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毕马威涉嫌非法销售被查
下一主题:央行:更多动产将可抵押
返回列表 发帖

热度不减 加息难免

一季度经济运行高增长,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的事实,出乎很多专家的预料,那么二季度是否会持续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呢?

高增长趋势未改
专家们对于二季度GDP增长的预测普遍落在10%-11%区间,稍微低于一季度11.1%的同比水平。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去年二季度GDP的增长达到11.5%,由于基数比较高的原因,今年二季度不大可能超过今年一季度11.1%的水平,但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势头。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谈到,驱动GDP高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没有改变,仍是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投资。尽管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速同比回落。
“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攒着劲发展经济,表面上投资数据有放缓的迹象,如新开工项目为负增长,但实际上各地的基础设施投资热点层出不穷,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它们会打着一切合理的‘旗号’扩张投资。”
一季度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东、中、西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4%、35.8%、26.8%,可以看出,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是非常快的。
武汉当地人民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各地都是想尽一切理由向中央说明当地应加快投资开发,如武汉就希望向中央申请成为“第三个经济改革试验区”(前两个是天津和上海浦东)以树立在中部地区的增长龙头地位。
兴业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鲁政委分析,对于地方高涨的投资热情,中央政府除了采取一些行政上“敲山震虎”的手段警示地方政府不要过度追求投资增长外,并无良好的应对之策。
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时期,各种投资主题当然也就热点不断——新农村建设、铁路大发展、奥运等。实际上中央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今年安排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资金就比去年增加了250亿。
鲁政委认为,更多的投资力量还是来自于市场对于利润的追逐。前阶段,国家发改委在诸多所谓“过剩行业”的调控,如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实际上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提高了行业的利润率,延长了很多产业的投资周期,这些因素都将刺激市场投资新势力的崛起。
来自政府与市场的两股投资力量,将使得近期投资维持较高增长水平,它们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产业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次转移以及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在此背景下,投资尽管会遭遇政府的调控力量,但不大可能有趋势性的改变。《证券市场周刊》宏观经济预测专家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与一季度不相上下。
而从驱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因素——出口来看,专家们预测普遍会下滑,但不会有大的滑落。
首先,国际经济走势并不强劲,目前OECD国家先行指标的6个月增长率已经从去年10月的2.0%下跌至今年2月的0.8%;其次,随着国内各种外贸政策的出台,一些产品的出口将受到影响。实际上,今年3月就出现了这种现象,该月出口增幅只有6.9%。
前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认为,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与去年开始的外贸政策调整有关,“从去年9月份开始的出口退税调整等政策,滞后到今年3月份才反应出来,而今年前两个月的出口异常增长也与这一轮政策调整有关。”
但二季度出口增速也不大可能保持3月份的低水平。国家信息中心的祝宝良认为,3月份出口增速下降并不具有趋势性,中国出口产品近年来竞争优势很强,今后几个月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他预计出口贸易数据将很快会恢复到之前的常规状态,二季度的增长数据为25%。
专家们还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值得称道的亮点还应该算上消费。
中银国际程漫江认为,国内消费已成为重要的增长动力。如一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高于去年四季度的14.3%和去年三季度的13.9%,这也是2004年三季度以来的最高季度性增幅。
考虑到驱动消费的基本力量,中国劳动力市场继续绷紧以及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如一季度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9.5%,创近年来新高),消费零售继续加速增长的局面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它表明政府之前鼓励消费的各种政策正逐渐成效,中国的经济增长正逐步走向平衡。

