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James Yu之考试经验分享:(二)Paper 3.5
James Yu之考试经验分享:(二)Paper 3.5
Paper3.5是一门让人增长智慧、脑袋开窍的课程,非常有意思。里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当今那些管理学大师们的那些理论和模型,比如:迈克尔.波特、罗佰特.卡普兰、德鲁克、明兹伯格等等,这些人的名字一个个如雷贯耳,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考3.5的经历:我考了三回,分数分别是:58、53、61,为什么要考三次?还不就是那两门拖的后腿,第一次03年12月,当时考前那两个月每天晚上要看两集该死的连续剧“一双绣花鞋”和“梅花档案”,欲罢不能,害得我另外两门考前刚刚看完书,连题都不会做,3.6甚至连题都看不懂,惭愧!加上当时还要考一门3.4,压力好大,考前只好投降,专心复习3.4,同时3.5也没放弃,后来居然考了58分。后来第二次考,3.5又顺利过关,那两门又没过;拖到04年12月,最后才终于全部结束战斗。
前面两次分数为什么低些,是因为前两次都没做完,第一次有几分没做,第二次有12分没做,第三次全部做了,所以分数略高。
总体而言,3.5在劳动量上和难度上,比3.6和3.7要低。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我认识的男性考友3.5的通过率高于女性,这可能跟女性的知识面和思维定势有关,男性思考问题相对角度要宽广些。另外,英语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通过率要高于英语能力弱一些的人。
在开始详细阐述怎样准备3.5的复习和考试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BPP的Revision上的编辑对考官的一个评述,他的这些话对复习非常重要:
The Examiner for paper 3.5 is Geoff Gravil, who was the Examiner for Paper 12 under the old syllabus. His questions require a prac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ory is used to support analysis and proposals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for them. The ACCA website has an interesting statement prepared by the Examiner called “Examiner’s Approach”. In this, the Examiner makes several interesting points.
1) He seems to say that he is more likely to examine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marketing than such aspects of HRM and IT as the latter are more fully covered in other exams.
2)The major case study will always include quantitative data. Candidates must analyze and use this but not to the exclus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written data given.
3)It is important that candidates use the case scenarios to base their answer on.
上面的三个要点其实就是:市场理论是考核重点、定量分析必考(不但是要用数据,而且要做出文字论述)、考生的回答必须要以case里面的材料为基础。
3.5的内容简析:其实这门课的核心内容就是strategy process, 它包括三大块:战略分析、战略发展与评估、战略执行,这三大块再细化就有很多理论了,这里一下子也列不完,详细内容书上和真题上都有详细介绍,我不再这里重复了。我只能从方法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方法也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仅供参考。
一、复习经验和技巧。
1)教材与真题阅读,了解和熟悉理论体系。
首先拿到书肯定要研读大纲和study guide, 先了解这门课的轮廓。然后,就是按部就班地仔细阅读教科书,仔仔细细地看,BPP的书里有很多从Financial Times上摘录的案例,看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看第一遍的目的主要就是理解这些管理学理论,同时扫清阅读障碍(将重要的高频生词都查出来)。
看完书后,就可以直接看真题了,第一次看真题时,肯定没有人能马上开始做题。其实就是看题,然后看答案,看考官是怎么答题、怎么组织篇章、怎么运用模型的,最后看后面的marking scheme,了解考官是怎么样评分的。
将最近三年的真题看完,可能需要继续回头看第二遍教科书,此时的速度与第一遍不可同日而语,可以飞快地看完书,因为词汇已经很熟悉了,生词障碍已经没有了,而且经过看真题,知道了相关的重点内容。第二遍的看就只看那些重点理论了,教材里面的小案例也可跳过去不看了。另外,像人事管理和IT这样的非重点章节就不用看了,重点看那些核心的内容。
2)练习真题,练习怎样运用理论工具来分析问题,同时培养解题速度。
既然书都看了两遍了,要开始实践了。找来历年的真题里面的60分的大案例,就可以练习怎样做题了。开始时不能看答案,先阅读案例,然后看考官的问题,找几张A4纸,用笔写出自己的答题计划,比如用某某模型,然后具体结合案例怎么来分析。
