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私募也“高端”

张俊(化名)曾经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投资业绩也不错,近日却突然主动请辞,转而投奔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顾问公司。
钱堆出来的团队
  
张俊目前就职的公司就是一家地道的私募基金,表面上是一家注册资本10万元的投资顾问公司,实际手中运作的资金超过了一个亿。
  
公司在机构设置、流程管理、人员配备上与公募基金公司相比毫不逊色,主要分为行业研究部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研究部、公募投资基金研究部、企业财务研究部、资产运营研究部、公关营销部、公司对内管理部,且每个部门独立核算,每天都向上汇报资金的运用、收支状况。
  
公司的人员阵容堪称“豪华”:30名员工中,有4位博士,20位硕士,其余的人均为本科毕业。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不但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有的甚至还曾任职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证券分析师。员工平均年龄在36岁至45岁之间。
  
如此“高配置”团队也是用钱堆出来的。私募基金由于工作处于灰色地带,没有法律保障,而且这些职员都是放弃原有报酬丰厚的工作而来,因而对薪资的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是公募基金公司水平的3至5倍。
  
公司主要借助猎头公司来招募新人。猎头公司专门深入知名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中网罗人才,猎物主要是那些个人处事方式与原公司利益有严重冲突,或个人价值被公司严重低估、能力得不到认同、报酬不合理、内心有抵触情绪的职员。
  
张俊就是这样的例子。在原来的公司中,他的业绩和报酬不成正比,而且投资操作受限太多。后来在猎头公司的鼓动下,离开了原来的职位,到这里担任投资总监。
  
对此,深圳旗隆投资管理公司代雪峰介绍说,私募基金机构也呈“金字塔”状态:大多数进行代客理财的个人工作室手中的资金在几百万元左右,至多在几千万元,他们对股市的行情非常敏感,行情好就出现,行情不好就撤离,处于私募基金的边缘状态。严格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则都以上述正式注册公司面目出现,名目包括 “投资顾问公司”、“资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等。这些公司才是私募基金中的大手笔。一般小的机构手中有上亿元,大的甚至可以操控十多亿元资金。
在人脉和法律之间平衡
  
私募基金的资金募集更多依靠基金经理人的人际关系和业绩。
  
在2001年之前,募集资金更多的靠关系,募集对象主要是企业资金或者一些个人大户资金。2001年之后,股市由牛转熊,许多私募机构销声匿迹。现在“活”下来并且资金依然保持在亿元规模的私募基金,几乎全靠小范围的业绩口碑,或者在企业主圈内的宣传推介,以及探与证券公司和银行工作人员根据客户情况的试接触。
  
当然,选择是双向的,在私募基金经理人选择资金的同时,资金也在寻找合适的经理人。目前国内私募基金经理大致有三个来源,一种是一直在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有了个人绩效之后,开始被出资人看中;第二种是证券公司自营部门工作人员。此外,一些基金公司离职人员也涉足其中,特色是一般会与原基金公司销售人“搭档”出来,依靠后者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资源开展业务。
  
在双方都有了合作的意愿之后,签订协议是关键。台湾某券商上海首席代表林贤斌告诉记者,协议中一般会对操作风险进行规范,例如,买卖股票的范围要限定,不能购买成交量太小的股票,不能买投机股,同一单股票不能超过的百分比,以及资金清算的期限等等。作为风险控制手段,基金经理人每月需要向出资人提供资产报表,对资产的市值、持有股票的明细、未来投资操作的大致想法进行报告。
  
有趣的是:尽管协议没有标准模式,各有不同,但大致还是会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制定。某私募基金经理人透露:“我所结识的圈子里面,私募基金经理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他们签订协议(有的签订备忘录)都会有律师认真审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