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4
- 帖子
- 146
- 主题
- 47
- 注册时间
- 2005-1-25
- 最后登录
- 2005-4-16
|
2#
发表于 2005-4-14 10:42
| 只看该作者
(三)房地产销售
1.销售量持续增长
2004年商品房销售量继续大幅增长,达到38231.64万平方米,比2
003年增加4514万平方米,比1997~2003年年平均销售增量的411
8万平方米(见表4)增加了396万平方米。随着销售量的增长,房地产年销售额
也大幅上涨,1998年为2513.3亿元,2004年上升为10375.71
亿元。
在销售总额中,个人购房所占比重持续增加。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7
9.85%和70.15%,其后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93.30%。从各类
商品房销售的构成看,1998年以后,在销售总量中住宅一直占近90%,表明居
民对住宅需求旺盛;商业用房销售面积也有所增长。
从销售面积与竣工和新开工面积的比较看,199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
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分别为1.22亿平方米、1.76亿平方米和2.04亿平
方米,2004年分别为3.82亿平方米、4.25亿平方米和6.04亿平方米。
除1999年外,销售面积增长率均高于竣工面积增长率,表明相对空置面积在下降。
2004年全国销售面积增长13.7%,竣工面积增长2.1%,新开工面积增长
10.4%,分别比2003年下降了12.07、16.45和17.42个百分
点。这种态势尽管对减少空置面积有利,但若考虑销售相对于开工、竣工的滞后期,
则存在着以后年度供给量减少的风险。
2.房价攀升
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为2714元/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65
1元,年均增加93元,而2004年比2003年增加355元,远大于1998
~2003年的年均增量。从各类商品房2004年的价格看,住宅价格为2549
元/平方米,比1998年的1854元/平方米增加695元,其中比2003年
增加352元,占50.6%。在住宅中,别墅、高档公寓1998年为4596元
/平方米,2003年下降为4145元/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由1998年的10
35元/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1380元/平方米;2004年办公楼的价格
为5533元/平方米,比1998年5552元/平方米小幅下降,但比2003
年增长1337元;2004年商业用房的价格为3966元/平方米,比1998
年的3170元/平方米增加796元,其中比2003年增加291元,占36.
6%。全国2004年住宅价格同比增长较快,办公楼、商业用房价格增幅较大。
商品房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1)土地价格上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
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有7个城市土地
交易价格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有9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上海、
沈阳、杭州、宁波、天津等五个城市地价与房价双双上涨。第二季度,全国有8个城
市土地交易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有6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个
百分点,其中杭州、上海、沈阳、天津表51998~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
售价格单位:元/平方米项目年份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其中住宅别墅、高档公寓经济适
用房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其他等4城市重合。可见,地价上涨是当前房价上涨中的重
要因素。(2)建筑材料价格上涨。(3)新建住宅品质(建筑材料品质、户型及配
套设施、小区环境的优化等)提升导致的房价上涨。(4)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变动,
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导致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和房
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一是政府对经济适用房投资的减少。
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同比增长为-2.5%,占住宅开发投资的比例由
2003年的6.13%下降到4.61%。二是市场的内在决定力量:在较高收入
者的需求未基本满足之前,市场供给的重点不太可能是档次较低、盈利较差的低价商
品房。三是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品质的要求提高,推动高品质住房
比重增加,提升了平均价格。(5)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拉动。(6)国家对房地产开
发的“地根”、“银根”紧缩,特别是对“地根”的紧缩,影响消费者对房价的预期。
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意炒作,经媒体放大,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的
心理预期,引起更多人跟风。(7)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特定形式的垄断,房地产的
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竞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较之于垄断竞争更强,造成局部地区
房地产价格非正常上涨。另外,较高的利润是产业吸引资本向其流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更是新的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房地产业在我国起步晚,属于新兴产业。
应当承认,2004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上抑制了商品房供应量的增加,
事实上起到了推动价格增长的作用。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抑制房地产投资过
快增长而不是降低房价,不能以房价走势作为判定调控成效的标准。站在消费者角度
看,房价的升高使苦于房价高企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失望,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
住房问题主要应靠住房社会保障体系,而不是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