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凯雷的资本魔方

在私募投资已不鲜见的中国,凯雷、KKR、黑石、贝恩、新桥、华平等美国顶级PE公司均已进入中国,但仍在摸着石头过河,它们所操作的收购案例屈指可数。其中,凯雷称得上最积极的中国收购试水者。它入华近10年,在风险投资领域有过800万美元投资携程最终获利1.17亿的完美案例,但在收购领域,它尚未有一个已退出的标志性项目,而且入主徐工受阻、参股重庆商业银行未得批准等案例,足以说明这是一条更为崎岖的道路。

尽管如此,凯雷将一只脚踏入中国不过是五六年时间,但它已经逐渐熟悉了在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开辟了收购私营企业的新战场,并通过帮助被收购者改善管理水平来获取更多价值。我们相信,这样的“资本大鳄”会继续对中国保持敏锐的嗅觉,并会创造出新的奇迹。
无论如何,凯雷在中国的进退波折,均可资参考。
凯雷转向收购私营企业
“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凯雷在中国不会赚一票就走人,而是做好了长期投资的准备。”凯雷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并不掩饰他对中国市场的热切期待。
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到投资银行,各类全球投资机构都热切希望把大量资金投入中国,以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获益,它们还把宝押在了那些有望成为行业领头羊的企业身上。随着中国企业更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以及美国信贷风波使那里的一些并购交易告吹,在华交易也变得日益重要。
被视为亚洲私人股本行业急先锋的凯雷,尽管在中国的业务并不太顺利,但仍一如既往地将中国作为投资重点。2004年4月,凯雷在上海开设了它的首个中国内地办事处,2005年5月北京办事处设立,再加上1997年设立的香港办事处,凯雷自此深耕中国市场。凯雷还表示,将通过团队建设加大在华业务扩张力度,显示它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从国企开始的收购行动遇挫
一位国际私人股本专家表示:“我想所有外国基金都将意识到,尝试投资中国国有企业,并不是对其时间和资源的最佳使用方式。与仅仅几年前相比,如今私营公司的规模通常都要大得多,也更容易达成交易。”凯雷也发现,对外资收购国有企业的态度日益强硬的中国政府,没有在私营企业设置类似的障碍。所以,凯雷悄悄将注意力转向充满活力且不断壮大的中国私营企业。
凯雷曾计划出资3.75亿美元,收购中国最大的起重机和挖掘机生产商徐工机械,但该计划引发了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乃至政治上的反对,凯雷被迫将拟收购股份从85%减至45%,但目前该交易仍未获批。凯雷为此付出了至少18个月的努力。
凯雷还被排除在两家国有银行的大门之外,一家是广东发展银行,该行最终出售给了花旗集团牵头的另一个财团;另一家是重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机构今年否决了凯雷旗下的亚洲收购基金收购重庆商业银行8%股权的交易。
如果算上其他流产的交易就更多了。例如2006年9月,凯雷有意以1.8亿美元收购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约25%股权,后来退出了入股的意向。另外,凯雷入股化学品生产商山东海化的交易超过了最后期限。专家表示,主要问题是作为一家国有上市企业,山东海化要遵守政府对国有股转让价格的严格限制。
凯雷从国企开始的收购行动屡屡遇挫,不能简单归结为凯雷的本土化功课做得不够。“凯雷看中的机械制造、金融行业,都是目前国有资产掌控最严的领域。”国内一个产业基金投资人说,“凯雷想要继续自己的中国收购,必须进行转向,无论它愿不愿意。”
鲁宾斯坦是过来人,他在《从“小角色”到“大玩家”》一文中说:“早期这些收购行动多为敌意收购,这也使得这个新兴的产业背负了诸如‘公司掠夺者’或者‘门口的野蛮人’等误解。”
如何让自己的良苦用心被广大中国人接受,而不被大胃口噎到,是凯雷需要面对的课题。
“野蛮人”扑向私营企业
经历了挫折和成功,凯雷越发变得成熟。尽管法规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构成了新的挑战,凯雷仍在不断寻找在中国投资的新途径。2007年后几个月的交易案例就表明了凯雷的新智慧。
2007年9月,凯雷将向私人拥有的新世界教育集团投入2000万美元的资金。该集团旗下经营着65所教习英语和日语等外国语言的连锁外语学校。
11月底,中国最大的民营酒店集团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接受采访时称,凯雷将投资1亿美元购买开元国际酒店管理公司40%的股份。这一谈判持续了一年多。和一些竞争对手相比,凯雷在酒店管理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陈妙林看中的是凯雷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据称,凯雷本次投资的开元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计划2008年上市,大致募集8亿~9亿元。有意分拆酒店、地产业务上市的陈妙林计划很清晰,而将来他若能圆梦必有凯雷之功。
