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3181
- 帖子
- 1076
- 主题
- 333
- 注册时间
- 2005-2-22
- 最后登录
- 2007-6-30
|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何时由中资投行保荐?
就在中行、建行全球选秀IPO保荐人时,建行一位资深人士在私下里对记者说:“这次上市大约有1.7亿美元的保荐费,如果有中国的证券公司竞争中标,该多好!” 这当然只是他的一个良好愿望。据记者了解,参与此次中行、建行海外IPO保荐人竞争的至少包括5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如美国的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和美林国际,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英国汇丰银行。在中国,目前参与建行保荐人竞争的,有能力有名声能够与这些国际知名投行“叫板”的,仅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一家,而且它还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据了解,此次中行、建行的上市交易可能产生总额高达1.75亿美元的保荐费用。 中行和建行上亿美元的巨额承销费用,吸引了几乎所有全球著名投行的眼球。从纽约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德国柏林到中国香港,各国际金融巨头聚集北京,争相竞聘准备上市的中资银行保荐人。有消息说,德国总理施罗德甚至给有关方面写亲笔信,向中国推荐德意志银行。 然而,在这样的巨额佣金诱惑面前,在全球投行急不可耐的行动中,我们不愿看到却不得不看到的是,中国127家证券公司却在沉默。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证券公司为何沉默? 目前,在中国本土的127家证券公司,难道没有一家能参与这次中行、建行的全球IPO保荐“选秀”?一个小的细节能说明几分个中原因,曾有一家证券承销商在为一家上市公司做保荐人时,因不能按证监会的要求书写英文报告,最后花钱聘请普华永道这个外国咨询机构来帮助解决难题。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在做基本的财务报告文件方面仍然达不到规范标准的要求。 中国证券市场自1989年发展至今已有10多年历史,为何不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券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浮出水面?这个问题在今天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和疑问。 也许是回应人们的疑问,6月1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末,参加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的114家证券公司,其资产总值3293.73亿元,净资产669.08亿元,净资本453.41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9.44亿元,利润总额为负103.64亿元,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为负149.93亿元。114家券商亏了150亿元,全行业亏损,这就是目前中国证券公司的现状。 曾几何时,中国证券市场以南方、华夏、国泰三大国有证券公司为龙头,“十大券商”叱咤风云,红遍大江南北。而随着南方证券的破产,华夏证券的重组,国泰君安的重组,申银万国的合并,中经开的取缔,当年的十大券商豪杰在今天已是人去楼空,过去的盛名已是灰飞烟灭。 而留给市场的事实是,中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证券公司虽然从1998年的84家增长到2004年的127家,但绝大多数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10多年的发展中,并没有苦练内功,没有树立将公司打造成符合国际标准投资银行的企业理想。他们更多的是充当了上市公司保荐“包工头”的角色,大多数证券公司通过与监管部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拿到上市公司保荐项目后,多是分包给相应有能力的外国公司和有其它特殊功能的公司,由此来完成整个上市保荐项目。这些公司在长达十几年的发展中,更多的是追逐在股票市场如何实现公司及个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怎样来钱就怎样干,而较少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品牌建设,更认识不到一个中国的证券公司追求成为全球品牌投资银行的意义。 许多证券公司更多的是在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中,把公司整体形象抛至脑后而不顾,为追求超额利益,不惜牺牲公司安全,给公司经营带来很大风险。品牌在这些证券公司眼中,比不上经济利益更实惠,更看得见,摸得着。因此,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的证券商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完成向投资银行转变,乃当务之急的大事。 一位曾在中国证券市场叱咤风云,而现在已跳出证券业这个“三界”的证券公司老总对记者说,证券公司现在“混”到如此“惨”的地步,从最有“面子”跌到最没有“面子”的境地,是自身“企业精神”不足和“品牌意识”缺乏的结果。他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证券市场经营环境的严峻,证券公司存在的各种问题陆续曝光,行业性的信任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到证券业的发展。尽管人们对证券公司在市场中的各种不法行为严加痛斥,强烈要求监管当局对这些行业中的“害群之马”、“烂苹果”进行清除,但人们包括市场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造成这种发育缺陷的根本原因,这也正是证券公司始终没有完成“蚕变蛹、蛹变蝶”的投资银行转型的原因。 6月15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央汇金公司拟出资对银河证券进行重组。当天,光大证券也宣布重组的消息。这些接踵而来的消息预示着,2005年中国证券行业的公司并购整合的速度已经加速,127家券商的总规模还将缩减,各证券公司质量将随着并购整合有所提升。优质证券公司的并购战略全面实施,这是证券市场管理层的必然选择。因为2006年底,中国将开放所有金融领域,到时候不仅仅是中外资银行将展开商业银行业务竞争,中外资投行间的竞争也将全面展开。事实上,此次中行、建行全球IPO的保荐选秀和国际著名投行蜂拥而至,已经让人们闻到了竞争的硝烟味,可以说,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每一个从业者,都应并能够感受到当前竞争的迫切。就在前不久,高盛集团已正式在中国组建了高华高盛这一合资性质的投行。看来,中国本土的投资银行再不浮出水面,未来恐怕将没有容身之地。中国的证券公司必须塑造本土企业的强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有国内的市场份额,继而分吃国际市场的蛋糕,否则,结果将不言自明。 古人云,“欲求其上而得其中”。如果今天的中国证券公司能够超越小农意识下商贾的“铜钱眼”,放远眼光,联合市场中各种力量,致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证券生态环境,在金融服务上创新求变,在金融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那么,中国的证券公司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也许将为期不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