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楼继伟:火山口的舞蹈者

沉默的舞者
不管愿不愿意,不管多么低调,楼继伟注定会成为中国金融界关注的热门人物,因为他所执掌的公司——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以下简称汇投公司)关系到中国外汇储备使用方式的转型,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布局,关系到央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甚至关系到国际投资市场的格局。
尽管楼继伟并未如外界传言的那样在2005年成为新任证监会主席,但他仍然未能摆脱成为火山口的舞蹈者的命运,只不过换了一座火山。
中国外汇投资公司尚未挂牌,其参股黑石私募股权基金的第一单生意已经引起激烈的争论,人们的态度水火不容,其间没有中间派立足的任何可能性。
如果有什么比这个新闻争议更大,那就是发行特殊国债购买外汇储备为汇投公司筹集资本金。关于发行特殊国债是否合法有效,再次爆发出如潮的争议。这个时候,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楼继伟都曾经问计的学者们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纷纷出面表态,支持特别国债动议,并且对发行的好处大加赞颂,但楼继伟却依旧一片沉默。紧接着,近日传出新消息,筹备中的汇投公司可能参股全球最大的采矿业公司必和必拓。
楼继伟刻意的低调与汇投公司交易的急进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象,埋头进行战略布局也许是决策层与楼继伟本人此刻最关心的事,特别国债的动议之所以能够推出,是因为已经征求过从上到下以及相关各部委各方意见,既然已经是成议,对付舆论压力就不是楼继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体制内的最佳人选
如果非要给楼继伟贴上标签,我们可以说他是个体制内的市场派、专家派,楼继伟和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建行董事长郭树清,都是“市场派”的核心人物,是80年代在政坛初露锋芒的一代体制内市场派官员的代表。不得不再次提到周小川、郭树清,以及老一辈的“吴市场”。这一代市场派与“吴市场”都颇有渊源,楼继伟也不例外。
上世纪80年代末,吴敬琏受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之邀为分税制与财政包干设计市场配套措施,随行的楼继伟受到朱镕基的赏识,这可以从1988年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这一横空而来的履历得到印证。
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时候,楼继伟担任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期间参与设计了影响深远的1994年税制改革,是当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牵头人;而朱镕基于1998年组建新一届政府时,楼继伟从贵州省副省长任上回京担任财政部副部长。
作为二十余年中国财税改革的亲历者与重要参与者,楼继伟既熟知中国经济症结,又以财政官员的身份对金融业、对资本市场屡屡建言,人脉广泛,能力受到公认,无怪乎有人认为,没有谁比楼继伟更适合担任汇投公司董事长的职务。
楼继伟让人印象深刻的论述包括呼吁建立公共财政。去年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花了大段时间介绍财政部是怎么从细节出发,通过对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采购等进行集中改革,使得财政资金从分配到使用开始形成一个规范的过程。直面镜头,他说出了“自由裁量权不受制约意味着腐败”这样的话。
在金融领域,楼继伟同样也有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发言。比如认为中国市场不够深化,所以无法实现利率自由化;比如建议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市场利率基准,在还没有合适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时,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相当于赌博;比如呼吁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再吃免费午餐等。可见,楼绝非不敢言之人,目前不言,是时机未到。
楼继伟是体制内财政金融一肩挑的人士,但并不是经过市场摸爬滚打的专业投资家,这使国人对于由他率领庞大资金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鲨鱼竞争产生了合理的疑问。这些外汇储备隶属民财,纳税人关切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样的疑问就像天问,永远没有找到答案的可能性,楼继伟是在体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挑选到的最佳人选。正因为人才选择的画地为牢,人们对于汇投公司能否成为一家有竞争力的由专业人士掌舵的公司,仍然可以提出同样合理却无法解答的天问。
楼继伟面临考验
汇投公司能不能如愿成为中国的淡马锡公司,也是未定之数,18%的年收益率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汇投面临的压力一是境外群狼,目前全球范围内“巨型国家基金”总额约有23000亿美元,阿联酋、新加坡、沙特阿拉伯、挪威等国家,都拥有数千亿美元由政府管理的投资基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市场与新兴市场跑马圈地。
另一方面,世界范围的保护主义风潮正在涌起,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受阻,说明中国在发达国家的资源性企业的收购参股受到了保护主义的威胁。汇投即将成立的消息公开后,英国等国纷纷表示“政治上”与经济安全上的关注,意味着汇投全球布局之路崎岖多艰。
客观地说,汇投公司所面临的压力远远大于汇金公司,汇金公司以救世主的身份入股中资银行得到100%以上的回报率,让谢平先生颇为自得,但喜剧结局全拜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所赐,从某个层面上说,正是低价参股这些垄断性公司,使汇金较为轻松地获得了垄断性收益,换个“汇玉公司”,结果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但汇投公司恐怕没有这样的好运,他们如果参股国内资源、金融等垄断企业,则与外汇多样化投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还将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因而可能遭到从金融界到民间的巨大敌意。进一步说,境内投资将令汇投公司的存在失去价值,成为与民争利的另一个工具。
此次闪电参股黑石,汇投公司从决策到组织架构到专业素质遭到全方位诟病,主要质疑包括:以30亿美元购入不到10%的无投票权、锁定四年的股权单位是否值得?从今年5月1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备组组长楼继伟、中央汇金控股公司总经理谢平与黑石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见面,首次提出入股计划,到5月20日签下投资协议,以世界罕见的速度进行大宗投资决策原因究竟是什么?期间是否经过了必要的程序,是否有专业人士的把关,还是仅仅因为信任梁锦松?
更令人尴尬的是,汇投与黑石甫签协议,就传出了黑石入股中国蓝星公司的传闻,虽然有关方面澄清黑石并未正式参股,但已有事实证明黑石对中国区的投资已是司马昭之心:今年年初,黑石集团宣布在香港开设私人股权业务办事处,以扩大公司亚太地区投资规模,邀请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大中华区主席。为了追赶凯雷等对手,黑石已经在中国开了两家办事处,现在他们急于找到突破口。
如果事实果真如外界所料,与汇投公司的关系成为黑石在中国市场的敲门砖,那么汇投毫无疑问做了蚀本买卖,他们还不如直接投资境内优质企业为民生财,而不必远兜远绕承担汇率风险与苛刻的条件通过黑石进行。
黑石公司转手投资中国内地市场的行为,已经使汇投公司受到嘲笑,激起了一些人士的不满,政府内部各派的意见也开始针锋相对。楼继伟面临着成为外资在中国境内代理人的巨大风险。还是先把淡马锡美梦放到一边,先学会不轻易上国际资本大鳄的当吧。
从楼继伟的年龄和经历来看,掌舵汇投公司是他实现市场化抱负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他拥有的最贴近市场的一个平台。作为市场的信仰者,楼继伟不会不了解在资本市场专业素质、市场直觉的重要性,成功的公司是相似的,失败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成为哪一种类型的公司,只要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然要走同样的专业化、市场化、法治化路。以前体制内的财税经验,并不能够保证楼继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披荆斩棘。如何以目前的国家公司身份,打造出一个市场化的内部环境,是对智慧、平衡能力、勇气的考验。
对楼继伟个人来说,担任汇投公司董事长是实现市场化理想的最后机会,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二十多年改革之后的走向世界的一大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