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牛市中的郭广昌

郭广昌这一次照例避开了媒体,避开了人群。
7月16日,当复星国际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外界纷纷扰扰着他的身家又增加多少,在胡润的富豪榜上究竟是榜眼还是探花。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郭广昌,清楚地知道朝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躲过了宏观调控,躲过了重重危机,躲过了外界的怀疑和责难,这位幸存者仍然执着于这个梦想。——此次IPO集资所得,除了偿还之前的银行借贷,主要用于投资或收购钢铁、医药、零售、金融服务业及其他策略性投资。
硕果仅存,这四个字听起来很有些悲凉。作为目前保存得最完整、还在整合之路上前行的民营企业家,原本低调的郭广昌更加谨慎,在资本市场的鲸吞海喝、大刀阔斧的举动之外,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现在,只要一提到“德隆”二字,这个瘦弱的浙江男人脸色就会变得很难看。“复星和德隆完全是不同的企业,对比没有意义!”他多次怒气冲冲地强调。然而,无论如何划清界线,他和当年的唐氏兄弟怀着同样的野心——要做中国的产业整合者。
产业帝国之梦
“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使整合成为一种需要,其次,竞争壁垒在降低,中国社会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民营化,这个过程使整合成为一种可能。”——几年前,郭广昌雄心勃勃地发言,复星要做中国产业整合的领导者,扩张的版图甚至是在全球。
郭广昌心中的偶像是李嘉诚。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多数人都有李嘉诚情结。他们崇拜李嘉诚,不是因为他钱多,而是因其高明的投资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钱多只是果,高明的投资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才是因。
如今的上海滩和1960年代的香港有颇多类似之处——这是郭广昌的观察,任何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都绝对不想错过时机。
相比唐万新、顾雏军这些已经倒下的“前辈们”,郭广昌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资历。
他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户农家。那里盛行啃着霉干菜、寒窗苦读的民风,乡人颇能吃苦加之头脑灵活,过去以盛产教授和院士闻名,如今出了不少民营老板。十年苦读考上复旦哲学系后,郭广昌在校期间是个又红又专的学生。毕业之后,他被留在学校团委做学生工作。
党团干部的经历,让郭广昌在学生时代就对中国的体制有所了解。这和他的师弟——盛大的陈天桥如出一辙。在上海滩上能够创办出本地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并成功参股、控股上海多家国有企业,复星都得到了地方政府有力的支持。
当时盛行出国留学的风气,郭广昌一度也有出国的计划,但他最终认识到一点——自己的机会在中国。1992年,郭广昌拿着原本用来出国的几万块钱,和同在团委工作的梁信军创办了广信咨询公司——这是复星的前身,替一些公司做调查起家,什么七七八八的小商品、小生意都尝试过。
让郭广昌和他的创业伙伴赚到第一个亿元的,是做一种肝炎试剂。然而,郭广昌认识到资本“四两拨千斤”的魅力是在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复星一次性即募集资金3.5亿元。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仅凭做实业的一点点积累速度,无论如何成就不了今天的复星。郭广昌是个地地道道的资本运作高手。通过资本链来实现产业扩张,在短短十年间,郭广昌控制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直接间接持股8家内地A股公司的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上百家企业。而且,这是在上海,一个国有资本占主导、相对封闭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从早年创业到如今庞大的摊子,复星系的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着民营企业中罕有的稳定——清一色是当年一起创业的复旦师兄师妹们。五人分工有序,擅长大局思考的郭广昌,掌控着复星系这所大船的战略方向。创业伊始,郭广昌掌握着最大比例的股份,之后创始人们的股权结构也一直没有变化过。如果说过去,他们是搭档和伙伴,如今就是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关系。
一个带点八卦色彩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当年复星创业的“五剑客”之一、负责传媒体育产业的谈剑,是郭广昌的前妻、他当年的师妹。后来两人离异,郭已再婚。如今,郭和谈两人仍共事,合作照旧。
“公对公,私对私,大家都能分得很清楚。”“复星虽然是家民营企业,几个老板跟别的民营老板不一样,他们更像是职业经理人。”复星集团的一位部门经理如此点评。
躲过冬天
