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007
- 帖子
- 338
- 主题
- 308
- 注册时间
- 2011-5-19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2006年下半年,中国基金显现出了令人眼红的“财富效应”,由此引发了基金的大热销,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排长队认购新基金的现象,百亿基金频频“脱销”。这一现象的出现,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它说明国民习惯于银行存款的单一储蓄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除存款以外,股票与基金投资正在为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且存款利率偏低,再加上2006年基金投资所显现出来的超常“财富效应”,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观。事实上,在抢购基金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是将基金投资视为银行存款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忽视了基金风险的存在,其实,股票与基金(特别是股票型基金)是互为皮毛的关系,也就是说,基金投资也是存在风险的。 然而,在基金热销、俏销的非理性繁荣氛围中,却有不少行家或股评人士在高喊:中国股市已进入了大机构博弈的时代,散户终将被基金消灭。中国基金的现实境况真有如此乐观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这种看法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已。其实,中国基金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与基金业发达的美国相比较,我们仍需在前进的道路上加倍努力。 基金总规模相对弱小 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321只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合计8564.61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基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基金业发达的美国市场规模相比较,却仍存在十分巨大的差距。 截至2007年1月底,全美共同基金总计8125只,净资产总额为10.567万亿美元。此外,2006年底,全美500多只封闭式基金总资产为2983.2亿美元。从基金只数来看,美国的基金数量超过了全美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数,而且是我国全部基金只数的27倍。再从基金净资产规模来看,2007年1月底,全美商业银行总资产为9.75万亿美元,而全美基金净资产却已超过1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基金业净资产总额超过了其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时,这一数字也差不多是我国全部基金净资产的100倍。 基金市场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其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国基金市场规模的大小,主要有两个衡量标志:一是与本国上市股票只数比较,看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有足够的能量来主导和稳定股市;二是与商业银行总资产比较,看基金业从银行分流储蓄以及参与个人信托理财的竞争能力。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偏股型基金比例过大 “证券组合”与“风险分散”是基金投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它不仅可以在同一市场上选择不同的证券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在世界各大投资市场之间选择不同市场的证券“组合”。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的投资者财务目标的要求,基金品种的供给还应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要。 2006年底,股票基金净资产占全部基金的比例高达87.98%,比美国高出将近30个百分点;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占比仅为9.28%;债券基金净资产占比则只有区区2.74%。由此表明,我国基金分布总体过于偏向股票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与债券基金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同时,我国长期基金净资产所占比重高达90.72%;短期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仅占9.28%。显然,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基金比重偏低,这在满足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短期投资需求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 与“理财专家”定位仍有差距 “集合投资”与“专家管理”是基金投资的另一特色和优势。基金通过将社会众多的、分散、小额的资金汇聚成巨额资金,并将它们组合投资在一篮子的资产上,由专业投资经理人管理,这不仅使其具备了与一般机构投资者足以抗衡的强大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而且它还拥有“收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从而使基金能够在证券市场上获得高于传统储蓄银行产品的平均收益。正因如此,基金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工具,它尤其深受广大中小投资者、家庭和个人的青睐。 事实上,我国人均GDP仅2000美元,国民还不富裕,13亿人口的温饱只是基本解决,尤其是广大农民尚未被社会保障所覆盖,城市人的社会保障程度也不高,因此,国民储蓄的相当部分仍属强制性储蓄,它们不会轻易地转换为投资。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投资市场,上市公司均来自本土,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下。因此,我国基金投资风险仍较大,且收益极不稳定。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基金目前尚不能成为机构头寸管理的必需品,也还未能成为大众化的家庭理财工具。 由此可见,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前途光明,但道路仍会是曲折的。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的思想准备,切不可急功近利,一步到位。我们要借2006年基金财富效应的巨大社会影响,正确引导百姓投资,保护家庭和个人的基金投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监管与法制,切实维护和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将是基金市场繁荣昌盛的长久之计。 在基金热销、俏销的繁荣氛围中,有不少人在高喊:中国股市已进入了大机构博弈的时代,散户终将被基金消灭。中国基金的现实境况真有如此乐观吗?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向往而已。其实,中国基金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与基金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们仍需在前进的道路上加倍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