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8
- 帖子
- 484
- 主题
- 443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由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议案。 这是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财政政策的又一次发力。 此前,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等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财政政策已纷纷登场。 货币政策“奋战”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导致出现流动性偏大。这一问题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并由此造成贸易摩擦增多、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频繁动用货币政策这一直接、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轮番上阵。 今年央行已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特别是5月18日,央行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同时调整了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显示了政府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决心。 此外,央行于今年1月底重启三年期央行票据,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截至6月21日,今年累计发行的央行票据已超过2.5万亿元。 财政政策逐渐发力 在货币政策频繁推出的同时,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国债发行等财政政策也正渐渐走向中国宏观经济的前台。 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 6月18日,我国正式发布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这次政策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减少顺差。”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日前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的调整将对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流动性过剩起到积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9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授权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停征或减征利息税。 “这是一个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的、很好的对经济进行调控的办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蔡志洲研究员说。他指出,对利息税的调整,直接指向流动性过剩问题,直接的效果和目的,就是回收流动性。 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由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议案。 “这有利于抑制货币流动性,缓解人民银行对冲压力。”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殷建峰认为,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可以从货币市场回笼货币,有助于减少央行对冲流动性的压力,从而对当前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格局产生影响。 根治流动性过剩还需两大政策“组合拳” 根治流动性过剩不能单靠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各种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对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收缩作用,但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 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开会研究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时也指出,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专家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后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从而导致巨额的贸易顺差。因此,必须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才可以减少顺差。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建议,中国要实行“分红、收租、减税”的财税改革,分红是指国企分红,收租指要征收资源税,减税就是要降低个人所得税,或是提高社保投入,以此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所长。今后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将会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组合拳”,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