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冬天毫无征兆地到来了。
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各项产业、金融政策骤然收紧。当年3月,复星间接控股超过30%的宁波建龙项目忽然被国家发改委紧急叫停,把刚刚以3个多亿进入钢铁业的郭广昌打个措手不及。跟着受挫的,还有整个复星集团的并购速度。
6月,产业整合的“先驱” —— “德隆系”顷刻间分崩离析,接着轮到了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同样依靠并购大举扩张、试图搭建产融平台的复星集团,很自然成为人们眼中的“德隆第二”。以质疑顾雏军而声名大振的郎咸平抛出了句狠话——“复星系是我下一个研究目标”。
为此,复星集团高层特意到北京进行公关,希望新闻媒体不要对其进行“跟风”报道。之前,关于复星资金链紧张的传闻早已流传开来了。
当年9月,复星请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做《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这份“体检报告”表明,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复星集团负债总额228.1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88%。而郭广昌称,会很快将负债率降至60%以下。
同时出台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做的《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郭广昌试图通过“国研报告”对复星集团多年来的多元化思路加以验证。也几乎在同时,郭广昌正式宣布复星将收缩战线,淡出四大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行业。
非常时刻,安全第一。为避开“利用收购金融企业空手套白狼”之嫌,郭广昌暂缓了对金融企业的并购,他将手中持有的银行股权部分出售,而对控股的德邦证券引入国际投资银行进行多元化改造。他一脸诚恳地宣称——“我们从来没有炒过自己的股票,德邦证券也从未挪用过客户的保证金。”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规范”和“透明”成为郭广昌最常讲的两个词,也是他抵御外界责难的两样法宝。现在的他,很不愿意再来谈“整合”这个话题了。
然而,就在安永和国研中心为复星做报告之时,一家名为复星国际的公司在香港悄然注册,复星国际全资拥有复星高科技集团的所有资产。这正是他当时为复星高科技集团整体上市所做的一步。
这个执着、精明的浙江人并没有轻易放弃他的产业帝国梦。
最大的敌人
几年前,某杂志刊登出中国十大资本运作高手。其中多数,或锒铛入狱或深陷资金危机,譬如唐万新,譬如严晓群。
在十个人中,郭广昌是年纪最小的,步子却迈得最稳。经过调整后,郭广昌的产业扩张策略开始“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放在医药、房地产、零售、钢铁业。待外部环境稍缓和之后,复星再把金融业纳入了进入的重头。
关于外界近年对郭广昌资金链紧张的猜测,一位接近复星高层的人士透露,“复星资金链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其一,复星一直以来是国内利润最大、上交税收最多的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就会比较多;另外,“郭老板一直都很注重和银行之间的沟通。”
单从产业结构来分析,复星目前有稳定的产业收益和投资收益两部分。这或许还满足不了郭老板谋求宏图霸业的需要,但至少为集团提供了一部分稳定的资金来源。
这个七月,复星国际成功上市,郭广昌的冬天似乎就快要过去了。
上市当天,复星国际的市值达到646亿港元,郭广昌持有复星国际共计29亿股,其持股价值超过300亿港元。
郭的“反周期”收购策略也曙光重现。
从2006年底开始,中国股市牛市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而房地产业也出现复苏的迹象。这都为郭广昌在资本市场提供了说好下一个故事的现实基础。事实上,他早就行动起来——眼下,德邦证券的IPO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复地地产也定下了年前回归A股的计划。
郭广昌的思路很清晰——整体上市之后,他会把复星集团各单元分拆上市,从香港和内地的两个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本,来构筑他下一个产业整合计划。
在复星内部,郭大老板的口碑不错,对下属谦和,做派也不张扬,身拥300多亿身家,座驾不过是辆“2A8”。上至创业搭档、下至员工们都很服他,公认他“思路清晰,善思辨”。对郭老板一路并购收购的举动,一位复星人士评价:“从资本角度讲,郭老板的决策都比较正确,收购都还是成功的。”
但是,他也承认,产业急速扩张的同时,当家人的管理和驾驭能力吃紧。“从经营权和话语权上说,我们对南钢和复地实际控制力都不强。他(郭广昌)还是太急了,如果收购之后,能再多花一些时间来梳理、整合,做得再扎实些,再做下一步的并购会稳得多。”
此外,复星集团前期并购进来的一些企业里,人心浮动,员工们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企业和自己就又被卖了。
并购强人,并不一定有能力做一个成功的整合者。
看来, 郭广昌的敌人, 除了难以琢磨的宏观经济环境,除了有限的资本市场,除了难以突破的垄断领域,还有一个——他自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