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保险创新:契合需求 发挥行业优势

主要观点

●在具有国情特色的保险理论创新和监管理念指导下,创新引导了2003年中国保产品创新的主要趋势

●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和收益率下降导致投资类保险产品萎缩

●"非典"疫情的发生拉动了风险保障类保险产品的需求

●保险产品的创新体现出更加细分深入、更加协调平衡、更加理性规范特点,新型人身保险、传统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汽车保险等主要险种都推出了大批创新产品

●保险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成为保险创新的重要亮点

2003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达到388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达3011亿元,同比增长32.36%,在总保费中所占比重为77.59%,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69亿元,同比增长11.67%,在总保费中所占比重为22.41%,保险密度为287.44%,保险深度为3.33%。

人身保险作为中国保险市场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图一总结了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构成。

2003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912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寿险公司总资产达7607亿元,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83.38%,财险公司总资产达1516亿元,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16.62%,保险公司作为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重要成员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8.54亿元,增长51.39%,但资金运用渠道仍显狭窄。图二总结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金融债)占整个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的90%以上,其中由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占企业债总规模一半以上。

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出现多元化格局,截至2003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数量达到61家,中外保险公司数量对比如图三所示。

从图三可以看出,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数无论在财险领域还是寿险领域都多于中资保险公司,特别在寿险领域更加突出。这充分反映了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巨大增长潜力的认可,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切实履行WTO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2003年,促进保险业开放的措施包括:

1、2003年新增成都、重庆、北京、天津、苏州等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12月11日,再增加福州、厦门、宁波、沈阳和武汉五个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增加到15个;

2、2003年,新批准3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批准10个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机构开业;

3、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在北京开业标志再保险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

4、12月11日起,外资财产险公司可以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财险经营领域也进一步对外开放。

在引入外资的同时,加快中资保险公司改革的步伐也成为了2003年保险市场重要的领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完成了重组改制,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并发起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股票代码2328),市值达42.26亿港元。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2月17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LFC),18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2628)。中国人寿在海外融资规模高达35亿美元,创造了2003年度全球资本市场筹资额最高记录。中国再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并控股设立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国有公司完成重组,股份保险公司也在积极筹备上市。中国平安、太平洋、华泰、新华、泰康、天安等国内6家保险股份公司提出了上市申请且多数已完成上市辅导期,这一切都反映了在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竞争压力下,中资保险公司积极应对的态度。

二、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特点

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围绕"契合市场需求、突出保险优势"这两大主线,表现出投资型产品创新进行调整和保障型产品创新走向细分的特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各类险种的产品创新特点。

1、 长期人身保险

1999年开始,传统长期人身保险由于难以适应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逐渐萎缩,投连、万能、分红保险等新型产品成为产品创新的主力。

(1)投资连结保险。由于受到2000年开始的平安第一代投资连结保险退保风潮的影响,投资连结保险的市场声誉尚未完全恢复,投连产品的创新依然比较低迷,全年仅有金盛、太平和光大永明等三个投连新产品进入市畅?但是,投连产品也出现了复苏的苗头,原因有三:第一,投连产品的偿付能力额度要求低,偿付能力监管有利于鼓励公司开发投连产品;第二,资金运用渠道拓宽和市场投资预期渐好,有利于发挥投连产品在长期稳健投资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市场对投连产品的信心;第三,新的《精算规定》规范了投连产品的费用收取结构,发生在第一代费用较高投连产品身上的退保风潮难以重演。目前,多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推出新的投保产品。

(2)万能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一样也是投资型较强的产品。因此2003年,万能产品创新和投连的情况有几分相似,都受累于市场投资率低下和投连退保风潮而比较平静。不过,万能保险的投资帐户设有保证利率,比较容易满足中国百姓求稳的投资心理,因此万能保险的市场口碑较好,也在投资产品创新进行调整的时间获得了保险公司更多的重视。新的《精算规定》出台后,友邦、平安等保险公司都开始万能保险开发准备。友邦的智尊保终身寿险(A、B款)(万能型)已经在八月上市,其年1.75%的最低收益率、灵活的账户管理使其成为万能产品创新的一个亮点。

