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瑞银投行新统帅何宏丰

“大家好,我是Huw Jenkins,我不会离开瑞银去从事对冲基金工作。”面对投资银行的众多精英们,这是瑞银投资银行新任首席执行官Huw Jenkins(何宏丰)在就职演说中幽默的开场白。

实际上,新近上任的大银行和经纪人公司的CEO们,很少会以他们的就职演说开玩笑。不过,何宏丰的幽默显然得益于“瑞银集团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其与管理层的初次接触”,这是《Euromoney》对何宏丰亮相的中肯评价。

是的,在大型投资银行的管理层团队中,和蔼可亲的何宏丰算得上是一个异类。首先,这位瑞银集团(UBS)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是业内为数不多的英国人。在这个行业,绝大多数高管要么来自美国,要么来自欧洲大陆。

不过,今年6月份,当时任瑞银集团投资银行业务主管的高忠泰(John Costas)宣布即将卸任,转而建立一家集团内部的对冲基金时,几乎无人对何宏丰接班感到吃惊。47岁的何宏丰被认为完全具备担任此职位的资格。他曾因工作需要,先后在欧洲、亚洲和美国工作,帮助瑞银集团发展成世界顶尖的股票经纪公司。

幸运事件

在何宏丰首次以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身份出现在瑞银集团的讲演过程中,听众席有人起身离开接听电话,看到这一情况的何宏丰一语双关地说道“那一定是约翰.马克的电话,毫无疑问,他得到了更好的职位。”

巧合的是,宣布约翰.马克就任摩根士丹利新CEO消息的日期,恰好与何宏丰的接任在同一时间,今年6月的同一天,不过巧合仅此而已,约翰.马克不太可能以幽默示人,因为他要面对那些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CEO职位竞争后疲惫的人们,他需要集中精力来鼓舞士气。

而何宏丰比起约翰.马克来则要轻松许多。

显然,瑞银集团的主打业务是私人银行,但它同时也把触角伸入到了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这两个更广阔的领域,在这两个领域,其他欧洲银行均已铩羽而归。

汤姆森金融公司的资料显示,2005年上半年,瑞银集团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股票交易商,交易金额达191亿美元;同时在兼并收购领域以2458亿美元的交易额位列第五。从交易人员到分析师,来自私人银行业务的无风险收入可以为瑞银集团提供足够的补给,供其在投资银行领域拼杀,并使它可以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无后顾之忧。

在美国市场,今年上半年瑞银集团排名仅次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吉列公司和宝洁公司高达570亿美元的合并计划中,瑞银集团是吉列一方的代表;在美洲银行以350亿美元收购MBNA的交易中,瑞银集团为MBNA工作。在吉列合并案中,高盛是瑞银集团的合作伙伴,其负责全球并购业务的联合主席杰克.利维说:“它们做生意总是以质量为本。”

不过,瑞银集团是在非常有利的运营环境下做到这一点的,这种环境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问题是,在一个可能更为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它能否继续保持增长。

在高忠泰的领导下,瑞银集团投入巨资拓展美国业务。它利用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及一些竞争对手发生混乱的时机,挖走了很多资深银行家。“我们能够吸引到非常有才华的人士,而不必支付天价的薪水,”一位资深银行家表示。“你不可能在今天做到这一点。”

因此,可以说,何宏丰在瑞银乃至投资银行业的一个关键时刻接掌该职务。这家瑞士银行长期以来被视为私人银行业务的领袖,过去数年间,它又跻身于全球最优秀的投资银行之列,已经上路的瑞银集团不会回头。

何宏丰对自己的任命微微感到有些震惊。他在描述获悉这一消息后的感觉时说道:“当高忠泰告诉我这一决定时,我的反应除了震惊再无其他。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高忠泰无疑是整合我们的核心人物。”在被告知接替瑞银投资银行CEO前,何宏丰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一职位。“在我看来,这就像是英国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而9个月前,我就说过伦敦没有希望申办成功。同样,我亦没有机会获得这一职位。对我而言,这属于偶然的幸运事件。”《Euromoney》采访他时,何宏丰如是说道。

