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尚福林与中国股市这4年

“做为一个在股市上拼搏8年的小股民,2006年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我弥补了所有的亏损,故心中对您充满感激之情。”河南商丘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如此评述尚福林。
这样的“感激”随处可见。
在某财经网站上发起的网民留言栏目中,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牢牢占据榜首之位。一位网友说,“他心系股民,务实但不平庸;他面对市场,低调却不乏铁腕”。
2006年底,悬在中国资本市场长达15年之久的达摩克斯之剑——股权分置终于解决。股改的完美收官,中国股市终于告别边缘化的尴尬,自千点起步,以一年之功,跨越三千点高峰,直插云霄。
股改的主导者尚福林迎来一片赞誉。
低调行事
尚福林履新证监会主席,是在2002年12月27日,这一天上综指收在1382点。
不过,上综指在2003年1月6日创下1311点的新低。不少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尚福林。
尚福林是证监会的第五任主席。一般人的眼中,证监会是一个火山口。
“当时尚福林面对的是一个向下的、穷则思变的市场。”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说。李是全流通研究小组三个成员之一,从2003年初开始,成为尚福林主席的高参之一,也正是这个小组,设计了后来的股改方案。
“所以他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检讨以往证券监管工作的得失。”李说。
2003年1月24日至26日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尚福林发表了长达70分钟的讲话,他坦承过往监管工作失误并提出“5个坚持”:今后监管工作必须坚持服务于证券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服从于国民经济的全局,坚持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证券期货市场规范与发展的统一,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市场承受程度的统一,坚持监管职能和监管方式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这次露面之后,尚福林曾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
而由于股市的日益边缘化,尚福林也开始被淡忘,以至于在2003年两会上,很多记者都没有认出这位证监会的掌舵人。
“我们很担心,怕决策层受到这种评论的影响。”李振宁建议他出来讲个话,但尚一笑了之。
2004年底时,尚福林离任的传闻开始增多。传闻制造者也颇费思量,将尚福林“安排”到银监会去干他的老本行;尚的继任者则由某直辖市的一位副市长担纲。
事后有人说,那是尚福林惹恼了券商,逼着券商清理自营盘,让很多券商倒在了牛市门槛之上。结果导致谣言四起。
但尚却“稳坐钓鱼台”。
倾听市场
“从个人来看,尚福林很务实,不是简单做一个官员。”李振宁说,“尽管他给人印象极其低调,但却一直没有停止对市场的观察和思考,一旦思考成熟,即付之行动”。
2003年2月,尚福林刚刚发表“5个坚持”的演讲之后,证监会就成立了一个小组——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白皮书研究小组,身为市场人士的李振宁,亦为此小组一员。
“从一开始,他就希望从较高层面来定位资本市场。因而在上任伊始,他就组织人员书写白皮书;他注重倾听市场各方面的声音,同时善于将这些民间的呼声反映到最高决策当局,争取高层的支持。”李振宁说。
很快,证监会的白皮书上呈国务院。那个时候,大家对资本市场的定位还比较模糊,很多都还停留在为国企解困、融资的低级阶段。白皮书出来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2004年2月出台了“国九条”,中国股市诞生十几年后,终于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资本市场了。
定位清晰了,资本市场的最根本性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有了基础。
这一次,尚沿用了他的谋略——放手让市场争论,证监会甚至还专门设立部门,征求各方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
到2005年5月股改正式启动之前,争论仍然如火如荼。但股权分置的现状必须改革,则在这场争论中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
至于方案,李振宁说,尚福林倾听了几乎包括所有市场参与者:券商、基金、国有控股股东、外资、散户、网络上的股民等的意见。