(3)分红保险。由于投连、万能保险产品创新的相对低迷,分红保险产品创新是长期人身保险产品创新的主力险种。2003年,仍有大量的分红保险新产品投入市场,并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更加强调保险保障,更强调长期生存保障需求和终身寿险风险保障而不是投资工具,其中重要原因是新《精算规定》压缩了保险公司分红空间,减少了分红随意性,从而遏制了分红产品投资性的炒作;第二,产品目标市场更加细分,市场上出现较多的少儿分红保险、银行代理分红保险;第三,银行分红保险开始转型,保险公司开始强调期限更长的期缴保费的分红保险产品。

2、 意外伤害险

意外伤害险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保险公司优势所在。2003年,财险公司进入意外险市场,产品创新非常活跃。全年意外伤害保险产品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产品细分,更加个性化,更贴近市畅?比如,在年初的航空意外伤害保险改革后,不仅新的航意险提高了保额,还催生了一大批航意险替代产品,打破了航意险保障产品单一的局面。在覆盖的时间范围和适用的交通工具方面作了拓展,比如针对经常乘机人员的一年期公共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还有针对旅客的短期航意险和旅游险,通过这种综合化保障措施,降低了投保人的投保费用,实现了对投保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受到了投保人的欢迎。

3、 健康险

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是2003年产品创新的最大亮点。短期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活跃,并进一步细分市场,满足各种特定需求。"非典"疫情期间诞生了大量"非典"疾病保险和住院保险;各家保险公司还针对婴儿、妇女和男士,开发了各种疾病保险。长期健康保险最突出的创新是引入了费率可调设计,降低了保险公司风险。此外,分红型重大疾病保险停售,保险公司开发了大量长期重大疾病保险,满足了市场的真正需要。团体健康保险产品创新集中在和社会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与上。太平洋、新华在江阴、天津、北京等地开展了社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健康保险还从简单的事后报销向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太平洋等公司开始尝试开展" 第三方医疗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做好健康维护。

4、 车险

车险是2003年财产保险产品创新中最引人关注的险种。车险改革从2003年开始,共批准了11家公司22套产品投入市畅?与以前不同,由于没有统一的费率表,对各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保险公司针对不同风险的目标客户群制定了多样化的保障条款和费率水平,实现了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这种差异化形成了不同保险公司各自的竞争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各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投保人则以更低的成本享受了更好的服务。

TOP

一、 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分析

(一)保险产品创新概述

2003年,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这类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依然是保险产品创新的热点。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这类产品都具有不保证的保单价值,保单价值部分或者全部由实际投资经营状况决定的特点。对于饱受保险利差损失的保险公司而言,这一特点无疑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对于投保人而言,尽管传统的保险具有保单价值确定,不需要承担不确定性的风险,但是保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投保人实质上承担了利率风险,所以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推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品供需双方的意愿,实现了收益和风险在双方的合理分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近几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尽管其间经历了一些风波,但是整体而言,这类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仍然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2003年,新型人身产品全年累计保费收入为1750.22亿元,同比增长41.74%,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8.15%;其中分红产品保费累计为1670.01亿元,同比增长47.54%,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5.48%;投资连结产品保费累计为73.04亿元,同比增长6.03%,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43%;万能产品保费累计为16.93亿元,同比增长50.2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0.56%。

(二)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的环境分析

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业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保险功能得到拓展,中国保险业市场定位逐渐清晰,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关于现代保险功能在视野上的大大拓展,指导了保险产品的创新。

2003年,保险行业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保险实践的分析,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内容主要包括:1)从发展阶段上说,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适应,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2)保险业应该积极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

2003年现代保险的三大功能被系统提出: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特别是创造性提出了保险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管理,二是社会风险管理,三是社会关系管理,四是社会信用管理。

"三大功能"的定位拓宽了保险行业的思路,保险行业自觉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积极满足社会需求,大力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和保险服务创新,这一点在2003年"非典"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面对"非典"这一突发疫情,保险机构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非典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发挥了自身应有的社会职能,并以此为突破,带动了全年健康类保险的大发展。据统计健康保险全年保费收入为241.92亿元,同比增长97.58%,在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为7.58%,比2002年提高了2.92个百分点。

2、保险监管改善,创新环境更趋良好 2003年,中国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改善保险监管方式,加强监管措施,为产品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保险产品创新的步伐。

2003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实施。其中对保险产品监管进行了重大修订,保险监管机关不再承担任何设计开发保险产品的职责,所有保险产品的条款费率都由保险公司自主制定,保险监管机关负责备案或者审批,这为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这是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保监会在放松产品创新的程序性管制的同时,强化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保险产品创新的价值取向。