不过,事实上,瑞银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在4月下旬似乎就已对此达成了一致。“想想要在过去的8周时间里持守这个秘密是何等的不易!”高忠泰接受《Euromoney》采访时发出了此种感慨。

在这次的CEO换任中,瑞士银行保持了其一贯的深思熟虑以及低调处事的风格。不过,几个月来,瑞银集团的几个董事对投资银行的几位部门负责人分别进行了慎重的权衡,最终选择了何宏丰。

今天,在威尔士长大的何宏丰,很希望强调自己的国际背景。尽管他近期迁回伦敦,但他指出,自己已有16年没在英国生活了。“当我离开时,玛格利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还在当政,当时还没有英超联赛(Premier League),也没人听说过天空电视台(Sky TV)。”接任伊始,他向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表示。

在瑞银投资银行内部,何宏丰并不引人注目,他在谈论自己未来的目标时说道:“3个月来,我的任务之一就是让人们认识我。在欧洲,我的知名度很小,特别是在一些固定收入集团当中。不过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人们还是对我有一定的了解,因为20世纪90年代我的大部分生涯都在那里从事股票业务。同样,我曾因为工作需要在美国工作了5年,因此在那个国家我享有很高的声望,当然不仅仅限于股票业,零售商和投资银行家们与我的交往也颇为深厚。”

何宏丰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认识他的人都对他表示出极大的尊敬,赞扬他的成功与和蔼可亲,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这是投资银行掌门人们中极少有的品质。何宏丰口才极佳,富于幽默,而且时刻保持谦虚。

美国往事

何宏丰的职业履历给人以深刻印象。1996年,何宏丰加入瑞士银行公司,担任亚洲股票业务主管;之后瑞士银行公司(SBC)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之后就任亚太股票业务主管;2000年,何宏丰成为美国股票业务的核心主管人物,就是在那里他建立起自己的巨大影响力,进而获得了这次委任以瑞银投资银行高管的机会。

没有一家非美国本土公司实现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扩展,不论是在贸易还是保险业领域。但是何宏丰领导下的瑞银集团改变了这一状况。

瑞银集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密合理的计划。瑞银集团在股票研究领域表现得相当出色。很少有公司愿意负担股票研究分析师的费用,在他们看来那无疑是浪费。但是瑞银集团却不这么认为。不可否认,瑞银集团在此方面的足智多谋。

在何宏丰的努力下,瑞银集团发展为全球最大的股票经纪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就有了更多的机会,瑞银集团的显著地位为其提供了更多发展商机,获得经济利益的平台。这项策略中至关紧要的一点是去年在美国收购施瓦布资本市场公司小有斩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美国最大的股票经纪公司。

不过,何宏丰也承认,瑞银集团得益于有利的经营环境。他同意长期利率可能上升,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会有所下降的说法,但他认为,这种放缓状况不至于严重到逆转金融市场涨势的地步。

所以,尽管华尔街普遍心存疑虑,瑞银集团仍提高了美国的市场份额。与其他投行一样,瑞银集团也得益于较低的长期利率,这刺激了市场对新型资产类别的需求。最近,瑞银集团亦从并购活动的复苏中获益。2005年前9个月,瑞银集团投资银行部门实现了38亿瑞士法郎(合28.7亿美元)的税前利润,占瑞银集团总利润的1/3以上。

雄心勃勃

在瑞银内部人员看来,何宏丰的就任被视为该投行已步入新阶段的佐证。何宏丰被视为将密切关注成本。在该行业,竞争和技术的运用在不断挤压现有产品的利润率。何宏丰的做法在股票业务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据他估计,5年前作为全球第五大股票经纪行的瑞银,从事股票业务的员工数量比现在排名第一时还多500人。

实际上,瑞银集团眼下正在执行的战略实际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酝酿。几年前,世界金融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客户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越来越敏感;管制者开始取消税率很低的所谓“避税港”。曾被旧世界奉行的保密和谨慎原则不再那么重要。客户更感兴趣的是那些能够分析他们的资金需求并实现良好投资回报的银行,而不是一家只能为他们的孩子找个不错的私立学校或找个人替他们遛狗的银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将日趋商品化,而你需要在维持成本基础的情况下扩大市场份额,如果不按照上述原则行事,最终你会变得效率极其低下,”何宏丰表示,“我的观点是,许多股票和外汇运行方面的技术,将开始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些领域的市场透明度较低,不够实时。”

