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6
- 帖子
- 511
- 主题
- 453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1993年我们去深圳参加风险投资(VC)研讨会的时候,根本没人知道VC是什么,以为就是买股票和房地产,都拉着我去看房子。”熊晓鸽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哈哈大笑。作为IDG全球常务副总裁,他是VC在中国的见证者,现在,即使是那些地处偏远的创业者,也知道VC可以给予他们最直接的资金支持。 “那一千万资金至今还没有到账呢!”远在四川的李书文口气中饱含无奈。他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赢在中国”第二赛季的冠军,按照“赢在中国”大赛规定:大赛总冠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新设企业经营权,前五名获胜选手共计3000万左右的创业资金将由今日资本、软银赛富、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三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提供。 “目前在中国缺乏真正关注早期、扶持早期的价值投资人,多是财务投资人。”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邓峰这样表示。 1980年左右的美国,所有人都在谈论着创业、风险投资、创意和商业模式,而之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产生了苹果、思科、微软、Google这些一系列由风险资本催生出的伟大公司;而今天,类似情景从西半球转到了东半球,在中国这个近15亿人口的国家,产生了携程、新浪、搜狐、腾讯、百度、盛大、分众、阿里巴巴……这些由风险资本推动的公司在15年的时间里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版图和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2007年是中国风险资本最活跃和集中的一年,但是总额不过30亿美元,其中还有80%是外资。2008年,是VC的集中套现年,他们都希望满载而归。只是经过15年的蜕变,希望挣“快钱”的VC们似乎已经很难耐得住寂寞,在漫长的播种期后等待三年、五年,抑或更长的时间,对于众多创业者来说,这实在不是好消息。 从“10”到“115”的变化 没有人比熊晓鸽更能感悟风险投资进入中国15年中的历程和变化了。 从金蝶、搜狐、搜房、腾讯、百度、易趣、携程、如家……翻阅中国第一批创业成功者的历史,几乎都能找到IDG的名字。而IDG投资的第一笔基金年均回报达到36%,第二笔基金回报率达到50%,好几个项目投资回报率甚至超过100倍。 在1993年到1998年的三年之中,对于IDG和熊晓鸽本人来说,在中国市场都是孤独的播种者。 “1993年我和周全四处游说,向创业者费尽唇舌解释什么是风险投资,和现在创业者追寻风险投资的盛况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但奇迹并非发生在一瞬间。”熊晓鸽说。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1992年,熊晓鸽在深圳银湖宾馆举办了一个关于风险投资的论坛,希望向人们普及风险投资知识。结果来听的人都听不懂。当时中国投资有两个方面最热,一个是炒股票,一个是房地产。 而在那次论坛上,熊晓鸽还请来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鼻祖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