加息难以避免
在一季度预测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央行加息难以避免,事实证明这个预测是准确。二季度预测中,专家们又做出了比较一致的判断:央行将继续加息27个基点。
不少专家做出这个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是,3月份CPI同比增长超过了央行认可的“警戒线”。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谈到,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在数据上表现为: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提高,3月份3.3%的涨幅已经突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全年物价上涨目标;2.商品和服务价格普涨的局面已经形成,尽管食品价格涨幅领先,非食品价格涨幅仍然偏低,但非食品价格涨幅在逐渐提高。以3月份为例,当月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已经比1月份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涨幅比1月份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应进入加息通道,因为从长期均衡利率水平来看,中国的利率水平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低于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而这是导致投资过热的根本原因。他预计今年年内至少还有两次加息,每次27个基点。
而在另外一些专家看来,央行加息并不完全是从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因为当前CPI也并不完全支持加息。如3月份CPI虽然同比数字创出新高,但CPI环比数字却下降了0.3%。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的研究表明,近几个月来,CPI的攀升是与食品价格紧密联系的,而食品价格并没有很强的持续上升的动力,也就是说,未来CPI上涨的压力短期内正在减小。而且除CPI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能源价格指数目前相对去年末也都保持着稳中有落的趋势。
他们认为,央行加息更多的是解决当前货币调控的难处——流动性的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
程漫江表示,央行加息有助于平抑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一旦得到抑制,热钱的流入自然也就慢下来,从而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压力。
实际上,央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近日谈到,升息意味着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降温,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资本流入,胜过仅仅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准的举措。
胡晓炼还指出,亚洲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利差最低为1-2个百分点,但亚洲有些地方的股市和房价在1年内的涨幅最高可达30%,那才是真正吸引海外投资者的地方。
而央行行长助理易纲近日在“中国政府网”针对经济金融外汇等问题的回答,更值得市场人士细心揣摩央行对待资产价格的态度。因为在这之前,央行只是谈到要关注资产价格,但对于怎样关注却语焉不详,此次易纲表示:“将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发挥利率杠杆在平滑和抑制经济过热以及资产价格膨胀中的重要作用。”
鲁政委认为,以上央行官员的言辞都为日后央行利率政策调控打开空间。
尽管专家们对于央行二季度将加息的决策并无太多疑义,但他们对于什么时候央行加息还存在不同看法。
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鉴于中国经济有较大的偏热迹象,中国很有可能在4、5月份加息。
而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央行可能会等到6月份才做出最后的决定,当然若4月份数据仍不乐观的话,央行很可能最快在5月中旬加息。

国际投行关注汇率
在《证券市场周刊》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预测中,我们还特别约请了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瑞银集团和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参与。
这四家国际大投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师一致认为,二季度中国GDP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在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国际投行几乎都先后修改了对于中国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一季度的表现有些不可思议。”瑞银集团亚太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认为,“除了工业增长和出口继续增长以外,政府消费也将成为GDP增长的推动力。在过去几年,由于税收增长和政府赤字的减少,政府将会把更多财力投入到诸如保险、教育和城乡居民福利上去,这对GDP也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Anderson表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CPI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食物和工业制成品价格上升。在宏观经济调控下,CPI的增长不会过快,“但是它仍然对利率提出了挑战。”
和其他机构相比,渣打银行预测的CPI增长速度最快。渣打银行驻上海的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解释道,“从全球范围来看,二季度食物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他认为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较低,食物价格的上升将会对中国的CPI上升造成直接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宏观调控必定会对已经出现过热迹象的经济做出调控,其对数据的影响将在二季度得到体现。”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道,“即便如此,中国经济依然在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
Anderson认为加息是可以预见的,“可能就在近期,央行就会对存贷款利率进行加息,但是在我看来,真正能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还是人民币汇率的继续上升。”
人民币兑换美元继续升值,这点几乎没有疑义。但是升值的空间究竟几何,这点争议不下。尽管渣打在预测中给出的二季度末美元/人民币汇率甚至高于瑞银,但是渣打还是认为人民币升值速度将会逐渐放缓,它的年终数据远远低于瑞银的预测。
王志浩谈到,“在二季度结束后,人民币升值速度将会减慢。二季度人民币高速升值是对前期出口高速增长的回应。”
马骏认为,中国经济受到的最主要影响来自于国有企业历史债务对金融系统产生的压力,“如何化解这一问题依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里,银行通过得到财政注资和上市化解了风险,但是高涨的储蓄率和净出口增长压力还在继续对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毕马威涉嫌非法销售被查
下一主题:央行:更多动产将可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