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224
- 帖子
- 440
- 主题
- 106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又创新高 1月29日,中信证券股价又创下了40.2元的新高,从2007年首个交易日的27.28元至今,已经累计上涨超过30%。根据中信证券公告,2006年净利润将比上年增长450%以上,净利润将超过22亿元,每股收益逾0.738元。 尽管中信证券的市盈率已超过90倍,但国泰君安券商分析师梁静认为其定价是有道理的,龙头券商将获得领先于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高成长应该享受高溢价,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牛市初期,我国券商正在成长的初期。国信证券资深金融分析师朱琰也认为,处于高增长期的证券公司应该享有较高的估值水平。依据国际经验,在牛市中,券商股价远远跑赢大盘。梁静预期:“中信证券未来3-5年增速将达到30%-40%左右,而净资产收益率可达到25%-30%。在国际上,证券商指数及主要证券商的PB(市净率)估值在牛市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证券商指数PB估值最高曾达到3.2倍,而摩根斯丹利的PB估值最高曾经达到5.6倍。我们认为国内领先券商的PB估值水平为在6倍左右。” 而朱琰认为,在2007年大盘股IPO中,已经确定中信证券能参与的就有交通银行、南京商行、中国铝业、平安保险等大型企业的主承销商,同时还会有大量再融资项目。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备兑权证等创新业务也将成中信证券的赢利新阵地。中信前期收购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都是充分分享牛市机遇的金融企业,预计2007年股权投资收益有望出现爆发式高增长。因此将其目标价再次上调至35-38元。 但也有分析师认为,券商借壳上市,将会分流一部分资金。比如,中投证券分析员陈华龙就中信证券超过90倍的市盈率表示了谨慎的看法。 2006:券商转折年 作为同业拆借市场成员,银行间市场的50家券商年报已披露完毕。据Wind资讯统计,50家券商总计实现净利润180亿元,平均净利润3.6亿元。除两家出现亏损外,其余48家券商全部实现赢利。50家券商的总资产和净资产总额分别由2005年末的1875亿元和385亿元,增至2006年末的3882亿元和515亿元。行业持续亏损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性扭转。其中,国泰君安、国信、申万、广发、招商5家大券商盈利数额均超过10亿元。 在大券商中,银河证券、中信证券、宏源证券目前还没有公布年报,宏源证券业绩预告:公司2006年度净利润为2.3亿元。1月30日,本报记者从银河证券一知情人士处了解到,2006年,银河证券共实现营业收入33.63亿元,实现税前利润21.45亿元,新银河证券注册资金60亿。“虽然银河证券的净利润还没有公布,但从经纪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产生的利润判断,税后基本上在15亿以上,仅次于中信,位列行业第二基本没有悬念。”他分析说。根据沪深交易所数据,2006年银河证券股票、基金总交易额在两个市场均排名第一,分别占上海、深圳交易所市场份额7.8%和6.3%。2006年,由于担任了中国银行、中国人寿、天安平煤、北辰实业等上市公司的主承销商及一系列企业债券的主承销商,银河证券当年承销收入约为6.04亿元,名列行业前茅。 据Wind资讯统计,2006年,券商经纪、自营、投行等传统业务以及资产管理、权证等创新业务总体都有所增长,其中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占2006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仍高达75%。但也有少数券商的赢利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平安证券37%的营业收入来源于创新业务;广发证券的总体业务有所增加,但传统的经纪业务比例下降。同时,数据也反映出中小券商的生存窘境,以大通证券为代表,1.7亿元收入几乎完全依赖手续费收入。 “券商2006年取得优秀业绩源于行业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源于股改的成功。”广发证券总裁办公室经理黄乐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的一位人士也对此表示赞同,他说:“2006年券商的业绩与之前牛市赢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是在化解了行业风险、提足了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取得的。” 梁静认为,2006年券商最大的变化是业绩爆发性增长,赢利能力根本好转;行业的综合治理在规范业务发展、基础性制度建设和优化行业竞争格局三个方面都取得关键性成效。 据报道,目前104家券商中,有100家公司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违规理财、账外经营、国债回购等风险事项已经全部清理完毕,仅余4家尚在重组过程中。其中50家券商风险事项涉及违规金额217亿元,通过整改已经全部化解。 展望2007 “无限风光在险峰。”谈到2007年券商的发展,前述中信证券人士套用了这句古诗。他说,大家对2007年的股市经营环境有所担心,即便上涨,也会伴随更多调整。 黄乐钊表示,从2006年年报就可以看出大券商利润集中、业务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可能会在创新业务的发展上。其次,市场上对于估值水平的重新定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粱静认为,2006年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从政策上判断,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以及备兑权证等都将在2007年推出,券商的创新业务将快速增长。但目前证券公司仍处于综合治理阶段,创新仍需在风险可控、可测和可承受的条件下渐进开展,全面铺开的可能性较小;2007年会是券商创新业务培育期,传统业务仍将是支撑行业增长的关键。 2006年传出券商借壳“绯闻”的股票,无一不牛气冲天。除了炒做的缘故,行业复苏的大背景让券商充满了对融资扩张的渴求,其次管理层对创新类券商和规范类券商资格审核,要求较高的净资本。与IPO的严格审核相比,快捷的借壳上市成了优选。“2007年券商借壳上市或者直接IPO可能会比2006年来得更猛一些。”中信证券人士称。他同时也指出,券商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机制的缺失、盈利结构不合理、人才的匮乏、外资及金融混业的竞争、借壳上市可能陷入黑洞等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