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并购季度报告(2005年三季度)

2005年第三季度并购交易市场发展平稳,从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成交笔数和金额来看,总体较为平稳。第三季度累计发生并购交易158笔,较上季度增加16笔;成交金额为127亿元左右,较第一季度280亿元同比下降了30%。
三季度并购市场综述
并购趋势指数
并购趋势指数选取上市公司并购交易规模指标和活跃程度指标,统计整理一定时期内的信息数据,经过技术处理后,计算综合指数,以月为单位制作发布,反映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的趋势概况。
点评:本季度并购指数整体上走势有小幅波动,虽然单独月份升降明显,但整体波动范围不大,持续在千点左右。整个第二季度并购市场表现基本稳定。
季度并购评述
并购市场 走势平稳
2005年第三季度并购交易市场发展平稳,从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成交笔数和金额来看,总体较为平稳。根据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统计资料,国内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累计发生并购交易158笔,较上季度增加16 笔;成交金额为127亿元左右,较第一季度280亿元同比下降了30%。第三季度的国内A股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由于股改政策的影响而持续平淡。而综观第二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外资并购的热潮快速退去以及银行业吸引外资,改革步伐的加快成为关注热点。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悄然落潮
6月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以百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集团(Unocal),本土家电制造商海尔(Haier)高价收购电器老臣美泰克(Maytag)公司。以及南汽和上汽对罗孚(Rover)的竞购,的确为6月的中国并购市场添加了更多的热度。
但进入7月份,不好的消息不断传来,海尔宣布退出、中海油并购案也相继无果而终,即使完成收购的南汽,也面临着面目全非的罗孚和上汽的知识产权之争。
除了感叹以外,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从规模上,除了上述几起引人注目的并购事件之外,我们没有看到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海外并购活动的推波助澜,也没有国内强大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的强力支撑。眼前的中国海外并购体现更多的是先行者的探索。
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经济仍处在吸收国际投资的阶段,其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还没有改变,更远未富裕到资本输出的时代。更无法和美国五十年代和日本七十年代的海外投资浪潮相提并论。
此外,我们表现出来的海外并购行为远非由市场驱动,而更多的是国家战略利益和产业需求的海外延伸。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资源瓶颈如矿藏、能源等,并且企业依赖的是包括垄断地位、立项审批、融资在内的政府支持,而不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外资银行进军国内上市银行
"中国的金融改革,总体来说是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而国有银行的改革,更是滞后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有专家这样评价中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改革状况。诚然,承载着数十年来我国各种体制弊病和经营风险的中国国有银行,其系统再造的艰巨性是超乎想象的。充实资本金、管理制度、以及国家的政策限制等问题,无一不使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银行业改革处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准备上市的攻坚阶段。通过上市,银行将会面临着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司治理也将更为完善。而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革以及战略投资人的引入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在此中国银行业股改进入高峰期的背景下,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一浪高过一浪。自从去年新桥收购深发展修成正果、汇丰巨资入股交行以来,外资银行或者财团纷纷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抢滩中国银行业。6月,美国银行入股建行,并计划将持股比例最终达到政策上限20%;新加坡淡马锡于7月14亿美元入股建行,8月底31亿美元获得中国银行10%股权,9月新加坡基金拍得华夏银行股权等。而最新的消息是,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已同意出资约30亿美元,购买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
对于如此热闹的收购浪潮,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外资通过购买股权,轻松地避开在中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获得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巨大收益。以工行为例,在国内拥有2.2万个网点,控制着中国银行业近20%的资产。入股工行,将给予外国投资者一个极大的机会去分享中国金融业潜在的爆炸式增长及其带来的巨大的有形和无形收益。
而对于目前热论的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贱卖问题,我们目前无法定论,一切有待历史的验证。不过我们希望的是,中国银行业是否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改造、完善自己,为将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日益增加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保驾护航。
