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国际投行中国逐利新目标:中小企业

2006年摩根大通的中国投行业务傲视同侪,用这家海外投行巨头自己的话来说是“本年度中国业务收益创下记录”。随着中海油、华润置地、中国铝业、绿城集团、招商银行、中海油石化、瑞安房地产、富力地产等海外融资项目相继收官,摩根大通的中国业务收入节节攀升。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在上海接受本报专访时表露心迹:除了在承销大型国企的上市发行项目上有所斩获外,多年来跟踪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在今年取得丰硕成果。
国际投行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放低身段,似乎预示了某种趋势。而对于总体负责摩根大通在华业务的李小加来说,拓展中国国企以外的投行业务已经绸缪良久。
国际金融报:国际投行在中国业务方面的竞争格局在最近两年内有何显著变化,圈内的趋势在哪里?
李小加:大行之间的业务能力现在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同行差距不像四五年之前那么悬殊,领先的几家也来来回回变。事实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每当巨无霸的上市项目来临,靠前的名次也重新排一排。比如中国银行上市之前,我们各个方面表现都是第一名;中国银行一出,高盛一下子窜到前面;工行一出,美林、德意志银行又跑到前面。
围绕传统的大型项目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子的呢?打个比方,谁都知道中国移动要上市,十几个投资银行参加选美,每一家说45分钟,闭着眼,不说名字听不出谁是谁,都一样,做的事一样,差异性很难掌握。
我想说的是,如今我们正在面对多样化的市场,个性迥异的客户,投资银行的产品也在不断变化。比如去年我们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提供投行服务,突然发现我们在中国市场也有可能做这样的全球领导者,这是以前没有想到的。
在将来,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海外融资业务的比例会越来越少,市场需要很多的差异性服务来面向民营企业、中型企业。实际上,投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正全面化推开,这在中国市场也只是最近这一两年内的事情。
未来的市场差异性会扩大。比如最近很多的项目几乎没有展开竞争。某个项目出来了,业内突然会问“这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的,以前都不知道啊”。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民营企业或者中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快到你今天都不知道下半年出来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去年不知道,明年可能上市。
过去中国没有这样的事。这样大的市场发展,就意味着差异化越来越大。
投行到一些企业去,这些企业可能本不想请你来,等你把方案给他的时候,这些企业老板根本不会想到再找别人来搞点什么。有时候会,即使会,你的竞争力有时已经远远超过别人。所以说,我觉得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预先战略要摆对,投行团队先要组织好。
国际金融报:最近连续完成的几个融资项目是否特别考验投行的效率和承受能力?我们注意到摩根大通承销的招行、瑞安地产、中海化学、富力地产这四个项目最后收尾公告日都是今年9月6日这一天。
李小加:我做了15年的投资银行,今年9月是第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这么多的项目。
今年9月一个月里面我们集中做了4笔,9月的第二、第三、第四个星期我们在全球同时进行四场路演,每一个路演都是两到两个半星期,每一场路演都要一对一见80到110个投资机构。
这些项目还都要分别进行预路演,如在中海油的上市项目上,我们的分析人员全球路演先见七八十个客户,根据投资者的反应有的放矢,无数个销售员相应跟踪。至于定单,冷定单要赶快加工,热定单要分配股票,总之这两三个星期里面有500多个会,几千个电话会议,无数个电话和邮件往来,最终在全球的范围内把四个项目在9月第三个星期全部定价上市。
我非常高兴,这些项目不仅做成了,而且从各个指标来看都非常成功:融资规模都远远超过原定的目标;上市定价都在最高水平;超额认购率,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方面在各个行业里面都是新高;上市之后升值强劲。我认为到二级市场的表现最多到24、25倍,一般在20倍左右是理想的。
这四个项目做起来规模上面可能并不如一个大项目,但是在复杂度、难度、全球性力度上说都更加具有挑战,这也是对系统非常详细的考验。
国际金融报:这是偶尔的超常发挥,还是可持续的?
李小加:大家也关心这样的问题:今天是昙花一现的成功,还是未来趋势的初步的显现?我想,我们今年是创记录的一年,明年一定是在这个记录之上再创新高,市场如果基本一致的话。
我们对未来有可见度的把握,去年这个时间看2006年的可见度,远远不如今年看2007年的可见度,这是一系列成功的开始。我们每年做预算基本上一块实,一块虚,实是少数。很多项目要不断争取,市场非常强的时候要很快看好,有些公司天天找没有用,但可能关键时候没有找今年就拿不到。可见度一般30%就不错了,今年我觉得可见度能在60%到70%。
2003年我加入摩根大通的时候,我自己定了三部曲计划:第一,建立一个场上最强的团队;第二,开发整体的业务;最后形成品牌的效应,让大家一提到摩根大通就感觉到是在中国有着广阔舞台的大品牌。
我们有一个比较平衡的哑铃策略:一方面我们不放弃大型国有企业的项目的追求,这种项目的回报率比较高。另外一方面,对私营企业和中型企业也做大量的投入,今年我们做了绿城、瑞安这些非传统的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后续项目也很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上,70%到80%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和重组上市,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出差异化的服务比较难,海外上市基本标准化、格式化。这些大行每一个闭着眼睛都做得差不多,这里面很难有特别好的差异性。但传统的市场环境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很快的适应了市场的变化。
国际金融报:这些企业上市的目的各种各样?
李小加: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是纯粹地“为了上市而上市”,很少,几乎没有碰到过。公司上市目的都是综合性的,有融资的需求,有提升公司治理的需求,很多民营企业还有一种“安全性”的需求,民营企业的老板觉得上市公司别人就不太好来折腾了。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希望把自己的资产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国际化的标价、变现。
国际金融报:具体的项目如何选择时机来契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热度?
李小加:这就是对市场的判断,有些项目我们今年拿出来做,有些项目我们建议明年做,何时做、如何做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中海油石化上市。这个项目一般非常清楚,化工、化肥行业内周期性、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般来说,首先都是卖给专业的投资者,通过他们对这个行业、周期、价格的了解,带动其他区域性投资者。行业投资者是领军者,其他区域性投资者跟从。
但我们做预路演的时候发现,行业投资者都不看好,认为价格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周期顶部了,其次高油价也是发展障碍。我们认为这个项目上有诸多亮点:中海油的品牌、大规模资金需求、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国特有的农业倾斜府政策等等。我们很快将方向迅速转向本土、区域性的投资者,结果路演第一天单子就满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业投资者顿然醒悟,又一涌而入。这是一个与我们传统做法不同的新的方式。
国际金融报:你觉得未来最大的业务障碍是什么?
李小加:我想说未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觉得最难应付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起初成本。当这个市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在有限资源可操控的状况下,必须讲求回报率最高,在最佳的地方做最佳的投资,做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