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瑞银欲插手重组北京证券 外资参与抢救券商

股权分置改革破釜沉舟,拯救券商的热潮如火如荼。此时,外资也“挺身而出”。

《证券市场周刊》从有关渠道获悉,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屡有斩获的瑞银集团(UBS)很可能在近期再出大手笔,获得北京证券较大部分股权。

最近一年间,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本土券商的兴趣陡然提升:高盛高调进入,联合联想等公司成立高华证券;美林秘密与华安证券创办合资公司;汇丰携手山西信托建立基金管理公司等。现在,瑞银集团也不甘寂寞了。

低迷的市场,危弱的券商,扶持的政策,一切都为外资寻求进入中国市场再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

拯救北京证券

日前,《证券市场周刊》得到消息称,在过去的一年中,瑞银集团已经和国内的多家券商进行了接洽,大致圈定了一个10家左右的遴选范围,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证券也许是瑞银集团最后的选择对象。

《证券市场周刊》向瑞银集团求证此事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主席何迪及新闻发言人陈瑞琴均不愿就收购北京证券的传闻做任何置评。

但是据知情人士介绍,瑞银集团和北京证券谈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双方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并已开始具体探讨参股方式、比例以及敏感的定价问题。

北京证券于1997年底由北京证券有限公司和北京财政证券公司合并而成。北京证券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88年4月27日成立的北京市证券公司;北京财政证券公司是1993年由北京市财政局出资设立的国债中介机构。2000年,北京证券经过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增至15.15亿元,股东单位有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国资公司)、首都钢铁工业集团总公司(下称首钢总公司)等21家(见表)。

目前,北京证券的状况不佳,急需输血。自1999年起,北京证券连续3年的财务报表,都被会计师事务所出示了保留意见。其意见主要针对北京证券的应收账款和长期投资中的不良资产,并且认为相应的坏账准备并不充分。

前几年,通过增资扩股和收购,北京证券的营业部规模不断扩张。到2001年底,其营业部总数从10家增加到25家。不过,大举收购证券营业部不仅产生1.6亿元的收购溢价,拖累公司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也增加北京证券管理的难度。

去年10月,交大科技(600806)发布公告称,由于北京证券挪用公司2000万元资金,现仍有近800万元不还,为此,交大科技向昆明市中院提起诉讼。

根据北京证券年报显示,2004年公司营业支出达到2.75亿元,并最终形成1.6亿元亏损,其净资本只有4.77亿元。并且以上数字还是在公司未充分计提自营证券跌价准备的基础上的。

一系列的“烦恼”接踵而至,北京证券的确需要新鲜血液。

增资扩股最可行

“瑞银集团确实在和北京证券接触,这是我们知道的。”北京证券一家股东向《证券市场周刊》透露。据分析,如果瑞银集团进入北京证券的方式是收购股份,由于几个大股东均和瑞银集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难度不大。但是,从北京市国资公司以及当前券商改革的思路看,瑞银集团掏出真金白银,以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北京证券似乎更为可行。

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几年前,“明天系”打算收购北京证券股权时,北京市国资公司确实想过放弃股权。但是,现在北京市国资公司对待北京证券的态度已发生变化,可能不准备通过出售股权的方式处置北京证券。

北京市属的证券公司共有两家,一是华夏证券,一是北京证券。去年,北京市政府已明确宣布“全力挽救华夏”,目前以中信、汇金为代表的多家重组方正全力制定最后的方案。而北京市政府对于同样身陷困境的北京证券的重组方式,至今仍未公开表态。

但是,知情人士还称,北京证券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重组,在这个背景下吸引外资金融机构也是重组的方式之一,但目前还无法确定是否一定要引入外资。同时,以目前的情况看,外资进入的路径应该是通过增资的方式,而非购买股权。

对瑞银集团参股北京证券,北京市国资公司向本刊表示,目前进展尚不清楚,不方便做出回答。

“作为股东,我们当然希望是收购股权的,毕竟,北京证券的股份还是可以买出一个好价钱的。”北京证券一家大股东表示。

目前,北京证券向本刊发来声明表明:北京证券同国内多数证券公司所做的工作相同,北京证券正在开展增资和重组工作,并就此项工作已与国内外投资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目前尚无可进一步披露的信息,对于市场中的传言等,公司不予评论。

拯救券商外资助力

今年“两会”期间,瑞银集团副首席执行官、瑞银投资银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高忠泰(John P. Costas)到访北京,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专访时他很直白地表示,瑞银集团也将调整自己的战略,成为中国机构的好伙伴。瑞银集团是国内机构很有潜力的伙伴,“瑞银集团愿意和国内机构建立任何形式的合作,只要是有利于我们业务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瑞银集团并不缺乏在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合资的经验,当年俄罗斯初步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后,瑞银集团首当其冲,很快和俄罗斯当地的一家银行成立了合资证券公司,随后,瑞银集团充分发挥其全球的优势,通过运用瑞银集团全球的经验和知识来支持当地的合资公司,不过几年,这家已经发展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证券公司。

与高忠泰的表态如出一辙,今年初,瑞银集团购买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融基金)的49%股权时,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费冠恒先生(John FRASER)向本刊表示:“在发展瑞银集团的业务拓展方面,瑞银集团将有非常大的举措。”

就在上月,瑞银集团还宣布委任李一为中国区主席暨中国总裁,这被视为瑞银集团加强中国地区业务的信号。在加入瑞银前,李一曾在华尔街从事证券交易、直接投资及投资银行业务逾7年,之后担任招商证券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在2001年11月至2005年5月出任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其对中国券商乃至国情之熟悉绝非一般外资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家所及。

业内人士向本刊透露,几家外资投资银行,包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和摩根大通在内,都希望和本地券商成立合资公司。结合最近整个市场的改革,瑞银集团出资参股北京证券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

当前,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向积弱的券商打开大门。6月12日,央行公布消息,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将给予申银万国、华安证券再贷款支持。紧接着,汇金公司又宣布注资银河证券。

而据媒体报道,中信证券可能获央行40亿元再贷款,资金用于收购华夏证券。如此密集地向券商“输血”,其步伐之快,是市场人士始料未及的。在这种背景下,外资也许是另一条拯救之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