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二 影响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和2005年房地产发展趋势

  (一)影响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表现
为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
大,房地产开发资金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为控制房地产行业过热,2004年中央实
施了以“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房地产开发的两大命脉——土
地和资金均被纳入宏观调控范围。各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土地管
理部门持续开展土地市场的清理整顿,土地严、金融紧贯穿全年,房地产企业普遍感
受到了“地根”严控“银根”紧缩的压力。其实,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
陆续出台了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政策,对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亮出了
黄牌,只是2004年这些措施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而已。

  200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烙上了深刻的宏观调控烙印,并将对2005年房地
产的发展继续产生深刻影响。

  1.紧缩“银根”

  2004年金融部门连续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管理,调整信贷投向。
(1)4月25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4月27日国务院
下发通知,将房地产(不含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
35%以上。(3)6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规范商
业银行办理房地产贷款的业务管理流程,确定控制房地产贷款业务风险的具体指标,
个人住房贷款比例不超过80%,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
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房地产
开发公司的自有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5%。(4)10月18日银监会发布《信托
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经营规则、
监督管理、风险控制、处罚等方面作出详尽规定。(5)10月29日央行上调存贷
款基准利率。

  2.严格控制供地,规范土地市场

  继2003年的“土地风暴”之后,更为严格的土地控制政策和措施在2004
年相继实施:(1)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
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实施“三个暂停”半年,标志着土地审批冻结半年。(
2)继续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对全国各省市土地市场进行督查,核减了70.1
%的开发区,查处土地违法案件7万多起。(3)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出台《关
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
地在2004年8月31日后对全部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出让,为早在200
2年就已发布、但一直执行不力的经营性土地出让市场化明确了时间表,从政策上堵
住经营性土地协议出让之路。(4)为预防土地审批解冻之后的反弹、严格土地管理,
2004年10月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为贯彻落
实该决定,完善土地供应计划。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
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通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
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5)为消除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审批,省
以下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6)为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20
04年10月21日国土资源部颁发《关于印发〈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
改意见〉的通知》。

  经过治理整顿,2004年第一季度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比200
3年平均下降了46%。截至2004年6月17日,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30个
省(区、直辖市)共清理各类开发区6741个,规划用地面积3.75万平方公里,
超过全国实有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总和。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清查了81962个新
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理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
涉及面积3.65万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目,
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置措
施;查处土地违法案件7万多起,“圈地之风”得到遏制。土地市场向规范化迈进一
步,1~9月份全国经营性土地招拍挂面积3.63万公顷,总价款达到2100多
亿元。

  3.控制拆迁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城镇房屋拆迁政策,对房地产开发也带
来较大影响。建设部关于《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1月1日开始实施,建设部
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3月1日起实施,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
颁布《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分别对房屋拆迁评估、估
价机构、行政行为进行了规范,细化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行政裁决和强制
拆迁的条款,明确了拆迁规模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TOP

(二)房地产开发1.土地开发面积减少,购地、开工和竣工面积增速减缓

  1997~2003年期间,全国房地产土地开发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400多
万平方米。2004年由于土地市场清理整顿、暂停半年建设用地审批,房地产土地
开发面积首次出现下降,比上年减少了2400多万平方米。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增
量也呈现减缓势头,1997~2003年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平均每年增加484
2万平方米,而2004年增量为4288万平方米,减少了554万平方米。土地
控制对商品房建设的影响具有滞后性,2004年全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
竣工面积均继续增加,但与1997~2003年的平均增量相比,新开工面积和竣
工面积的增速减缓,施工面积增速继续加大。1997~2003年新开工面积年均
增量为67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年均增加4274万平方米,2004年上述增
量分别减少为5706万平方米和1000万平方米;1997~2003年施工面
积年均增加12090万平方米,2004年增量为22925万平方米。

  拆迁规模受到遏制,但过度占地依然存在反弹因素,据建设部有关部门统计,目
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中有50%左右来自于拆迁所产生的被动需求。这种过度的人为增
加的被动需求改变了正常的供求格局,增大了购房需求的压力,同时也使房屋拆迁成
为城市社会矛盾最尖锐的领域之一。主要表现:(1)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
导致拆迁户利益受损失,严重的甚至造成因拆致贫。这是引发拆迁矛盾的最直接的原
因。(2)拆迁户得不到有效的行政与法律保护,往往与拆迁人、行政部门、司法部
门处于对立位置。这是制度上的最根本的问题。(3)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规划不周,
造成居民不能回迁。这是造成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从全国的情况看,2004年上
半年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到建设部上访的人数有4026批、18620人。其中集
体上访905批、13223人,个体上访3121批、5397人,半年就超过2
003年3929批、18071人的全年上访总量。针对拆迁中出现的矛盾,温家
宝总理于3月5日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抓紧解决城镇房
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城镇房屋拆迁中,要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
和近期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拆迁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强化监督
检查。2004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
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46号)中规定,对于拆迁矛盾和纠纷比较集中的
地区,除了保证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大公共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社
会发展项目、危房改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之外,一律停止拆迁。

