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合资券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瑞银开业却未开张


半年多时间里,有"第一家超出规定限制获得全牌照的合资证券公司"之称的瑞银证券一直在参与北京证券重组问题上三缄其口。虽然一年半前重组方案意外顺利获批,但事情并没有朝着瑞银的愿望进行,至少"进展非常缓慢",瑞银证券一位高层董事向记者表示。
  
记者获悉,证监会已于12月8日颁发了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开业批复。瑞银方面表示:"瑞银及其合作伙伴预计,瑞银证券将按已审批的重组方案,并于工商登记手续完成和相关证券业务牌照获发后开始营业。"
  
这意味着,瑞银证券虽然取得了开业批复,但是还没有取得各项业务牌照,"只能开业不能营业"。
  
好买卖难开张
  
2005年9月,北京证券重组方案通过国务院特批。根据该方案,瑞银集团将以约17亿元(约合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新成立证券公司20%的股份。
  
一年半来,瑞银集团参与的北京证券重组计划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最终新证券公司的持股结构为:瑞银集团持股20%,中金公司持股5%,国内战略投资者包括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及建银投资共计持股42%,北京国资委通过资产管理公司间接持股33%。
  
尽管瑞银当时为这份由建银投资主导的重组方案付出了14亿元的溢价。但瑞银CEO何宏丰却认为这是桩合乎情理的好买卖。
  
"北京证券是桩好买卖,它让我们能够承销国内债券和股票,在监管当局批准之后,新公司还能买卖及分销国内二级市场的债券及股票等经纪业务,这是目前其他的合资券商都不能做到的。很多人认为总共17亿元的入股价太贵,但据我们测算,2020年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北京证券会有很好的前景,基于这一预期,我觉得价格是合理的。"
  
的确,尽管瑞银只持有20%的股份,但瑞银取得了管理新证券公司的权力。这使得瑞银不仅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直接入股内地证券公司的海外企业,而且是第一家得到经营证券业务和资产财富管理"牌照"的外资公司。
  
由此,瑞银内部的乐观预测,新北京证券(后注册为瑞银证券)可能在2006年年初开业。瑞银集团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高调宣称,"瑞银证券将首先开展投资银行和股票投资业务,稍后再展开面向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
  
事实上,瑞银并购国内券商是有备而来。
  
重组北证之后瑞银将21个营业部出售给招商证券,自己只保留了6家--北京、上海、深圳各有2家。
  
更为奇怪的是,瑞银并未对这6家营业部再作明显的调整,反而说服营业部的客户转向招商证券接管的21家营业部,因为瑞银还将原北京证券所有的经纪业务一并转给了后者。
  
"开始,我们不理解瑞银为何遣走这些客户。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带来巨大回报的优质客户。"原北京证券公司员工李凯对记者说,"后来,我们才意识到瑞银最在乎的是将营业部作为'壳'资源的价值。"
  
"瑞银的确不需要以太多网点去吸引高端客户,"瑞银亚太区总裁泰普勒对媒体表示,"剩下的证券营业部将关注于财富管理"。
  
泰普勒解释,财富管理更像一种职业金融操作过程。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北美和欧洲,世代累计并拥有巨大资产的家族通常都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去管理这些财富。
  
正当瑞银雄心勃勃,准备一举拿下中国富人的管家之位时,监管层对外资并购的政策紧缩让瑞银对自己的如意算盘捏了一把汗。
  
"游戏规则"可能重写?
  
去年10月,监管层明确表示,券商并购暂向外资"关门"。中国近三个月再批准外资并购国内券商股权。这意味着,瑞银入主北京证券将是近期外资所获的最后一张券商"牌照"。而让瑞银更加忐忑的是,即使在监管层收紧外资进入门槛之前拿到"门票",可能仍然无法实现其尽快开展国内证券业务的愿望。
  
根据2002年7月1日起实施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第十条规定,"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另外,证监会规定,证券公司单一股东最高持股比例为20%。《规则》还规定,合资券商只能经营国内企业IPO和外资股的经纪业务,但不能从事国内A股证券业务和衍生品。
  
但瑞银并不为其所束缚,在成立之初就为得到北京证券最终控制权作了很多安排:瑞银以 17亿元人民币,换取新公司20%的股权,同时获得了一半的董事会席位和管理权。同时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建银投资分别持股14%,国际金融公司持股5%,剩余的股份将由原北京证券股东通过新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瑞银成第一大股东。
  
但中粮和建银不过是过渡安排,按照安排,接下来瑞银将收购他们手上的股权,持股北京证券49%,进而完全控制北京证券。
  
在重组北京证券的过程中,瑞银原本希望通过仿效高盛高华的模式,即增资20亿元--其中14亿元替原北京证券填"窟窿",6亿元是新增股本金--获得北京证券30%股份。但后来,有关部门对这一方案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价格问题正在被重新考虑。
  
2005年末、2006年初,由于证券市场向好,原来陷入困境的券商走出低谷,2006年上半年两市股票、基金和权证的总成交金额为95731.32亿元,是2005年全年的2.8倍,151家券商佣金收入超过170亿元,而北京证券2006年上半年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达到8881.63万元。
  
这导致市场重新评估国内券商牌照。而且,对合资券商的牌照估价还要拓展到经纪业务之外,因为不少国际投行的优势在于投行和财富管理,例如瑞银通过中国银行一单就可与高盛共享20亿元的承销收入。
  
券商牌照被重新评估的另一个因素是合资券商牌照的稀缺性,目前国内创新类券商和规范类券商不在外资收购范围之列,只有规模不太大、历史问题较小、市场形象还好的券商才允许被外资收购,这类券商壳资源并不多。
  
考虑这些背景条件,瑞银牌照发放进入静默期,恰恰反映了国内管理层、市场和券商的股东方都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估券商牌照的价值。
  
对此,瑞银方面开始变得异常谨慎,很少在公开场合做出任何关于瑞银证券的评论。
  
"瑞银不会期望在短期内获得利益,我们目前只专注培养最有价值的资产--人力资源,以期为瑞银在中国的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短期内,瑞银向来引以为豪的财富管理业务则不会全面推出。"
  
也许,瑞银等待的日子将不会太久。"瑞银希望对北京证券的投资是长期的,"何宏丰再次强调,"瑞银的未来将和中国市场休戚相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机会巨大,可能需要5到20年的时间去赢得机会。但瑞银有这个耐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