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现实低利率 前文既说现实的长期“合理”利率可能严重偏低,又说从中性利率角度看基准利率应当在3%-4%之间,看起来十分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人民币货币政策“该做却做不到”的窘境。国内宏观经济深刻的内部矛盾必然外化在具体的利率行情上。国内宏观经济连年高速增长,而股票市场却连年大幅下跌,这是中外从未有过的特例,为此国内外研究者议论纷纷。其实,在国内融资80%-90%来自贷款、贷款完全来自存款的情况下,宏观经济高增长和投资低回报之间的矛盾首先反映在现实存款利率长期严重偏低上,股市的表现不过是顺理成章的连带现象。 有论者评论国内经济对货币价格不敏感,基本逻辑如下: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决策或者主要受各级政府的影响,即使表面上可能是“民间投资”,但是由于土地使用权非市场化,实际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方,“招商引资”正是各级政府的主营业务;政府官员服从政治原则,不服从经济原则(市场原则),因此对利率水平、投资成本和收益往往不太在意,主要考虑在于贷款的可获得性(通俗说法是“跑部钱进”),得到贷款则万事大吉,得不到贷款则万事皆休;如此一来,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采取数量手段,直接调控贷款的数额和贷款的标准;于是,信贷数量决定了投资规模,但不决定投资回报,投资规模刺激了经济增长,结论是,中央政府最终通过控制贷款调节了经济增长。控制信贷数量主要取决于人为判断,因此,当判断经济过热时,则收紧信贷的数量控制,当经济过冷时则放松信贷的控制,从而起到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的效果。从固定资产投资和各项贷款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的对比看,自从1999年初以来,两者具有极高的正相关性,并且各项贷款同比增长率的变化超前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的变化。 然而,“主观便利性”延续了计划经济的做法,不是市场化的手段,整个模式不可能对利率——价格敏感,也就不能确保投资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获得“主观便利性”的同时,不得不付出极高的代价——宏观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普遍低效益、巨额银行呆坏账,风险向全社会整体积累和转移。由此可见,“主观便利性”实质上不过是严重的主观错觉,和市场化的改革大方向背道而驰,所谓“宏观经济对货币价格不敏感”其实只是上述矛盾的另一种表述方法。 宏观经济需要在两方面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一方面是存量的对比,主要指消费和投资之间应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可以通过消费和投资各在当年GDP总量里的占比来观察。从国际统计来看,发展中国国家平均的最终消费率为71%,消费在GDP中毫无疑问占据绝对主要的份额。社会零售总额不等于最终消费,但是可以作为最终消费的参考指标,我国社会零售总额在GDP中的占比曾经在50%以上,但自从1993年以来,就处于不足40%的低水平上。反过来,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在2001年以来更是持续快速上升,从历史上的30%以下上升到50%以上。这种不平衡显然极度严重,并呈现出进一步加重的趋向(图4、5)。 图4为投资和消费在当年GDP中的占比。投资占比块色增加,消费占比维持在低水平,两者严重失衡。 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的增速也需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增量对比关系取决于现有占比和增速的乘积,投资占比超过消费、增速超过消费,新增投资的流量更是明显超过新增消费的流量,产生了拉大差距的双重作用力,导致当前存量对比关系进一步加速拉大差距。 两方面比较,投资和消费的存量平衡最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存量的不平衡是历年增量不平衡累积起来的结果,而当前增速的不平衡必然累积形成未来的存量失衡。反过来,如果要使存量对比从严重不平衡恢复到平衡,则需要大幅且持续校正若干年,才能达到累积的效果,仅仅是增速恢复平衡是远远不够的。从2000年初开始,后者始终不温不火,维持在10%上下,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则始终高于后者,并且在2004年持续拉大差距。2005 年以来,虽然两者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此情形,纵使消费增速明显超过投资增速,也需若干年才能恢复两者存量的对比关系。 问题在于,投资只有最终通过消费才得以实现,如果消费和投资在数量上严重不匹配,如何才能形成从投资到消费的良性循环,最终收回投资、取得投资回报?如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增长模式如何能够持久?进一步地,人民币长期利率怎么可能达到应有水准? 图5为投资和消费的同比增长速度。投资增速明显超过消费增速。在投资占比和增速均超过消费的情况下,存量的对比将受到双重作用力,两者差距持续快速扩大。 在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央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固然有“主观便利性”,但是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维持社会稳定,中央政府主要依赖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大环境来达成这一目的;另一方面,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代价惊人,大大增加了未来的调控压力,显然不能持续。 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明确指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模式,要更多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要素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当然是完全正确和充分必要的。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增量是占比和增速的乘积双重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长期积累的存量不平衡,同样必须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收取功效。其次,虽然这种增长模式不能持续下去,但是它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一点反过来说明了这种模式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不能够认清导致这种模式的更深层次的缘由,并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则很难彻底扭转之。最后,这种增长模式既然已经形成,必然有其惯性,存在某种趋势性力量,只要这种增长模式存在一天,人民币低利率的现实就会存在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