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0
- 帖子
- 263
- 主题
- 88
- 注册时间
- 2005-1-23
- 最后登录
- 2007-5-23
|
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不知为什么,除了徐本禹,其他人并未让我有太多的感动。
其实,徐本禹志的事迹之所以令我感动,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志愿为穷苦孩子办教育,“从繁华城市走到大山深处,点燃了爱的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更多的是因为我也有在那个穷得不能再穷、苦得不能再苦的乌蒙山区工作的经历。他所看到的我全几乎都看到过,他所经历我也有类似经历。那山,那水,那濒危的学校,那无助的孩子,更有那无以名状的贫穷落后和难以想像的孤苦闭塞,让凡是到过那个地方的人,都刻骨铭心,至死而难忘。
所以,我能理解徐本禹当时的决心,也能理解他现在的艰难处境。不管他今后是在那里扎根,还是最终不得不离开,我都要说,他的选择无可指责,他的精神仍然令人感动。
其他几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或者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或者爱岗敬业,贡献突出。也许他们都有常人所不能及之处,但他们都是在本来就应该为之尽心尽力工作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不同的是他们比一般人做得更好――虽然在现如今的情势下这已实属不易。
徐本禹则不同,他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做了自己完全可以不做或者本应由他人去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他的选择机会无疑足够多。既使有再大的就业压力和再难的职业选择,也绝不至于非到如此艰苦的地方教书不可。但是,当他从报上得知贵州省大方县猫埸镇狗吊岩的岩洞小学的情况,并在后来几乎每天流着眼泪作了半个月的实地教学考察之后,他完全是出于一种道义上的良知与责任,当然也还有爱心,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
这是一种没有强迫的志愿选择,用一句法律上的名词说,叫做个人意愿的真实表达。这比起那种在其位不得不谋其政、或者任其职不得不尽其责式的举动,无疑要难得许多。这也是一种更该由生于斯、长于斯、被这块土地养育的大学毕业生的优先选择,因为他们更有责任回家乡帮助像自己当年一样处境凄惨的可怜孩子。可是,他们没做到的事情,徐本禹做到了。进一步说,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乃至国家也应该切实负起改变贫困山区办学条件的责任,中国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施行多年,而仍然有许多像岩洞小学这样的地方,这决不单纯是没有钱这个理由就可以解释得了的。尽管如此,徐本禹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责任,是尽自己一介书生的绵薄之力。
也许大学生的理想总是那么浪漫,对现实的严酷性总是估计不足。比如,说起贫困山区,就充满“白云深处有人家”的遐想,说到献身教育,就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可是,一身临其境,一接触实际,就远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徐本禹尽管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但当他第一次走进岩洞小学时,还是被它的简陋残破惊呆了。尽管许下了坚守阵地的承诺,但当别的志愿者都先后离开后,他还是毫不掩饰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我们不能也不忍要求徐本禹做得更多,因为他已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东西。我们所要做也应该做的,是要让他的选择无怨无悔,是要让他的付出确实值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也成为甘于献身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志愿者?靠社会募捐资助解决办学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也不是长久之计,但实现贫困山区每个孩子都能上学求知的根本举措又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徐本禹以及继任者们的坚持就很难持久,我们的感动也就仅仅是一种感动而已。
特别是当徐本禹为省下120元钱给三个学生当学费,宁肯不点蜡烛而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以至使得本来就已近视的眼睛更加近视时,他面对的不仅仅是那些山区的穷孩子们渴望而无助的眼睛,同时也面对着那些大肆鲸吞国家资财的大小贪官,也面对着那些动辄造成上亿元亏空的腐败大案。不知道这将对他立志在山区兴教的决心和信念造成怎样的冲击、摧毁与颠覆。
我们的社会需要徐本禹这样能感动中国的人,而且怎样评价和褒扬他们的行为也不过份,但更需要一个无愧于他们可敬行为的制度环境,使徐本禹们的付出所收获的不只是感动的泪水。我们不能让一些人无私奉献,一些人却在贪得无厌,我们也不能让一些人在大把大把地往自己口袋里装钱的同时,还要借徐本禹们大把大把地赚取我们真诚感动的眼泪。如果那样,我们将愧对这些被中国感动而又感动了中国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