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15
- 帖子
- 206
- 主题
- 166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通胀通缩的判研,俨然处于似胀非胀,似缩非缩的混沌状态之中,通胀和通缩迹象如同幽灵倏忽而过。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增长为1.0%,同比增幅比上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同时更能够反映即期走势的环比数据7月份也比上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由此,从同环比的变化走势看,CPI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回落走势。 一般来说,同环比都呈现出回落的走势是物价走低的一个强烈的信号,加之,从中央到经济学界都表达了对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警惕。因此,警示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的声音又开始有了“市场”。 然而,长期以来,几乎每一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指标,我们都可以找到代表性的证伪数据,这次也不例外。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7月份M1和M2都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幅度,特别是衡量流通中的现金及其现金等价物和活期存款的M1,明显比上月增速加快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预示通胀的货币条件基本具备。 同时,7月份CPI和PPI的喇叭口存在逐渐放大的势头,从今年来的价格传导看,虽然在2、3月份CPI和PPI的喇叭口出现了一定的收敛,价格传导初显,但这种情况更多地带有个案特征,CPI与PPI的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中国经济“投资—出口”外循环特征越来越明显,阻碍了价格由PPI向CPI的传导。日前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增长2.5%,这一增长基本与7月份的PPI(3.6%)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不同宏观经济指标对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呈离散关系和矛盾特征,实际上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目前许多统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概貌,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的准确性;二是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国内消费需求(主要指居民消费需求)已经越来越平滑化,几乎成为一个常量。然而,从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消费的增长13.7%,要大于GDP增长幅度和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这又反映了居民消费增长势头在增强,但央行7月份的金融数据显示,该月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长了16.1%,却反映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仍然偏低。简单地看,这同样也是一组矛盾数据。 这些数据和例证,以及越来越倚重的“投资—出口”增长极,反映目前用CPI度量国内的通胀率状况失真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鉴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价格传导特征,用CGPI或者干脆用PPI来度量通胀要比CPI更容易接近现实。一方面,CPI受到价格传导的制约,无法反映出真实的经济增长温度;另一方面,目前的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扁平特征,几乎相当于一个常量,在这种情况下用CPI指导宏观调控很可能适得其反。 这种悖论和无奈,恰恰反映了宏观经济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目前CPI趋低,PPI走势陡峭,并非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命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渐进式改革战略所必然带来的制度转轨成本的突出表现。中国改革一直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思路,这可以提高改革的稳定预期和保持社会稳定,但实际上在不同领域改革时间的跨度越大,宏观经济面临的这种悖论和无奈就越沉重;因为价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形成机制不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和进度差距越大,反映在经济上就是CPI和PPI的差距和偏离,以及失真的问题越严重。 另一方面,CPI趋低,居民消费偏好不高更多的是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素价格改革以及垄断问题,因此解决CPI失真问题,除了统计问题和商品篮子等问题外,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如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保福利制度的改革、要素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打破垄断等。 总之,对于目前来说,需要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加以调控,也只有辨析清楚目前经济中的通胀通缩成因,宏观调控才能够有的放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