  尽管2004年中央针对圈地问题出台了包括冻结审批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但土地控制形势依然严峻。低廉的征地费不仅使农民失地失业,也是获取巨额财政收
入的重要渠道,因此成为地方政府圈地的动因。土地出让程序仍欠规范,缺乏监督,
如经营性土地出让制度还缺少具体的配套操作规范,有的地方不按规定或不能及时公
开经营性土地出让信息,有的地方在经营性土地出让中存在假招标、假挂牌、假拍卖
或陪标、串标等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仍在通过打招呼、批条子等形式插手经营性土地
出让等等,致使圈地者仍有空子可钻。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还没有真正建立,调
整建设用地增量的现象在许多地方时有发生,1987年及1997年编制的两轮土
地规划事实上并未得到有效执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出台土地优惠政策,以
低价土地招商引资,导致长期性投资环境恶化、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国家土地资产的
流失。

  中央采取“暂停土地审批半年”应急性控制土地措施后,2004年的土地控制
初见成效,但这种措施毕竟只能是暂时性的。“冻结半年土地审批”是1997年国
务院11号文件以来国家第二次采取“暂停”这种非常措施,但在没有消除“占地冲
动”机制和建立约束“冲动”机制的情况下,再次出现反弹的可能性并非不再存在。

TOP

(三)房地产销售

  1.销售量持续增长

  2004年商品房销售量继续大幅增长,达到38231.64万平方米,比2
003年增加4514万平方米,比1997~2003年年平均销售增量的411
8万平方米(见表4)增加了396万平方米。随着销售量的增长,房地产年销售额
也大幅上涨,1998年为2513.3亿元,2004年上升为10375.71
亿元。

  在销售总额中,个人购房所占比重持续增加。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7
9.85%和70.15%,其后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93.30%。从各类
商品房销售的构成看,1998年以后,在销售总量中住宅一直占近90%,表明居
民对住宅需求旺盛;商业用房销售面积也有所增长。

  从销售面积与竣工和新开工面积的比较看,199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
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分别为1.22亿平方米、1.76亿平方米和2.04亿平
方米,2004年分别为3.82亿平方米、4.25亿平方米和6.04亿平方米。
除1999年外,销售面积增长率均高于竣工面积增长率,表明相对空置面积在下降。
2004年全国销售面积增长13.7%,竣工面积增长2.1%,新开工面积增长
10.4%,分别比2003年下降了12.07、16.45和17.42个百分
点。这种态势尽管对减少空置面积有利,但若考虑销售相对于开工、竣工的滞后期,
则存在着以后年度供给量减少的风险。

  2.房价攀升

  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为2714元/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65
1元,年均增加93元,而2004年比2003年增加355元,远大于1998
~2003年的年均增量。从各类商品房2004年的价格看,住宅价格为2549
元/平方米,比1998年的1854元/平方米增加695元,其中比2003年
增加352元,占50.6%。在住宅中,别墅、高档公寓1998年为4596元
/平方米,2003年下降为4145元/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由1998年的10
35元/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1380元/平方米;2004年办公楼的价格
为5533元/平方米,比1998年5552元/平方米小幅下降,但比2003
年增长1337元;2004年商业用房的价格为3966元/平方米,比1998
年的3170元/平方米增加796元,其中比2003年增加291元,占36.
6%。全国2004年住宅价格同比增长较快,办公楼、商业用房价格增幅较大。

  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1)土地价格上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
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有7个城市土地
交易价格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有9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上海、
沈阳、杭州、宁波、天津等五个城市地价与房价双双上涨。第二季度,全国有8个城
市土地交易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有6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个
百分点,其中杭州、上海、沈阳、天津表51998~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
售价格单位:元/平方米项目年份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其中住宅别墅、高档公寓经济适
用房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其他等4城市重合。可见,地价上涨是当前房价上涨中的重
要因素。(2)建筑材料价格上涨。(3)新建住宅品质(建筑材料品质、户型及配
套设施、小区环境的优化等)提升导致的房价上涨。(4)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变动,
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导致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和房
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一是政府对经济适用房投资的减少。
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同比增长为-2.5%,占住宅开发投资的比例由
2003年的6.13%下降到4.61%。二是市场的内在决定力量:在较高收入
者的需求未基本满足之前,市场供给的重点不太可能是档次较低、盈利较差的低价商
品房。三是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质的要求提高,推动高品质住房
比重增加,提升了平均价格。(5)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拉动。(6)国家对房地产开
发的“地根”、“银根”紧缩,特别是对“地根”的紧缩,影响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
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意炒作,经媒体放大,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的
心理预期,引起更多人跟风。(7)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特定形式的垄断,房地产的
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竞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较之于垄断竞争更强,造成局部地区
房地产价格非正常上涨。另外,较高的利润是产业吸引资本向其流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更是新的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房地产业在我国起步晚,属于新兴产业。

  应当承认,2004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上抑制了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
事实上起到了推动价格增长的作用。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抑制房地产投资过
快增长而不是降低房价,不能以房价走势作为判定调控成效的标准。站在消费者角度
看,房价的升高使苦于房价高企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失望,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
住房问题主要应靠住房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