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低速增长是对中国外贸的“自动防护”

 外需减弱、成本上升和进口存在的结构性制约导致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呈现低速增长。不过,外贸的短暂低迷并非是件坏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的调整期,低速的稳定增长反而能对中国外贸形成“自动防护”,利于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正确规划投资和生产,促进更加均衡、更富效率、更具活力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尽快形成。


  在世界经济的调整期,低速增长反而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种“自动防护”。


  三因素造就中国外贸低速增长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我国进出口、出口及进口总额分别增长9%、11.3%和6.3%,较5月分别减少了5.1、4及6.4个百分点。1~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及进口总额分别增长8%、9.2%及6.7%,波澜不惊的增幅显示中国外贸在2012年会保持一个“低速增长,小幅波动”的态势。分析来看,形成当前中国外贸低速增长格局有三大主因:


  一是外需减弱。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陷入增长困境,扩大再生产及消费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中国产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减少。2012年1~6月,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3.6%、-0.8%和8.1%,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了3.3、17.9和15.6个百分点。欧美日传统市场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为42.1%,对三大市场出口的不振成为我国外贸呈现低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国内成本上升导致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减少。我国对外贸易的50%为外商投资企业贡献。2012年上半年,我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总数同比下降13%左右,外资增量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此外,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仅增长4.3%,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5%,比重减少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对进出口贡献持续减小。


  三是进口存在结构性制约。尽管我国采取了积极扩大进口战略,但近几个月,进口持续低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内部需求不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正处于提高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的关键时期,但目前美欧日皆对我国设立了出口管制,导致我国有着大量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难以得到满足,2012年上半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仅增长2.3%,这与我国作为工业化中期国家的发展实际是极不相符的。


  低速增长实为“自动防护”


  不过,在世界经济的调整期,低速增长反而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种“自动防护”。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低速稳定型增长比高速波动型增长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稳定增长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正确规划投资和生产,避免经营风险,而波动型增长则不利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从而影响企业投资和布局。


  另外,在我国外贸低速增长中,其实还有一些亮点值得重视。一是标志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一般贸易占比继续提高,2012年上半年,一般贸易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0.4个百分点;二是新兴市场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继续提高,2012年上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对俄罗斯、巴西、南非的进出口分别增长了21.7%、11.8%和36.5%;三是中西部地区出口增势强劲,今年上半年,重庆、河南、四川和江西等中西部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250%、91.6%、74.7%和54.1%,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


  海关总署指出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几大特点,即进出口温和反弹、贸易方式持续改善、贸易伙伴趋向多元化、贸易主体格局更加合理、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良性变动、贸易价格条件有所好转。这几大特点也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中国外贸进入调整转型期。其调整方向就是形成更加均衡、更富效率、更具活力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此轮经济危机暴露了发达国家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需经过调整才能实现再振兴。但调整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需要一个过程和周期,因此,短期内外需减弱仍是中国外贸的主要挑战。其实,发达国家的调整期,也是我国的战略机遇期,明智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应该顺应市场规律,在市场调整期,要避免在数据变化上做文章,以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当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尤其在三个方面要尽可能实现突破:一是将对数据和数量的考核转向对质量和能力的考核;二是制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进口战略;三是形成贸易与产业相协调、政府服务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对外贸易发展新战略。要凝聚共识,增强信心,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