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203
- 帖子
- 281
- 主题
- 76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2004年,中国保险业正处于艰难的全面转型期。 身处风云际会,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良,从容自若,一如既往———“集团要上市、寿险要合资”。通过两条途径,这位雄心勃勃的太保“掌门人”一步一个脚印,勇敢地继续着他宏大的太保再造工程。 临近岁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与太保的收购协议已报给中国保监会预审。如果审批通过,将成为国际私人资本对中国金融领域最大规模的股权投资。与此同时,太保联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投资,与复旦大学合办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保险集团牵头出资成立的二级学院。 2004年,太保集团连续第五次获“商业创新方向”国际组织奖项,被授予国际“质量信誉钻石奖”。2004年还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惟一被授予“中国用户满意鼎”。 “现代世界经济已经或正在揭示一种规律,那就是成功者属于创新者。创新就是要敢于抛弃自身落后的东西,敢于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而科技进步为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外部公开场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良时常提及“创新”。 这两个字眼,也常被旁人用来评价在金融界游走多年的王国良。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创新”总能令人联想起“风险”,然而,王国良并非一位金融“冒险家”。接近他的人如是评价:王国良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光远大、敢为人先;他所领导的太保集团,在业内外则以“稳健”而著称。 按照中国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诺,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2004年,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保险业正处于艰难的全面转型期,身处风云际会,这位雄心勃勃的太保“掌门人”,依然一步一个脚印,继续着他宏大的太保再造工程,继续着中国保险业与世界经验结合的创新之路。 1远大目标 按照太保所制定的目标,到2010年太保将要建设成具有多元化股权结构、跨国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并向“信誉良好、财务稳健、具有社会责任感,极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国际化金融企业迈进 1991年4月26日,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交通银行保险部。1999年5月1日,随着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太保与交通银行脱钩,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 截至日前,太保已拥有超过1200多家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是上海向全国辐射能力最强劲的机构;在上海历年的重大项目工程中,太保的承保项目和金额冠居同业。2002年10月18日,太保集团及旗下的寿险与产险总公司迁至金融机构密集的上海浦东陆家嘴。 在交银大厦南楼36层的办公室里,王国良正在打造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的梦想,即建成太平洋保险产业、太平洋金融产业、太平洋国际经营产业以及为保险、金融产业服务的太平洋教育产业等各种经营实体组成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 而此时的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大破大立时代。2002年之后,国内保险业开始面临中国入世后严峻的挑战,保险公司进入了超常规发展后的“低潮”和资本金缺陷。 2004年初,尽管中国保险业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完成了从千亿级到万亿级的跨越,但这一年,保险业入世的负面效应开始浮现:经历了多年30%以上高速增长的中国保险业悄然调整,一直创造神话的寿险保费收入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外资保险公司长驱直入,并在数量上超过了中资保险公司数量。 在即将到来的金融混业模式下,中国保险业如何摆脱目前相对被动的地位、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无疑成了业内最为关心的话题。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指出,2004年中国保险业开始面临两大转型问题:如何实现由规模经营向效益经营的转型,如何实现由单一公司模式向集团公司架构的转型。 这一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先后赴海外上市,因筹备“集团整体上市”和“寿险引进外资”两条新闻,太保也吸引了中国和全球资本市场的眼球。记者获悉,太保产、寿险公司分别在和外资进行深入谈判,而集团上市等“市场时机”了。一旦上市成功,实现太保集团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目标的进展将随之加快。 “保险公司上市可以快速募集资金,充足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王国良说,“偿付能力指保险公司能不能在10年、20年后甚至更久的将来兑现保险合同承诺的偿付能力,与广大保单持有人利益密切相关。” 记者获悉,按照太保所制定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到2010年太保将要建设成具有多元化股权结构、跨国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并向“信誉良好、财务稳健、具有社会责任感,极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国际化金融企业迈进。 2创新之举 对于保险公司创新的概念,王国良如是诠释,除了管理体制和营销手段需要创新之外,最要紧的还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咄咄逼人的气势,有过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王国良从容自若,他认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首先要靠自己,“既不要盲目崇洋媚外,也不要认为国外的什么都不好”,应寻求一条中国实际与国际经验结合的创新之路。 2004年,太保集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系统保费收入达到490.89亿元;集团资产与收益连续6年稳定增长;从2000年到2004年,太保集团连续被“商业创新方向BID”国际组织授予“国际质量金星奖”、“国际质量白金奖”、“国际质量钻石奖”及“国际质量信誉钻石奖”;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 关注太保的人士告诉记者,太保业绩的稳步增长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完善的治理结构、严格的风险管控、强大的IT平台和广泛的分销服务网络,这些核心竞争优势是太保维持稳定增长和高水平经营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切均源于“创新”。 王国良不止一次地说过,他要把太保集团带进新的时期。对于保险公司创新的概念,他如是诠释:“对保险企业来说,除了管理体制和营销手段需要创新之外,最要紧的还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要善于引进和运用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设计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服务的创新要以新理念、新技术为支点,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便捷、省时、高效的服务通道。” 