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所理解的“巴菲特”

介绍股神巴菲特的书籍,目前在美国真是太多了,仅中国国内翻译过来的版本就不下十本!最近,中信出版社新翻译的介绍巴菲特和他财富人生的《滚雪球》一书(上下两册),却别具一格,朴实丰满,读完后真是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有意思的是,正当我津津乐道《滚雪球》的魅力之际,却听到了广播里在评价所谓巴菲特的一份 认错信 ,那是他近期写给自己一生依托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他的真情流露。所以,我并不认为这封信的宗旨是巴菲特在 认错 ,而是让我觉得这是他对信赖自己的 亲人 ,在毫无掩饰地阐述自己对投资战略和人生价值观的再诠释。

第三,巴菲特投资诀窍确实还有很多可值得研究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本人也不愿意过早地去向公众介绍他自己成功的秘诀,巴菲特投资理念较为朴素,但他的投资战术却很关键,他常常是在一个和任何人隔绝的环境中做出投资决策的,所以,尽管每年它会在股东大会上宣讲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持仓状况,但是,他从不轻易透露自己的投资战术,哪怕得到自己信任的给自己写传记的作者,也很少公开透露自己投资的战术。所以,学者无法通过规范的学术渠道去获取他的和成功致富密切相关的投资学说,这样也就无法形成一个研究巴菲特理论的学术圈子,于是自然就会影响巴菲特投资理论在学术领域中的普及程度。

 

也许巴菲特的投资战术搬到中国市场上不一定能够让其一直保持常胜将军的状态(在《滚雪球》一书中巴菲特自己也谈到了他不了解海外市场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投资环境、投资工具和投资团队,都无法达到巴菲特的那种 苛刻 的要求,但是,不管怎样,巴菲特对投资创造财富的精辟理解,和追求自己 内在价值 选股的执著信念,以及 滚雪球 般的成功经历,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反思的空间和 投资应该回归企业 的深刻启迪。

TOP

三、巴菲特的独到理念何时才能走进学术殿堂?

 

读完《滚雪球》一书,人们自然会问,巴菲特有这么多独到的投资战略和战术,为什么在学术界却不那么 入流 。我想原因主要是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巴菲特的投资战略演绎不出用之四海皆准的投资规律,他更多的是通过对个案精心细致地剖析,来找出为数不多的几只低估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以确保账面上的财富价值。这样就无法通过资产的市场化交易机制来评估这种财富水平,所以,他的投资观也就无法融入到整个经典的投资理论体系中来。

 

其次,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令人惊叹,但无法复制。他对私募股东 苛刻 的要求,他的个人挖掘信息的能力,他对企业股权的争夺等特殊因素,都是他获得辉煌成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从他的妻子儿女无法炮制他的投资规律中也能窥见一斑。

TOP

当然,巴菲特用他自己的行为证实了私有信息对获得超常收益的重要性。巴菲特买股票就像参与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斗,时时刻刻必须十分小心才能做到稳操胜券,他制定了严格保密的办公原则,绝对要求每一位员工配合自己做到不能让他人提前看到或感悟到你的行动,甚至包括不能让自己将要收购的企业经营主和自己的合伙人以及自己的亲人事先知道,因为那样很容易因为细小的分歧会打乱自己精心安排的投资计划。所以,为此他的投资团队几乎少到不能再少的地步,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亲人参与,这能保证做到对他最大的忠诚。

TOP

而且,它的资金募集方法是采用私募和封闭式的做法,以保证自己的决策不会受到出资人的干扰,当然他确实也用自己优异的运作业绩让出资人对其赶到十二万分的放心。在起步阶段,他的第一批股东都是他的亲人。后来为了建立和外部股东长期稳定的信赖关系 —— 这是他成功的又一秘诀所在,他绝对不做 拆股 股权激励 等破坏原始股东利益的资金管理和运作方式,有时甚至他宁可牺牲经营者的财富利益,也不愿意去损害私募股东的一分利益。正是因为他这种股东利益至上的理念和行为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不管经济有涨有落,不管他投资决策作对股东透明还是不透明,大家都充分信任他,不会去计较自己眼前利益的起伏,所以,这种良好的信赖关系,能让他一门心思地去挖掘有价值的股票而不会分心。另一方面,巴菲特的股东也充分领会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他们和巴菲特一样,都会长期持有具备成长空间的价值股,而不要求巴菲特为他们去不断套现获利,实事上这样做也让这些股东们充分享受到了巴菲特给他们带来的巨额收益。

