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54
- 帖子
- 217
- 主题
- 157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加息,减征利息税,决策层一日之内两道令牌。 7月20日,央行宣布自21日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同一天,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20%储蓄所得利息税税率减至5%征收。 此前一天,中国经济半年报发布。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1.5%,消费物价指数(CPI)则创下了33个月来的新高。一些投行当天即预测,紧缩政策已近在眼前。 加息和减征利息税的政策叠加效应,大致相当于两次加息。这似乎间接回应了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度加息,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同一天,沪指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徘徊之后,重上4000点,收于4058点。就像无人能够准确预测股市那样,把准中国经济的脉搏,似乎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这一次,过热了吗? 趋热论 7月19日,面对记者的追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不言过热。他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 一天前,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委员们给出的判断似乎要忧虑很多。在他们眼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了。 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连续7年处于上升区间。2007年二季度,GDP的预测达到11.9%,偏离预期8%的目标近4个百分点。 在国家统计局上半年数据发布后,摩根士丹利将今年中国GDP增 幅 从 10.5%上 调 至11.3%,世行、瑞士信贷、亚行和银河证券等众多机构,也纷纷提高了对于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112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1亿美元;虽然受到了财政、信贷、土地、环保等综合手段调控,投资依然高位增长,并呈现出反弹迹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6月份增速已跃至28.5%。 在经济高增长背后,投资和出口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而在“趋热”论者看来,这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不可能总是通过这样粗放的增长方式,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部王远鸿处长说,“高增长背后,留下的是对于后代的环境和资源恶性透支的现实。” 对过热的担心不仅仅基于这样的理由。信贷、物价及资产价格的高企,也让中国经济的观察者困惑。 6月份,CPI同比增长4.4%;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比一季度又有增长。 与此伴生,除了食品带动的物价上涨外,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7月20日,在徘徊了1个月之后,股市重上4000点,收于4058点。而在历经两轮调控之后,楼市再度“出轨”,深圳、北京、北海、重庆等地,不断改写着2004年初的上海楼市神话。 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投资大于消费,出口迟迟难以下降;另一方面,出口强劲带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基础货币无限被动投放,流动性过剩,再次刺激信贷扩张,助涨投资。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 平稳论 同样的现实,在“平稳”论者看来,却是另一番道理。 在回答记者“过热与否”的提问时,李晓超没有直接回答。他认为,经济过热不过热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 他指出,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价格,因为价格是反映总供给和总需求最综合的指标,同时还要看重要物资的供应情况。 而结构性特征正是今年物价上涨的显著标识。 在日前举行的清华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会上,学者们指出,今年的CPI上涨主要是由于肉蛋禽等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其他一些商品由于供大于求,价格还有下降,比如交通、通信、娱乐等。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略有下降。 剔除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外,上半年,核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仅0.9%。虽然投资依然在高位,但是相较于2004年近50%的增速已经下降一半左右。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结论是,通胀没有来,经济运行也比较平稳。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从历史数据来看,11.5%的增长率是比较高,但是同国内外因素结合起来看,还是可以支撑的。而核心CPI还不到1%,总体来看,经济是比较平稳的。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支撑这样的增长?他的理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近四年来,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不断得到加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2.6亿千瓦,铁路营运里程增加0.5万公里,公路里程增加169万公里,高速公路增加了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增强。 而且,制约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煤、电、油、运瓶颈行业都得到了缓解。 李晓超认为,对现在的经济,应该用发展的视角、发展的眼光,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台阶上去看,应该看到我们发展的环境在变化,发展的基础也在变化,“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2000美元,这和几百美元已经是不一样了”。 此间观察人士相信,上述言论表明,国家统计局容忍的经济增长上限已经上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这样说,2004年以来,我们一直喊投资过热,担心产能过剩,现在看来也没过剩,都挺好。”我们现在再也不说投资过热了。“ 反思宏观调控 投行人士预料,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更加严厉,后续紧缩政策也会相继发布。 不过分歧依然存在。 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对于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到底怎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才是合适的,才是经济可以承受,并可以持续的。 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跳出来,看看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哪些问题我们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变得更糟糕。 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房价问题,虽然采取土地、信贷、税收等调控手段,但在两轮调控之后,房价依然如脱缰之马,没有显示出回调的迹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应该明确宏观调控到底调什么,不调什么。宏观调控不是微观干预,这个要搞清楚。他说:“现在应该到了好好反思宏观调控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