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789
- 帖子
- 217
- 主题
- 163
- 注册时间
- 2011-5-24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一支由45名瑞银集团(UBS)员工组成的团队,正在加速进行北京证券的重组工作。 这支队伍的大部分成员隶属于瑞银旗下的证券业务部门,此外,还包括会计、IT人员等。目前,重组工作已差不多完成,重组后的公司将很快可以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 瑞银集团的亚太“一哥”——瑞银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谭信乐(Rory Tapner)近日在接受《财经时报》独家专访时,用上述最新进展,直接驳斥了从2006年1月始,有关瑞银重组北京证券行动将停滞的传言。 他向《财经时报》透露,目前,瑞银仍然在按照既定计划展开重组行动,所不同的是,一切的进展比他们想像得还快。 “试金石”效应 2005年9月28日,北京市国资委、瑞银集团及国际金融公司(IFC)宣布重组北京证券。重组方案已获中国国务院批准,新公司将可从事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股票及债券、股票等经纪业务,和提供国内个人投资管理服务。 在重组过程中,瑞银拟投资17亿元人民币,以换取新公司20%的股权。 目前,有关瑞银究竟能获得新公司多少股权还不明朗,但这一比例的高低并非问题的关键。 重要的是,“重组后的新公司将由瑞银管理”。这句话,意味着瑞银将能拥有新公司的控制权。 此外,更关键的环节还有,瑞银凭借20%的股权却可以幸运地成为全牌照券商的拥有者。此前,外资金融机构最多只能持有合资券商33%的股权。较之20%而言,这一更高的比例却不能让其他合资券商从事所有证券业务。 开天辟地的突破对于瑞银而言,并非初次。瑞银在中国市场曾创下多项第一:第一家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成立第一家外资持股达到49%的合资基金公司、第一家获得8亿美元投资额度上限的QFII.不过,由于重组消息公布后,外界一直未能看到北京证券有任何动静,重组已停滞的传言开始纷纷扰扰。 谭信乐告诉《财经时报》,他没有看到任何迹象显示重组过程会停止。事实上,瑞银承受着相当的压力。在谭信乐看来,瑞银不仅要将重组北京证券一事完成,更要做好。 这种压力在业界看来,更多的来自中国证券监管部门。 追根溯源,瑞银重组北京证券的模式,对于中国而言,是头一遭。希望瑞银成为“试金石”,是中国证监会的初衷所在。中国证监会期待从此次重组中,更直接的看到外资是否可以帮助中国发展证券业。 重组结束于3月 谭信乐是瑞银重组北京证券的始作俑者。自2004年5月1日,正式获委任瑞银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后,谭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瑞银在中国的全方位战略。 2005年9月27日,瑞银与中国银行缔结互惠互利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双方同意以对方为投资银行及有关证券业务在中国首选的合作伙伴,为国内客户提供服务,并合作处理这些业务的营运事宜。瑞银投资银行将投资5亿美元于中国银行。 按照谭信乐的介绍,瑞银重组北京证券原计划截止时间是今年7月,现在,这一结束时间将提前至3月。 这是由于各方对重组尽早完成的心愿都比较急迫。“我们和证券主管部门的心情一样,都希望新公司尽早开张,这也是我们参与重组的一个条件。如果当时我们上报的方案是用18个月时间重组,相信证券监管部门可能就不会对我们感兴趣了。” 谭信乐透露,瑞银正在加紧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其中更包括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在谭信乐看来,瑞银并非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介入北京证券,如果这样,瑞银将难以对中国的证券市场做出贡献。他认为,只有通过人员的培训,才能对完善中国市场有所帮助。 他向《财经时报》强调,瑞银内部已对新公司成立后,各项可以开展的业务做好了准备。“不瞒你说,我们从有这项重组计划的第一天始,就在做准备”。 待新公司正式成立后,最早开展的将是投资银行、股票投资等业务。此外,财富管理业务将在稍后启动。未来,财富管理业务将是瑞银在中国的主攻方向。 目前,有关北京证券重组后名称是否更改仍在内部讨论当中。 谭信乐未确认新成立的公司将更名为“瑞银证券”,他坦言,新名称需要与其他的股东商量后才能确定。 “但我想,当然不可能以后还叫北京证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