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809
- 帖子
- 258
- 主题
- 140
- 注册时间
- 2011-5-24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根据国资委对华源集团的重组框架表明,以国资委下属的中国诚通集团为重组平台,投入50亿元对华源集团进行重组,而华源集团就此成为诚通集团的二级企业,账务合并,但人事暂不做变动。 一直领跑于中国医药和纺织行业的中国华源集团沦为被重组的对象,多少让人感到奇怪。根据华源集团网站的介绍,该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7月成立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2004年集团实现主营收入485亿元,按行业统计,列医药制造业第一位和纺织业第一位,在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排名第28位。 实际上,华源集团的真实境况却十分糟糕:2004年,华源集团利润总额不过13.7亿元,利润率不到3%。同时该年度的集团负债达到414.6亿元,负债率近80%。如此说来,华源集团被重组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此番由诚通集团来重组华源集团,无疑是国资委央企重组思路的一个延续。此前,国资委相继推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称“国开投”)和诚通集团作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以它们为平台来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的重组。无论是国开投还是诚通,二者都承担着一个任务:接受央企不良资产、配合央企重组等。但不同的是,国开投实行的是“托管”模式,即只进行资产托管,账务不实现合并,没有母子(一、二级)公司之分;而诚通则实行的是“一揽子划拨”模式,即被重组央企被整体划拨到诚通旗下,成为诚通的二级子公司,账务进行合并,但人事还暂时保持独立自主。按照不同的模式,国开投已经托管中国包装进出口总公司,诚通则先后“一揽子划拨”了寰岛(集团)公司和华源集团等不良资产。 此举无非是期望能在央企重组思路上有新的突破。此前,央企遇到困境,无外乎就是寻求银行支持、被另一家央企并购整合,或者宣布破产等等。近年来,人们一直有个呼声,即国资委不能既做“婆婆”又做“老板”,要扮演好一个“出资人”的角色。所以,一直有种观点认为,国资委应该成立一个央企资产管理公司,要为央企改革重组提供支持平台。很显然,国资委的“国开投”模式和“诚通”模式,都是在投石问路。 但问题是,这两种模式能否带来希望?无论是哪种模式,它们都有一个相当致命的缺陷:不能对被重组央企享有真正的经营管理权,不能行使真正的整合。以诚通此番重组华源为例,虽账务合并,但不能动人事。这就意味着,诚通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个中介作用,即通过诚通获取国家开发投资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并把其中一部分划拨给华源使用。要知道,此前的9月16日到9月20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华源遭到上海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10.65亿元和1.64亿元的债务起诉;9月22日,华源的上市公司中,所持的市值11.48亿元的股权被法院冻结。这样的企业肯定很难再从银行那里得到一分钱。按照这个思路推进的话,诚通所谓重组华源,撕掉厚厚的“窗户纸”,就剩下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华源又从银行那里获取了50亿元。 即使按照这样一种设想,即诚通以资换股,逐步取得华源的控股权,从而真正达到一种“实质性的重组”,但对于诚通本身来说,也面临着一个消化整合的难题。要知道,诚通2004年实现净利润6900万元,负债总额是41.0177亿元,利润总额是2.0903亿元,但净现金流量只有8471万元。诚通如何能一下子消化掉华源集团600亿元的“烂摊子”?能否因此而将诚通成为国资委新的“心病”?不可否认的是,国资委之所以拯救华源集团,完全希望华源集团能够继续在医药和纺织领域里扮演“领跑者”的角色,继续体现国资委要求央企在行业里占据排头兵位置的思路,从而形成与外资和民企可以抗衡的局面。 但不管如何,国资委关于央企重组的新思路都在面临着一系列的考验。毕竟,重组的实质性内涵就是有效整合并盘活不良资产,实现真正的盈利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资委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