此时有两种展开深度,一种是只写working plan,一种是连详细的论证的全文都写出来,看自己的时间是否充足吧。如果有时间,争取不但要写出大提纲,连大提纲下面的小要点也列出来,该计算的财务和非财务比例分析的数据,都要计算和写出来,同时要写上自己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这才算得上真正起到练习的效果。否则光看看书,然后轻轻松松看答案,有点像武术里面的一句谚语:“不痛不痒,功夫不长”。
写完自己答案之后,就是与将其与考官的答案去核对了,在考试的三个小时里,自己永远是不可能做到考官的那种宽度和深度的,这个很正常,将考官的答案的骨架(关键句、要点)用彩色荧光笔标出来,特别是自己没考虑到的那些要点,一定要重点标出来(这些就是自己的知识漏洞),然后琢磨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甚至当场翻教材去核对,看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有时考官的答案是一大段,很难找到要点,很简单,翻到后面的marking scheme看,上面哪个要点几分,都一目了然了,清清楚楚,有时甚至可以将marking scheme的要点抄到考官答案的旁边,下次再看答案就不怕找不到要点了。
其实只要重点练习60分大案例,后面的可选题难度不大,只需直接看答案和对答案就行了,同样将要点标示出来。
如果觉得前三年的大案例题量不足,也可以将前六年的大案例题,全部做个2、3遍,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实际时间而定,不可能情况一样。
真题做了几遍(3~5遍)以后,已经养成了怎样分析问题的习惯了,信心也很足,剩下的就是保持记忆了,在考前一个月时,就可以将大量时间让给3.6和3.7,对于3.5,每天挤零碎的时间来看看小册子和真题就可以了。如果长时间不看3.5的内容,同样也会忘记的,很危险。
二、考试经验与技巧。
1)彻底拓宽思路,运用发散性思维。
考官在comments里面经常报怨,亚洲的考生写得很少,老是喜欢用SWOT模型,好像其他的都不会了。其实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思路狭窄 二是论证深度不够。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阐述3.5的答题思路需要多广阔:02年的12月的大案例第一题,介绍一家英国农机公司的运营状况的,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的模型评估公司的现状,考官的答案运用了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竞争环境以及市场学的诸多模型和理论,按照常理,这样的答案应该是很完美的大杂烩了。可是,在答案的后面,考官有个注释,我将原话写上来,大家看看这种题型的答案有多灵活:
“Some candidate may choose to use a SWOT analysis of 6 M model and some may apply the value chain, demonstrating the company has not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all activities clearly. Some candidate may even focus on the need to market more comprehensively using marketing mix model to show the need for more cost-effective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powerful brand name. Even lifecycle analysis could be employed, demonstrating the urgent need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answer could contain all these models (and even more) and marks will be awarded where appropriate. There is no one precise and correct methodology in answering this section.”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做大案例时,想依靠运用单个模型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其实,有三种解题方式,一种是单模型深挖,但这种方式风险大,得分率不高,而且在高度紧张的时候,时间有限,也不可能能论证很深。第二种方式是运用多模型,适度挖掘。意思就是论证的深度要适宜,太浅了得不到多少分,太深了时间耗不起。还有一种方法,就是04年12月份大案例碰到的,根本用不上什么模型,好像武术比赛,不准你用套路,只准散打,那怎么办呢?其实还是有办法的,这个只能建立在自己平常积累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模型整合能力,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够发现考官在案例文章中透露的相关信息,运用一些非固定模型的知识点来切入,一旦找到几个切入点,就可以展开论述了,不愁考官不给分。
2)解决论点和论据脱节,论证虚弱的“两张皮”问题。
有的考友就有这样的困难,只会将自己背诵的理论抄上去,然后简单讲讲案例里面的企业是怎么做,然后就没有什么话说了。这就是典型的两张皮问题。这个问题其实首先是对模型的理解并不充分,只是简单背诵。然后在平常的练习里没有认真用真题做模拟练习,平常对这种论证练习很少,考试时自然也就没话说。
解决的方法:a、反复阅读相关材料(包括教材和真题),注意培养自己对模型于模型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感觉。b、通过大量的真题练习,来培养自己的从案例里面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论证能力。