2003年3月27日,中国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年1号令),明确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计算标准、报告制度、违规处理办法,构筑强制性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和预警指标体系两道防线。这促使保险公司由原有的单纯追求保费规模向追求风险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也促使保险公司细致权衡不同保险产品的不同风险特质和偿付能力要求,推动保险产品创新更加细分和理性。同时,中国保监会还加强了产品监管,规范了保险产品创新环境。5月,保监会出台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保监发[2003]67号),为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创新确立了标准,还禁止分红型、健康保险型等不规范的保险产品。

此外,中国保监会积极拓展资金运用渠道,营造了更好的产品创新条件。2003年6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了企业债券投资渠道,提高了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改善将增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能力,从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三)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的特征分析

2003年保险产品的创新特点可以用"契合市场需求、发挥保险行业优势"两句话来形容。

1、特征----契合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原动力。一般而言,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保障需求上,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远期的生存保障需求,通过保险产品稳健积累足够的长期资产以保证未来的经济来源,养老保险、教育保险都是满足这一类保障需求的险种;另一种是对风险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补偿保障需求,疾病保险、意外保险、寿险、财产保险都是满足这一类保障需求的常见险种。保险产品的创新应当瞄准有真实需求的投保人群,开发恰当的险种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

从1999年开始,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很好地启动了市场;同时新型人身产品中保单价值长期累积的特点可以很好满足远期生存保障的需求。但是,随着市场开始热炒"保险投资"的概念,保险产品创新出现了偏离市场真实需求的现象。产品创新片面强调保险产品的投资性,忽视了广大潜在投保人的风险保障需求。一时间,大量的新产品都被包装成了"投资产品",家庭财产保险也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健康保险也用分红保险的概念加以包装,让投保人得不到真正需要的风险保障;反过来,保险公司开始刻意创造投保人的"投资"需求,不是将"投资型"保险产品设计为满足远期生存保障需求,而是诱导投保人追求"投资赚钱",由此导致了一些销售误导,并在部分地区出现退保风潮,损害了新型产品的声誉,抑制了产品创新。

2003年,经过两年来市场的"投资"躁动,投保人对待新产品更加理性,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政策完善,保障需求更加突出,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开始注重契合市场的真实需求。

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保监会按照《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的要求果断停止了分红健康保险的销售后,保险公司开发了一批着重保障功能的健康保险产品,以真正满足百姓保障需要。第二,各家保险公司开发了大量分红型养老保险产品,并强调为养老进行长期投资储备而不是单纯追求赚钱,以满足日渐强烈的社会养老保障需求。第三,去年非典疫情中,寿险和财险公司一共创造性开发了51项"非典"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及时满足了社会需求。第四,保险公司注重保障型产品创新,注意细分不同投保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障类保险产品,满足各个群体各自的保障需求,比如旅游保险、老年意外保险、少儿教育保险等等。

2、特征----突出保险行业优势

另一方面,突出保险行业优势是保险产品创新贯穿2003年的又一线索。保险产品创新也要突出保险的优势,才能在金融产品相互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险相对于银行、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行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险保障管理、长期资产管理、销售管理。风险保障管理是保险行业独一无二的优势,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难以替代。长期资产管理也是保险公司的强项,长期寿险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和年金产品可以提供远远超过银行和证券产品的期限。强大的销售能力也是保险公司的擅长,保险产品可以有多种渠道销售到各个细分市畅?

1999年,新型人身产品问世进一步显现了人身保险产品具有的稳健投资和长期储蓄功能。随后,保险公司开始炒作"投资赚钱",追求短期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开发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并通过渲染比当期投资收益率来和基金等投资工具进行竞争,开发了短期趸缴保费分红型两全保险来和定期存款竞争,没有充分发挥保险产品长期稳健增值的特点,也忽视了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导致了一些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错误理解和质疑。

2003年,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仍不理想的整体投资环境,在保险监管政策的引导下,保险公司开始理智分析自身优势和产品创新的方向。第一,突出了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2003年《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还明确要求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的必须带有风险保障功能。第二,注意开发期限较长的保险产品,突出长期资产管理的优势。太平人寿的银行代理的分红保险期限都在十年以上,拉开了和银行储蓄定期的距离。第三,拓展销售渠道,发挥销售管理的优势。保险公司在个人代理营销、银行代理销售和对团体直销三大渠道的基础上,拓展了银行理财中心代理、电话直销、网上直销等渠道,并开发了相应的保险产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