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券商直投:“馅饼”还是“陷阱”?

一次新年聚会上,某券商老总被问到“去年你们就是中国最赚钱的吧?”“不”,他毫不犹豫地否定这个猜测,“创投公司才是去年的赚钱冠军。” 这位老总表示,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创投公司负责人的发言让他印象深刻,“投资山河智能(002097.SZ)一年多,这家公司刚上市就赚了10多倍。”
2006年下半年新股开闸后,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上是“打包上市”,半年时间就涌现了52家新上市公司。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成为投资界炙手可热的话题。眼看创投公司转眼之间便能轻松地赚得“盆满钵满”,券商们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放开券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争抢直投“馅饼”。
券商直投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历史留给市场的却是惨痛教训居多。国信证券一保荐代表介绍,上世纪90年代,已有券商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实业投资领域,最典型事例是南方证券曾一度掌握海南省某县的大半地皮。但后来由于券商投资形成的不良资产数额太大被有关部门清理整顿,并对证券公司投资方向作出了严格限定。2000年前后创业板热时,大鹏证券等部分券商曾成立创投公司,部分券商甚至声称已“掌握”创业板。但创业板在当时未能成立,令这些券商投资血本无归,损失惨重。以至于2001年证监会再次下令证券公司严禁进行风险投资。
时至今日,当时的“陷阱”是否还会再现?
一家券商风险控制部人士认为,如今券商试点直接股权投资业务,机会成本小,预期收益高。券商直接投资主要面向投资上市前融资(PRE -IPO)项目,投资企业成熟度高,风险相对较低。企业一旦上市后,收益往往是好几倍甚至10多倍。从投资周期看,一般在上市前1~3年左右投入,上市后锁定期一年左右,2~4年的时间获得巨额回报。
比起上世纪90年代遍地开花的实业投资,如今的券商直投基本上是股权投资,不再是当初的“持有式、长周期”的运作模式。比起2000年时创业板的遥遥无期,如今中小企业上市速度加快,投资回收周期的预计掌控度更高,不会形成大规模的投资“呆账”。
券商看好直投业务在业内已是共识。最佳典范是从中金公司分离出来的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2002年8月独立以后,鼎晖联手摩根士丹利、英联、高盛等境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了包括蒙牛、李宁、南孚、永乐家电、分众传媒、双汇等公司,现管理资产超过4亿美元,成为中国本土直投公司中的耀眼明星。其实,海通证券旗下就一直运营着一家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基金公司。2004年11月18日,中比基金成立,基金规模1亿欧元。由海通证券和比利时富通集团合资的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2005年投资包括江苏东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投资总金额达人民币2.3336亿元。
招商证券副总裁张郁平的态度显得更为直接,“个人和普通企业都可以自由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券商要试点直投有什么奇怪的?”在张郁平看来,券商有资金,有人才,还有经验。所谓经验即许多券商投行人员都曾经帮助企业做过私募融资的顾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