3)培养运用案例里面的提供的数据的能力。
每次的大案例里面都有一长排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这些都是企业的绩效数据,如果在考试时不会用,或者干脆不用,只会写一点干巴巴的文字,恐怕是拿不到多少分数的。一个acca的考生,如果不会做定量分析,那会让人笑话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还要提到3.3,3.3这门课就是在专门讲管理会计和绩效管理的,它培养的是考生的怎样从数字里面读出管理学意义来并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怎样用数字说话的能力。如果哪一位考友没选修3.3,直接就考3.5的话,做大案例确实有点困难。
建议:如果没有学过3.3,不妨借一本3.3的教材,将里面的核心内容,即绩效评估那几章复印下来,仔细阅读,然后再找几份3.3的真题,将里面的有关怎么做绩效评估的题多做几遍,找到常用的套路和方法,找到感觉后,回过头再来看3.5时,问题会迎刃而解。
在常规的3.5的大案例中,一定有一道20到25分的题,要求评估企业的现状,此时要用到的就是考生在3.3培养起来的绩效评估的能力加上3.5的某些模型的运用(04年12月份的题比较怪,跟往常的不一样,例外)。
我觉得有关绩效评估,有两个模型是必须铭记在心,常常要用的,一个是:Fitsgerald’s 6 dimension performance matrix: 包括:Financial performance / Competitiveness / quality of service / Flexibility / Resource utilization / Innovation. 另外一个是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详细内容不写了,书上有。这两个模型用熟练了,绩效评估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决。
还有一个“二次计算”的小问题,被许多考友忽视了。在做绩效评估时,只是简单运用案例里面的数据,而很少再做进一步的计算,以便算出一些非常有用的财务和非财务比例出来,以下面这个小案例来说明。
比如:A公司去年:销售额100,毛利35,纯利25,员工数50,R/D10,营业面积100平方米。 今年的情况是:销售额150,毛利50,纯利37,员工数80,R/D10,营业面积150平方米。
假设要评估公司的这两年的业绩,如果你光照抄案例里给的数据,那是没有多少分的,因为考生根本就没有怎么利用所给的数据。但是,如果经过二次计算,算出很多比例:比如用如下简单计算,算出来的比例一看就一目了然,写分析报告就比较容易了,这些都是在3.3练就的基本功。
销售额:今年比去年增加50%;毛利率:去年35%今年33.3%;纯利率:去年25%今年25%;人均销售额:去年2,今年1.88;R/D投入占营业额比:去年10%, 今年6.7%;每平方米营业额:去年1,今年1。
5)3.5考试实践指南。
拿到考题,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先做大案例,并且争取在2小时之内解决战斗,留一个小时做后面的两道可选题,如果最后的可选题没有做完,那是否通过是很危险的。至少最后一道可选题要做出一半出来。也就是说做了4.5道题,基本上就过了。
对于大案例题,第一遍大概用中等速度阅读,最好是先看好后面的三道问答题,带着问题去看案例。阅读速度太快时,理解程度有限,太慢又耽误时间。估计用10到15分钟能看完案例吧,这是对案例有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后面答题时,看好问题,然后到文章里去扫描,找到相关内容;然后自己组织答案,记得要用考官在问题里要求的格式,比如报告格式等等。因为考试时间紧张,在展开论述的深度上,一定不能过深,否则时间不够,自己吃亏。但是,最低限度要把自己的论点的每一个小的要点要写出来,每个要点另起一行,并清清楚楚地用数字或者字母标清楚。总而言之,要让考官看了以后,能非常舒服地给分,你如果让他到处去找要点,他也烦躁,不会给你很多分的。
前面说过了,做大案例分析,一定要尽量能用多模型、多理论分析,避免光用一个模型,这样力量太单薄了。另外跨模型的整合能力也很重要,平常复习时,就要明白模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死背某一个模型,考试时,只要想起其中一个,就能带起一大串其他模型。另外,还要加强对整个知识网的归纳整理,如果考官出了那种看不出能用什么模型的大案例题,就只能靠平常培养的那种敏锐嗅觉,利用所学的完整知识体系,找到考官预留在案例里面的那些切入点,然后做出解答。任何大案例题考官不可能没有什么切入点,否则大家都答不出,这是不可能的。
顺利解决了大案例后,两道小的选择题就容易了,依靠平常的基本功夫,顺利答完它们,胜利已经在望了。
总体感觉,3.5不难,只要具备3.3的绩效评估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功,然后将书看熟练,将最近的新大纲真题(3.5年)做熟练了,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了。
最后三门的时间分配是很重要的,复习的前半程要重点复习好3.5和3.7,将书看熟练,将真题做得很熟,培养高度的信心,3.5和3.7有了信心后,剩下的就是保持记忆和状态了,不需要太多时间留给这两门。到了复习的后半程,重点就要转到3.6了,密集地连续看3.6的教课书、IFRS准则原文中的范例、以及部分真题,3.5只要每天抽30到60分钟看小册子和真题,3.7隔2、3天做做自己很熟悉的最近三年半的真题,保持记忆就行了。其他时间全部扑在3.6上,保持对准则的密集阅读和利用范例来培养运用准则作出职业判断的能力。另外,3.6复习还包括经常练习合并计算题。
3.5考试经验先写到这,高手们见笑了。其他两门有空再写,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最近忙于准备面试的事情,可能后面的core paper考试经验要一周后才能写,抱歉,不过不用担心,肯定能在4月下旬写完这最后三门的考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