最具影响力的并购事件
1、淡马锡14亿美元购建行5.1%股权
中国建设银行于7月1日正式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入股协议。淡马锡成为建行的第二个战略投资者。
根据协议,淡马锡将投资14亿美元从汇金公司购入建行5.1%股权,淡马锡同时承诺,在建行IPO(首次公开募股)时将投资不少于10亿美元购入建行股权。
2、海尔退出竞购美泰
美国东部时间7月19日,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宣布,海尔及其合作伙伴BainCapital和Blackstone集团已经退出了对美泰的竞购。
自6月海尔联合BainCapital和Blackstone以每股16美元总价12.8亿美元的初步收购要约介入美泰竞购战以来,其间伴随美国另一家电巨头惠而浦以13.3亿美元的高报价的杀入,曾令形势变得错综复杂。随着海尔的退出,谜团已然揭开。
3、南汽收购罗孚
7月23日,英国罗孚汽车的托管机构普华永道宣布,南汽最终购得罗孚。南汽此次以5000万英镑所购得是只剩部分资产的罗孚。而此外上汽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也使得南汽的收购案交易虽然完成,但并未尘埃落定。
有百年历史的罗孚汽车于今年4月8日因负债14亿英镑而倒闭。上汽于去年6月与其达成合作意向,但在充分考虑到负债风险之后,上汽于今年4月中断了合资行为。
4、雅虎阿里巴巴收购案
2005年8月9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巴巴")正式宣布收购YA?鄄HOO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YAHOO搜索、即时通讯及拍卖业务等。通过此协议,YAHOO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股份,同时将支付后者10亿美元。另外据雅虎提交的文件显示,本次并购及关联资产的10亿美元分为三个部分:2.5亿美元现金,价值3.6亿美金的淘宝网股票和未来有条件3.9亿美金购买阿里巴巴股票这三部分。
本次并购案,可谓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金额的并购案。
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2005年8月22日,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表示,同意中石油以其全资公司中油国际(CNPC In?鄄ternational)以41.8亿美元或每股55美元现金收购哈萨克石油全部权益。
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在加拿大注册,在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和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油气田、炼厂等资产全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
6、淡马锡30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
8月31日晚,中国银行与淡马锡签署战略投资协议,淡马锡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AFH")投资中国银行31亿美元,购买10%股份。淡马锡同时承诺,在中国银行公开募股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
7、新加坡磐石基金10亿人民币拍得华夏银行6.88%股权
2005年9月6日,华夏银行6.88%国有法人股以超过10亿元的价格拍出。中标者为新加坡磐石基金,中标价格为每股3.5元,该基金将成为华夏银行新的第四大股东。
这次拍卖也是中国上市银行股份首次通过拍卖易手。
8、网通360亿元人民币收购母公司4省业务
2005年9月12日,中国网通(0906.HK)宣布斥资128亿元向母公司网通集团收购四省网络资产,其中30亿元以现金支付,余下98亿元分5年支付。此外,由于网通收购须负担232亿元的债务,此次收购的总代价实为360亿元。
该4省业务分别位于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网通收购的四省电信资产均由固话和宽带业务构成。
9、海信入主科龙
2005年9月14日,科龙电器(000921.SZ)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称其单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9月9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格林柯尔拟将其持有的境内法人股262212194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26.43%)转让给海信空调",双方"拟定标的股份的转让价格为9亿元人民币(即每股3.432元),首付款5亿元人民币"。
并购产业观察
能源危机催速石油业并购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0%左右。
"规避的首要办法还是靠生产"。许多业内人士都这样认为,向海外扩张,不失为一条合适的道路。8月22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已通过其全资公司中油国际(CNPC International)出价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年原油生产能力超过700万吨。此外,6月,中石油集团与乌兹别克油气总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乌兹别克油气资源;5月,与俄尤甘斯克石油公司接触谈收购等等,还有之前令世人关注的中石化、中海油等积极扩张。科龙电器易主家电行业格局变化
2005年9月14日,科龙电器(000921.SZ)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称其单一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境内法人股262212194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26.43%)转让给海信空调,双方拟定转让价格为9亿元人民币(即每股3.432元)。
进入2005年来,海信先后收购了南京伯乐冰箱、浙江先科空调。而将科龙揽入怀中,科龙空调超过400万台的产能使海信的空调产能将达到800万台左右,一跃进入空调第一集团;而在冰箱领域,获得科龙控股权后,海信将成为与同城对手海尔并驾齐驱的中国冰箱业巨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