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786
- 帖子
- 215
- 主题
- 172
- 注册时间
- 2011-5-24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今年,风险投资业忧乐参半,暂时的波折并未减缓风险资金进入中国的步伐。如此多的风险资金涌入中国,意味着什么?2006年的风险投资业有哪些看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Zero2ipo清科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立辉先生。 《华商世界》:由于政策因素影响,风险投资业今年的形势比去年逊色,但仍有不少亮点,请您做一个简单对比。 陈立辉:今年与去年的情况不同。首先,外管局年初的两个文件使风险投资业产生了一些波折。一些正在进程中的投资遭遇阻碍,也导致部分投资者对在中国开展风险投资产生了犹疑。但影响只是局部的,国际风险资金对中国的看法总体上是积极的。 其次,仍然有各国的风险资金进入中国。以往到中国的风险资金主要来自美国,今年除了美国之外,欧洲、日本、甚至像阿拉伯、以色列的资金都有进入中国的想法和计划,都非常积极。今年,我们接待了很多这方面的代表团和一些访问人士,包括刚刚接待的一个由30多个基金组成的法国代表团。 《华商世界》:未来会有更多风险资金涌入中国,将带来什么影响? 陈立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导致项目价格过高和不合理要价。毕竟符合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优质企业相对较少,面对越来越多的买家,要价自然会攀升。 第二,导致投资者之间激烈竞争。为了抢好的案子,投资者会竞相抬价。一些实力不够强、或者品牌不是很卓著的基金,将在竞争中败北;一些大的、具有国际品牌的基金参与其中,则会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 《华商世界》:正如您刚才介绍的,进入中国的风险资金日益增多,某些行业甚至出现项目供不应求的状况,您是否赞同“中国风险投资业已出现泡沫”? 陈立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是过热,至于是不是有泡沫,关键看怎么定义泡沫。可以说,现在的感觉类似于1998、1999年时的互联网热潮,整个行业在升温。 《华商世界》:在欧美,收购基金充当着私人股权投资的主要角色,在中国却相反,有些收购基金进来好久都没做成一个案子,哪些因素束缚了它们手脚? 陈立辉:中国成规模的大企业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营企业,一个是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受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大,投资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民营企业又不愿意卖,因为他们对境外资本存有忧虑。一些民营企业很挣钱,不是迫切需要投资。这些导致收购基金无法施展拳脚。 《华商世界》:有人称赞收购基金是助推器,也有人批判其为压榨者,您觉得它们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立辉:我想,收购基金在“国退民进”过程中的确可以发挥一些作用,如为一些国有资产改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帮助。但从中国的经济结构看,私营企业正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它们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游刃有余,收购基金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是特别多。 《华商世界》: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些机会值得收购基金期待? 陈立辉:市场空间当然存在,有几个方面值得考虑。第一块是国营企业的改制,第二块是上市公司的重组,第三块是不良资产的处置。但是,都还没有到收购基金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刻,还要假以时日。 《华商世界》:最后,请您预测一下2006年风险投资业的看点? 陈立辉:第一,各国的风险资金陆续进入中国,竞争趋于白热化,可能会给一些产业带来机会。一些有实力和品牌基金进入,能给较高的价格,又有品牌吸引力,将给已经本地化了的外资创投带来压力。 第二,投资领域会拓展,以前风险投资主要挤在TMT(Telecom、Media 、Technology)等领域,明年将有更多的领域被看好。 第三,行业内的人才短缺矛盾凸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