最后的结果是,由证监会秘密成立的三人全流通小组反复斟酌后,提出全流通解决方案的原则。
“我们只是出了大致的框架,具体的股改方案,则由上市公司的两类股东去协商。”参与设计框架原则的李振宁说,“我想能够正确区分市场和监管部门,也是股改能够成功推行的原因”。
2005年5月,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第一批4家公司试点股改。
在那个特殊意义的五一节期,证监会彻夜灯火通明。有知情者说,当时证监会唯一的担心是节后开盘后大盘不要疯长。
2005年5月9日,上综指和深圳成指分别大跌2.44%和3.97%;6月6日,上综指更是下探到998点,市场对股改的质疑风生水起。
这个时候的尚福林,一改“低调无为”,大声疾呼“开弓没有回头箭”,并展开魅力“外交”,寻求支持,相继与国资委、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强势规章,强推股改前行。
智者
“是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段,证监会强令市场各方推动股改。”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说。
他表示,那甚至是一个以股改为纲的时代。为了推动股改,证监会甚至默认上市公司自买股票投票,默认保荐机构拜票,要求基金等机构投赞成票等行为。
煎熬半年之后,股改从简单的除权效应过渡到被投资者认可。2005年12月底,市场在酝酿情绪。一些先知先觉的板块,比如有色金属,则开始异动。
至2006年初,股改作为获利的对价,开始体现出价值。资金开始追逐股改中的个股,涨停、连续涨停,成为那个春季的焦点。
与此同时,市场逐渐火热。2006年1月4日,上综指收于1180点,5个月之后,这个点位被刷新到1700点。
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股改解决了资本市场最基础性改革之后,大盘给予了火爆回应。
作为证监会的掌舵人,尚福林在坚定推行中国石化(8.89,-0.01,-0.11%)等大盘股的股改之时,并未忘记包括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治理、发行制度的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等一系列的难解课题。
2006年接下来的那段时间,包括中国银行(5.03,-0.05,-0.98%)、工商银行(5.04,-0.07,-1.37%)、中国人寿(33,0.20,0.61%)等大盘蓝筹相继回归;上市公司清欠引入法律解决途径;熊市遭受重创的券商,也春风吹又生,第一次主动提出中国迎来黄金十年;外资也摩拳擦掌,QFII热情与日俱增,个别媒体甚至报出非法外资坐庄工行的报道。
200%的涨幅已经表明,履任证监会4年的尚福林,已成功地将落入边缘的中国股市嵌入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之中。
但如尚福林所言,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仍然弱小,亟待解决的问题重重,诸如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稳妥推行金融期货、融资融券业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完善公司债券发行体制;不断推动市场创新发展等等。
尽管资本市场长路漫漫,但历经坎坷4年的尚福林仍迎来多方褒奖。2006年底,他无可争议地当选央视2006年度经济人物。
“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家,顶住了压力,创造了历史。”一位私募基金的总经理说。
编者按
两年前,“两会”前,有人说他即将易位,两年后,“两会”时,尚福林领衔中国证监会却创造了“神奇”——不仅“股权分置之剑”冰解,中国资本市场已达新境界。
且看一组数字。
2006年,上证综指上涨130%,冠居全球;市场平均股价从2005年来最低4.39元涨到7.67元。
2006年共发行75只新股,新股实际筹资额达到1305.86亿元,A股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三大IPO市场。这一年,中国公司共募集730亿美元的资金,占全球总数的25%。
公募基金也在创造“神话”。2006年共成立90只基金,首募规模合计高达3922.93亿份,而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净值增长高达175.40%。
但显然,A股“独秀”远远不够,资本市场需“多线开花”,于是多层次资本市场“轰然来袭”:
债市、期货、OTC市场、创业板……这一几被“边缘化”的市场,似乎突然间,拥有“横扫千军”的勇气。
就在资本市场“拓土开疆”之际,我们更需留意:内幕交易现时被演绎成“高管炒股”,国有控股股东俨然成最大“庄家”,还有非公众公司满地陷阱,法人股交易市场危机四伏……
改革远未结束,因为监管者的新考验刚刚开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