凯雷亚洲成长基金团队的负责人祖文萃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现在并不缺乏交易或机会。祖文萃说,私企过去一直是自筹资金或是从家人那里借钱,因为他们发现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对那些能提供所需资金并创造价值的私人资本运营公司来说有着巨大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对私企的投资不存在过多的政治敏感性,因此有望更快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批。
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洲联席主管杨向东表示,过去一年里,该基金已在中国达成14笔交易,总价值达8亿美元。所有交易都是收购金融服务、传媒和制造业等领域公司的少数股份。
与人民币基金合作防止被边缘化
“凯雷在中国的战略核心有两个,创业项目和国企改制项目,就是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和国企改制领域。”虞锋说,“凯雷在中国的投资鼓点越来越密集。从他选择的投资对象上看,仍然遵循着其在中国的战略核心来进行。”
今年11月底,凯雷集团董事总经理兼公司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罗一表示,凯雷希望与包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人民币计价股票基金合作,以便更深入涉足中国市场。他说,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熟悉当地市场,而凯雷能够提供全球性视野以帮助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海外扩张。此类合作是凯雷拓展中国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对此,有专家认为,不与人民币基金合作就很容易被边缘化,也过不了审批关。中国对海外投资收购的担忧日渐升温,凯雷今后将在中国寻求那些得到政府更多支持的新投资项目。
祖文萃承认,“中国项目会比其他地区的更赚钱”。凯雷表示,在未来3~5年内将投资更多的私营公司,希望借此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中获益。
凯雷风险投资的四条“军规”
在近几年的交易中,最显示凯雷独到眼光的当属风险投资案了。凯雷在携程、聚众等项目成功退出,凯雷赚得盆满钵满。其中,2003年12月,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凯雷的收益高达14倍。
就全球范围而言,凯雷约68%的资金投入了全盘收购,11%流向房地产领域,大约7%用于风险投资。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方面,祖文萃和他的凯雷亚洲创投I被推到前台。2006年6月3日,该基金再度募集资金6.80亿美元,使基金总规模超过10亿美元。凯雷创投基金的董事总经理何欣预计,新募基金中的30%~40%将投向中国市场。倘若要得到来自凯雷的风险投资,投资回报率必须在5倍以上。这是凯雷亚洲增长基金对其投资人的承诺。而2006年为其以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为主要投资地的凯雷III号亚洲增长伙伴基金筹集到的6.8亿美元的资金,现已投出了3亿美元。
相比大规模的企业收购,凯雷在风险投资中承担的风险和遭遇的抵触显然小得多。进入内地市场6年,凯雷投资了15个项目,而且投资领域没有行业限制:从IT、传媒等新兴领域到中科智担保、安信地板等传统行业。分析这些投资项目,其投资风格有三个特点:第一,凯雷在中国项目上的投资额,一般不超过5000万美元,甚至是多半在2000万美元以下。第二,凯雷偏爱和别的投资机构联合行动,共同投资某个项目以降低风险。第三,凯雷喜欢投资行业领先或技术领先的公司,一旦投资后,还往往介入公司运营,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因此,为了避免争夺控制权的战争,凯雷十分看重公司管理团队与自己是否同心同德。
2006年1月9日,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与聚众传媒CEO虞锋宣布两家公司合并。这两个“冤家”尽释前嫌,最初源于虞锋的合作伙伴——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祖文萃所牵的“一根红线”。“11月份,我们共同的投行界朋友,建议我们再见面,他让我们把概念置换一下,不要想对方值多少钱,想想未来如果省去竞争,可以在这方面节省多少成本?双方可以提高多少价值?因为最终的受益人是我们双方。”凯雷的思路影响了虞锋,也给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带来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启发。
同时,凯雷开始在内地试探投资实体项目。2006年11月,凯雷亚洲房地产基金一掷10亿美元买入上海的110栋别墅。凯雷亚洲房地产基金负责人李准恒表示,地产基金在中国的回报率在30%以上,凯雷将持之以恒。
凯雷的胃口越来越大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