个通道来评价两个市场的估值差异究竟应该在什么水平上。打开这个通道的方法有很多,但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内地和香港同时创设以对方股市为投资对象的可赎回投资基金,比如在香港设立以沪深两市300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量)上市公司市值构成的ETF,以港币计价,数额开放,且随时可赎回;同样地,在内地设立以港股50家样本公司构成的ETF,以人民币计价,其他条件与港币ETF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互设ETF的办法不仅适用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对于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两岸金融合作也同样适用。今年6月初在给台湾大学EMBA班授课时,我就听到很多来自台湾企业界和投资界的朋友议论两岸资本市场合作模型问题,当他们听到互设ETF的构想时都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这可能是眼下两岸金融合作进程中最有可操作性的路径之一。到那时,不仅内地与香港的估值水平有了比较,更大范围的估值比较也将有了市场依据,如此,估值差异的争论也许就会尘埃落定了。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