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Pre-IPO成个人暴利新战场

上市前企业投资基金风起云涌。
“我们正在筹备一家Pre-IPO(上市前投资)基金。”香港沿海投资集团执行总裁孙飞告诉《财经时报》,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的详情。
严格地说,Pre-IPO是指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由承销商以低价出售部分股权给投资商,变成禁售期后可以交易的股票。
《财经时报》了解到,并非只有孙飞所在的公司运作Pre-IPO.9月初,在北京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举办的港股知识讲座上,聚集了北京一些从事投行业务的担保公司的代表,他们参会的目的就是游说私募基金参与到Pre-IPO的投资中。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类似的故事在不断重复上演。在经历了5月30日大跌后,私募基金的仓位已经很低,一部分私募基金选择了在一级市场打新股,而另一部分则转战存在10倍暴利空间的上市前企业投资。
暴利的诱惑让个人投资者开始借助信托或者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私募基金中,但高收益往往潜藏着高风险,法律的不明确、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悬挂在这些投资者身上的三把刀。
暴利新战场
就在A股估值不断被推高之时,低市盈率的股票仍存在于准备上市的公司之中。
所谓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
当上证指数突破5000点之后,A股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了40倍,市盈率之高位居全球首位,在市场上寻找低于20倍市盈率的股票几乎不可能。
于是,私募基金经理们把目光放在了股权投资市场,尤其是Pre-IPO领域,“做得好的话可以获得10倍的收益。”孙飞如是感叹。
“在这个市场上,只需要以10倍左右的市盈率就可以轻松完成对一个项目的投资。”北京一家投行的人士告诉《财经时报》,“随着上市的完成,并进入流通过程,投资的股票有可能在未来以30倍市盈率退出。”
落差产生了丰厚的回报,以深交所中小板的思源电气(002028)为例,上海联创投资公司投资时每股不到2元,但今年其最高价已经达到了每股90元左右,上涨接近50倍。
此前,因受相关政策的限制,私募基金募集的资金来源以机构为主,并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后者只能望洋兴叹。
随着政策发生改变,2005年7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使个人参与私募股权基金变为可能。
业内一些比较有名的私募基金开始布局。
《财经时报》了解到,由前君安证券总经理杨骏担任董事长的深圳晓杨投资公司开始把投资重点放在了Pre-IPO领域,而另一家私募基金——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也已经把2/3的资金分配到了Pre-IPO的股权投资中。
参与路径
私募基金的踊跃参与,让个人投资者得到了分享Pre-IPO的机会。
“一是直接参与对私募基金的认购,二是通过信托的模式。”孙飞向《财经时报》透露了目前个人参与Pre-IPO的两大路径。
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让私募基金走上了阳光化。仅隔一个月的时间,上海朱雀投资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短时间募集的资金超过了1亿元。
而更多的股权类基金正在成立或者酝酿成立。据了解,目前仅深沪两地成立的私募基金就超过了10家,其中股权类的私募基金占多数。
与此同时,转型中的信托公司也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今年4月,在湖南信托率先公布了其“湖南信托创业投资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私募股权信托产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孙飞介绍,两种途径所带来的投资门槛并不一样。私募机构直接发行的股权投资基金,其投资门槛参差不齐,少则5万元,多则100万元;而信托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多数在100万元以上。
三大风险
虽然Pre-IPO股权投资的回报十分丰厚,但对于个人而言,则是行走在刀锋上的投资游戏。
事实上,目前作为一种有限合伙制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尤其是Pre-IPO基金封闭型、委托制和投资非上市公司的特点,隐藏了巨大的风险。
“归结起来主要有法律、道德、市场三大类。”孙飞强调。
尽管有限合伙制企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为私募基金的设立打开了一扇门,但私募基金的设立和对投资人的保护还需要更细化的法规来护驾,“现在只能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在他看来,现在的私募基金在没有出现问题时自然能相安无事,但出了问题就容易在投资人与管理人之间引发矛盾。
而在运作过程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概率也极大。在私募股权基金设立与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基金投资人、基金管理者和被投资对象之间的利益链条。“基金管理人如何才能更有效的管理资金?被投资企业怎样才能把投资人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孙飞反问道。
更遥远的风险则来自市场风险。作为一种投资相对较短的基金,Pre-IPO基金主要投资于即将上市的企业,除了不能成功上市的风险之外,上市后有一个锁定期,这导致套现的周期相对较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