记者获悉,在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员工培训机制、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营销制度和营销方式、用人用工和分配制度等各个领域,太保都力求大胆创新,其中也包括了IT技术平台。 以电子商务为例。2000年8月太保建成中国保险业界第一个贯通全国、连接全球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络系统;2001年5月9日,通过太保新网站联系的第一张保单在北京诞生;2002年6月18日,太保网第一笔在线支付业务在西安通过招商银行一卡通成功划转;几年来,太保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实现的保费收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 而2004年秋的另一件事,足以显露王国良敢于创新的“胆识”。 当外界还在焦急张望太平洋保险集团的IPO进程,由其为主联合投资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却先期引来关注,并创造了一个第一:中国第一家由保险集团为主联合出资成立的二级学院。它的意义还不止与此,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金融学院。 王国良形容自己,办独立学院花费了和IPO一般的精力。据说这个已投资10余亿元、最终投资将达到20亿的项目,缘起于一次朋友间的饭局。席间,有人提议联手投资一个为中国保险业服务的长期看好的项目,在内地已有过教育巨额投资尝试的中国台湾投资家冒出一句:“我看教育可以考虑”,他没想到,王国良立马就说,“咱们一起来干”。 王国良计划带领他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去学院授课,把公司的实践总结成理论,让招进来的孩子们从实践开始既接受复旦大学金融理论教育又接触理论,并在太保的各个部门定期实习。记者获悉,今后,太平洋保险集团这样做,不为其他,只为实现集团和学院的联动———培养大批学历 技术的人才。 对太保而言,办学院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按规划,集团每年要吸收1000名本科生。这些毕业生进入公司后,需要3年左右时间才能适应工作。一名大学生1年的人力资源成本按照10万元计算,公司每年至少要支付上亿元。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实践型、技术性人才,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强,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可大大降低人才资源成本。此外,其有条件办成在金融、保险领域有鲜明特色的一流金融学院。太保还将利用学院培训员工,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培训要求和质量需求。 3做企业不求虚名 太保不盲目追求世界500强,太保追求的是股东和员工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是效益第一和稳健经营 在保险业中,王国良多年要求太保“做强做大”,但他也屡屡告诫,太保永远不盲目追求《财富》杂志所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这样的名次。因此,有人说他“狂妄”。 王国良却自认底气来得实在。在他看来,“强”是指公司的内在素质,尤其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未来价值;“大”往往是指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企业做强了,就一定会大,有一定的规模也是做强的基础,要防止的是脱离现实条件,盲目地追求“大”,那企业最终不一定会“强”。 看看王国良的背景: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硕士、博士生指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江苏省镇江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句容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交通银行镇江支行副经理,镇江市轻工业局局长、党委书记,交通银行总行信托部副总经理、综合计划部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多年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不仅使其具备混业的特色,更练就了他务实的风格。 他曾多次表示,“中国保险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相当差距,整体水平相差30年左右,太保不盲目追求世界500强,太保追求的是股东和员工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是效益第一和稳健经营。”他认为,世界500强的标准是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导致一些企业拼命追求规模而不讲质量,每年公布的结果到第二年可能有相当数量会被淘汰,实际上没有实际意义。 作为一家综合类保险公司,太保2001年进入世界保险业200强,名列第45位,这一评选是根据各方面综合评比得出。王国良提出,在加快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企业的内在素质,其中业务质量的好坏是重要的标志,一定要始终关注资产利润率、不良资产风险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三大考核指标才是企业强弱的真正标志。 他多次向员工表示,中国内地衡量保险公司大小有时主要看保费收入,这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关键还是要看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如果保险公司盲目扩大规模,忽视了风险,表面上规模很大,资产质量却很差,潜在风险可能导致公司的倒闭,因此王国良认为保险公司首先应该追求经济效益,使公司保持较强盈利能力,才会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4稳健执行 一向以“创新”胆识知名的王国良,所带领的太保集团却是远近闻名的“稳健派” 在保险业内,一向以“创新”胆识知名的王国良,所带领的太保集团却是远近闻名的“稳健派”,有人甚至据此讽刺说,太保的经营风格几近保守。 对此,王国良总是用三句话回应:“保险公司不是冒险公司”,“每张保单都要出利润”,“稳健经营就是利润”。王国良也因稳健经营,在2003年12月当选首届“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 据中国经济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提供的信息,王国良当选的点睛之处在于:稳健经营。从2003年起,太保系统率先开展以防范风险、调整业务结构为目标核准保险和核准理赔体系,形成了控制风险、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机制。 对于保险业经营之道,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险主要靠投资获利;一种认为不能靠投资,只能靠承保获利。 王国良却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两者要结合起来,利润必须来自业务承保和投资两方面。“我们的理念是,首先抓好业务承保质量,从中获取利润,在此基础上,不断把握资本市场的规律,通过投资获取一定利润,从而保证公司的竞争能力。” 在王国良看来,把盈利建立在每一笔承保业务上,给股东满意的回报,是保险公司最为基本的生存之道。他认为保险承保要把利润建立在每张保单上。在承保每笔保险业务时,通过精算,能产生利润的业务,才能签单;但不是说签完保单后就不赔款了,正常的理赔是另外一个概念。 “坚持保单本身能产生利润,所以我们进一步提出,必须退出无利润区。这是商业保险公司生存的基础。”他多次强调,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稳健,自身都难保,何谈为社会、为保单持有人提供风险保障?又何谈社会效益?坚持稳健经营,以效益为中心,一步都不能错! 点滴王国良 ▲王国良多年要求太保“做强做大”,但他也屡屡告诫,太保永远不盲目追求《财富》杂志所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这样的名次。 ▲席间,中国台湾投资家冒出一句:“我看教育可以考虑”,他没想到,王国良立马就说,“咱们一起来干”。 ▲在王国良看来,要防止的是脱离现实条件,盲目地追求“大”,那企业最终不一定会“强”。 ▲王国良总是用三句话回应:“保险公司不是冒险公司”,“每张保单都要出利润”,“稳健经营就是利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