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投资定性的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格格123
时间:
2010-4-15 17:18
标题:
投资定性的误区
投资定性的误区
题目虽然是投资定性的误区,但其实这种误区经常是存在于商业模式或者商业技巧当中的,相信有真正做过生意的人,应该都会有此类思考。
理智的输家
2003年和朋友在一个东莞的前辈家里喝茶,他谈起自己儿子从英国带回来的16:9电视:“哎呀,儿子是好心孝敬我啊,不过我看了好长时间才习惯,这种电视是扁的!”在座的人都不禁莞尔。尤其是当时喜欢逛家电论坛的我,与大量的发烧友谈论购买16:9电视的不理性,已经可以看到人眼睛长茧了...
可是事实是,16:9电视,现在已经遍布了全国各个家庭,消费者并没有理性的抵制看起来傻乎乎的“扁电视”,而是普遍接受了花钱买罪受这个事实。很难想象,一个理性的足够聪明的消费者或者是厂家,会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得不到配合的情况下,做这样一种无聊的产品而获得成功。
必须承认,我自己就是理智的输家,我自己家里现在就放了一台16:9的电视,只不过一般会调成4:3比例来看,浪费掉自己用钱买来的部分屏幕而已。有些滑稽,可是无从逃脱。
类似的现象其实到处可以见到。消费者当中至为理性的一群莫过于发烧友,而投资者很容易观察到,发烧友最喜爱的品牌或者产品,尽管性价比最佳,却并不一定会获得最好的商业利益。使用AB盲比的,如尼康对佳能,长虹空调对格力空调,国内葡萄酒与国外葡萄酒,法国红酒与新世界红酒,等等等等...甚至可以说,一旦一个产品“被理性”了,厂家就完蛋了...
作者:
格格123
时间:
2010-4-15 17:19
凭感觉不一定赢
理性分析最好的不一定赢,感觉最好的是否一定赢呢?
著名的例子,可以从巴菲特爱喝可乐说起。假设一种逻辑:巴老觉得可乐好----推论巴老认为其他人也觉得可乐好----推论巴老认为可乐生意好----推论巴老由此投资可乐并成功。这种逻辑存在吗?
很容易看出来,第一和第二步的推论是肯定站不住脚的。比如我喜欢的阿香婆的麻辣烫,就一定很多其他人喜欢吗?就一定生意好吗?或者是你喜欢味千拉面,就一定有很多人喜欢?
由此就有人说,投资不一定要投资于自己喜欢的产品。比如但斌说不一定要投资自己喜欢的服装企业
“5、投资者不能用“我是否喜欢它的产品”判断服装企业。服装是非常个性的东西。你不喜欢,别人可能非常喜欢。如果以“我喜不喜欢”判断,会错过很多机会。比如很多投资者说宝姿不好看。”
这个说法是一种典型“貌似”正确的推理,其中可能隐藏了误区。
自己喜欢还是别人喜欢
必须澄清的是,当不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出品者来说都是合理。“自己喜欢”和“自己不喜欢”相比,判断产品是否成功的概率更大。上面引用的话,应该仅仅适用于有明确证据证明自己感觉属于“小众”的情况。
如果投资者自己开一个小店,没有条件做大范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那么最好不要猜测人家喜欢什么,直接做自己擅长和自己喜欢的产品。无论是消费还是做生意,我常常要提醒自己不要受误导。特别是要小心商品广告和推销员的劝告。
作者:
格格123
时间:
2010-4-15 17:19
广告是什么?广告实际给产品制订水平线,凡是做了一定“级别”的广告的厂家,就被认为进入到了一定的“级数”,这是广告给消费者最有效的印象。推销员,那就不用说了,屁股坐那儿呢!如果自己不喜欢,千万不能去相信这些东西。
如果可以获得准确、有效的市场调查数据,我认为是比“自己喜欢”更有说服力的。大众喜欢什么,客户喜欢什么,也似乎只有从调查数据或相关的一些市场数据里面才可以得出结论。值得警惕的是,调查数据也仍可能存在谬误。 看来,面对真正的商业风险,唯有“试错”才是正确的逻辑。
瞎蒙?感觉?
上段说明,在没有手段了解市场反映的时候,感觉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商业实践中,“感觉”有时是很虚幻的,大脑经常会欺骗我们,以为我们有了某种感觉,然而那种感觉是“大脑感觉”,绝非是身体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商业模式不会引起自己的感觉。理论上,被研究的公司采用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其实都不会引起我们的喜好的偏差。然而实践中却不是这样,“路径依赖”会产生欺骗性的感觉,把“瞎蒙”变成“感觉”。
作者:
格格123
时间:
2010-4-15 17:20
典型的例子,比如某采购原来采用议价形式,后来为了公平公正改成了公开招标的模式。投资者很容易在脑子里根据“公开招标更加公平公正”的“路径依赖”形成一个概念,“今后的招标将更加公平公正”,然后,把这个概念变成自己对公司的感觉----这个采购今后将会节约成本,至少不会更浪费!
无语。
“我们都知道小孩有时会对一些较大的声响或影像感受到“恐惧”---尽管这些东西不会对他构成实质威胁;我们自己也会对某些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感受到恐惧,即使这种恐惧比其他更容易发生的事件导致的来得更加强烈,比如说坐飞机会比坐汽车更令人恐惧;对于同样一件事,因为认知的不同而导致恐惧的不同,比如中国人容易对吃“生”食感到害怕,而老外对吃“野味”有反感的恐惧;最有趣的是,恐惧有时来得奇怪---非理性行为会传染恐惧,如果某个大人物卖出股票导致巨大的下跌,那么即使他的卖出是错误的,也将导致市场参与者的恐惧。”
这一类的心理活动,也很容易导致“瞎蒙”的感觉。
关于理性的误区,其实非常值得思考。商业本身已经很复杂,再加一层投资选择,就到处都是陷阱。有个说法提出在中国做生意环境就相当于沼泽,这样的话,基本面投资者,其实更是大泽龙蛇。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