何宏丰还批准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在就任之后,他下令对瑞银集团的竞争地位展开深入调查。分析显示,瑞银集团在某些领域落后于高盛(Goldman Sachs)等竞争对手,如大宗商品交易、在新兴市场提供固定收益产品以及为私人股本集团承销杠杆贷款等。何宏丰希望通过雇佣更多银行家,并允许瑞银集团在资产负债表上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此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何宏丰这样做是基于这种看法:瑞银集团的客户基础发生了变化。何宏丰表示,就在5年前,该投行客户分为三大类: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各国政府。如今,该银行有相当多业务来自另外三类客户:私人股本公司、对冲基金和金融机构。但在为这些新客户服务方面,瑞银集团落后于其竞争对手。

尽管瑞银集团在股票业务上具备优势,但在发展服务于对冲基金的大宗经纪业务方面进展缓慢。两年前,瑞银集团曾从荷兰银行(ABN Amro)手中购得一家大宗经纪企业,之后在该领域投以重资。何宏丰称,努力正在开始获得回报,他补充说:“如果你打算在股票行业里做大,你必须在大宗经纪业务中做大。”

在处理私人股本业务方面,瑞银集团步伐有所落后,因为瑞银集团在安排收购融资方面,动作没有那么激进。这使得瑞银集团在争夺私人股本集团其他业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投行所得的公司融资费用中,私人股本集团至少要占到1/4。

何宏丰仍能看到瑞银集团和竞争对手之间的一些重要区别。例如,瑞银集团发誓不与其客户在投资私人股本交易方面展开竞争。同时,该公司对自营交易利润的依赖程度较低,因为这可能引发利益冲突方面的指控。“有些人变得相当交易化,或非常依赖自营交易的回报,”何宏丰表示。

尽管几乎没人怀疑他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但何宏丰正欣赏着其中的挑战。唯一的不利之处在于几乎不间断的旅行:3周中,他要花一周时间在美国,另外两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和亚洲各地出差。“这是度过工作日的极佳方式,”他说。“唯一的缺憾是旅途劳顿。”

“淘金” 中国

“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市场,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在别的市场成功在中国也行。”在亚洲工作多年的何宏丰显然对这个市场更为熟悉。

话虽这么说,但何宏丰还是有机会在中国复制成功。

因为瑞银集团在这里又完成了一笔重要的投资——收购北京证券。

“这为瑞银集团在中国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了一个基地。”何宏丰非常满意,“就中国市场的机会而言,瑞银集团在谋求一个长线而不是短线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需要5至2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得以建立。”

即使对“中立”情有独钟的瑞士人,也不能在中国银行业投资问题上保持中立了——这就是外界对瑞银集团收购北京证券(Beijing Securities)的评价。

“我觉得瑞银集团愿意做这样的投资,是看长远的表现,在北京证券的投资,会有很多的、长期的、增长的前景,所以基于这一预期,我觉得瑞银集团给出的是合理的价格。”何宏丰对这笔交易非常满意。

不可否认,瑞银与北京证券的交易略显大胆。中国证券业还没来得及腾飞就经历了低迷:去年,130多家券商亏损近20亿美元,原因是向客户保证乐观回报及整体经营不善。在目前的环境中,即使是较好的券商也很难赚钱,当然,随着股票市场改革和基金管理资产的增长,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瑞银集团并没有侥幸心理。它已经获得了北京证券最优质的资产,持股比例将达20%。它同时控制着北京证券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该券商27家分支机构中的绝大部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获得20%的股权感觉非常的兴奋。因为,瑞银集团有能力通过20%的投资掌握对公司的管理权。”何宏丰对于这个棘手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案。

何宏丰

1958年2月出生于英国。1986年,毕业于伦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自1998年至今,任职于瑞银集团(UBS)。2005年7月1日,被任命为瑞银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