TOP

但是,在经典的投资学理论中,金融市场的委托代理关系常常是影响基金经理有效运作的负面因素。当基金经理一时没有抓住机会获利的时候,股东们就会赎回自己的资金去选择 业绩更好 的管理人。这使得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标准更趋于短期化、表面化。于是,基金管理人会变得异常浮躁,急功近利,为了追逐短期收益,保住自己的高收入饭碗,也不得不放弃价值投资的理念,去靠自己的资金规模和私有信息,追涨杀跌,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他们的交易成本,反而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破坏了整个投资环境,并严重损害了股东的利益。最近美国金融大海啸的爆发就暴露了金融市场中委托代理人之间(比如,大量购买次级债的不知情的海外投资者与自己利益至上的华尔街衍生品交易的投资机构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

TOP

第四,经典的投资学理论也认为股票市场会给 聪明人 带来获得 超常收益 的空间。这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市场个个参与者获得信息的能力不同,所以, 知情 交易者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实际进行交易从而获得超常收益。而搭桥促成交易的一批专业做市商,则会利用自己报价的特权想方设法转嫁遇到知情交易者后所造成的亏损。在他们看来,承担最终风险的投资者就是那些渴望流动性而不得不交易的无知者。二是市场参与者信息处理的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人会显得过分自信,而有些人则很容易去跟风,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价值观上的投机者,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不断从价值判断方法变成靠图形来做技术分析的方法,或者逆向而变。在这当中因为资金的实力和以往业绩的名誉效应不同,都会使一部分人长期占据上风,获得超常收益。所以,他们认为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超人,是因为他每天能保持跟圈内的朋友聊天,收集十分重要的内幕信息,才能把握时机买到今后给自己带来无限财富的股票。然后,又根据名誉效应吸引资本投入到自己已经下单的股票上,从而推高了股价,使相关投资者能够获得了账面上的超常收益。而广大非知情的交易者和名不经传的 散户 没有这个条件去获得这种私有信息和站稳市场,所以不得不成为交易的牺牲品。 >>

TOP

但是,巴菲特认为比自己更有条件获得高质量信息的人比比皆是,他们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巴菲特都看不懂,有时他们确实显示出了高超的预测能力,通过交易也获得了比巴菲特更为可观的超常汇报,可是,这些并没有让他们笑到最后 —— 他们根本做不倒像巴菲特那样成功。这关键是他们把自己的才能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而巴菲特则关注的是自己看好的企业,对自己经过冥思苦想判断出来又投资价值的企业,它会想方设法去占有它,通过集资收购闲置在个人手中的股票以求获得参与企业经营的董事地位,有时也会大胆采用管理层收购的办法去直接接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甚至接管后只是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而不改变企业的经营团队,从而获得这种善意合作所带来的巨额回报。他往往把用这样的方法觅到的企业股票当作自己的贴身宝贝而不舍得去二级市场套现获利。他把自己投资企业而不是投资市场的战术解释为:由于林中之鸟的飞行方向无法控制(战胜市场事半功倍),而掌中之鸟的放飞方向却能够较好的定夺(投资有底气,而不会受市场的情绪影响)。

TOP

第三,经典的投资理论对单一股票(企业)的损失( 个别风险 )并不十分 当回事 ,他们主张持有波动特征不同的股票才是减少风险的关键。因为当手中的某只股票因为波动出现了亏损,但是另外一只股票却可能因为波动给你带来了收益,所以你的这种投资组合就麻烦不大。但是,这种控制风险的方法无法解释巴菲特的少量持有却大获成功的做法!另一方面,经典的投资理论关注的是无法通过组合来规避的 系统性风险 ,就是像现在这样遇到整个投资环境都出现了大问题,任何一种组合都会面临亏损。所以,事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准确的测算这种风险的大小及其可能性,然后通过调整价格提高收益来对冲掉系统性风险,或者衍生出新的证券来分散这种市场风险。

 

TOP

但是,巴菲特认为没有必要将风险分割开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即使按照经典的学术理论的风险框架,也是个别风险的控制比系统性风险更为重要!任何不花功夫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却大胆的采用什么投资组合的做法最终注定要吃亏!因为客观上不可能找到像理论上所说的完美的投资组合,比如,资金上的约束,基金经理的贪婪,信息把握不充分等等,都会造成对冲效果十分有限,而且常常是适得其反,事半功倍。相反,尽最大努力去挖掘企业的真实信息,按照 内在价值 的尺度去寻找被忽视和严重低估的股票才是真正意义上不会因为自己选股错误所带来的巨大亏损。至于人人都无可奈何会遇到深不可测的 系统性风险 ,巴菲特会从最坏的状态去为自己设定能够承受的 安全边际 ,决不贪婪和相信复杂的技术能够为自己的冒险开脱。尽管目前他也遭遇到了进入投资生涯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损失,但是和其他投资机构相比,他的损失要小得多。

 

而且,和一般投资者不一样的是,为了能够将企业风险控制到极致,巴菲特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去占有更多所关心的企业的股份,通过对其经营权的渗透来管理企业的业绩,从而起到降低投资风险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并站稳这个位置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建议把钱分散到各个股票的做法,在巴菲特看来则完全是 疯狂 愚蠢 的表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11:19:36编辑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