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故宫“门”重重 惹人“扒门缝”
下一主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CPI见顶或在下半年
返回列表 发帖

重开马路菜场能否抑制通胀?


 ●“菜贱伤农”的声音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终端的消费者却并没有感受到农产品价格的“贱”
  ●马路菜场则是可以立即实现,并且能够有效缓冲食品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压力。
  ●专家认为重开马路菜场能缓解物价上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抵御通胀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名词层出不穷。而在已经过去近一半的2011年,物价上涨,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依然是最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而在这条农产品价格上涨、通胀加剧的路上,曾经被认为是“扰民”而被大力整治的马路菜场又悄无声息地出现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包括场地费等在内的流通环节费用是农产品价格高企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追求城市的容貌,把农民都赶到大市场里去卖。虽然农民交易环境好像改变了,但是各种费用却增加了农产品流动费用。姚景源表示可以考虑重开“马路菜场”以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马路菜场是缓解通胀的有效工具吗?
  为此,本报记者特别专访了著名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对马路菜场重开背后的经济意义一探究竟。
  现象马路菜场重出江湖
  自2010年以来,国内CPI便开始了上行之路。2010年11月CPI同比增幅达到5.1%,2011年1、2月份,CPI增幅均达4.9%,3月、4月更是达到了5.4%、5.3%。而在这一轮上涨中,食品类的价格上涨被认为是最大推手。其中,蔬菜、猪肉等农产品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由此带来的不满也最多。
  而在这条通胀不断攀高之路中,马路菜场这一曾被认定为是“扰民”、“影响交通”的事物,又无声无息地重新出现了。与此前不同的是,马路菜场的这
  一次出现招来的并不是一面倒的非议,而马路菜场的重现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是否能够有效缓解通胀,则受到了更广泛的讨论。
  也有观点认为,马路菜场的存在对城市面貌、交通等方面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并且对已有的正规农贸市场农户来说,马路菜场的存在无疑会对其造成极大冲击。
  马路菜场的开设,到底能为农产品价格上涨、通胀加剧带来一个多大规模的缓冲区作为争议的焦点,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探因中间商垄断定价权
  “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是所有价格中的洼地了。劳动力价格等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很多农产品价格都有补涨的客观要求。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总体上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李昌平称。
  “不过,”李昌平补充道:“在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的情况下,马路菜场重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这一轮上涨中带来的收益,并没有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合理分配。”
  不久前,山东济南历城区唐王镇的韩进种了6亩卷心菜,每斤卷心菜的收购价却跌到8分,总共要赔掉上万元。
  而与此同时,在零售市场,卷心菜的价格已在每斤0.4元-0.5元。纵然农产品在终端的价格已翻了几倍,但是“菜贱伤农”的声音却一直存在,只不过在终端的消费者却并没有感受到农产品价格的“贱”。
  “农民是农产品整个流通环节的起点,而消费者则是终点。但是这最为重要的两头,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却一直不具有相符的话语权。”李昌平称,流通环节中间商由于在定价中具有最大话语权,轻易地拿走了这几倍差价中的绝大部分利润,已经基本形成对农产品定价权的垄断。
  对策马路菜市缓解菜价上涨
  “整个农产品流通机制中最大的问题,中间商可以轻易地把农民和消费者隔开。农产品不像工业产品,农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必须快速进入市场,因此与农民相比,收购商在这一块有着决定的定价权。而在中间商收购了大量农产品之后,消费者仍然是弱势,也没有定价权。”李昌平说。
  李昌平分析,要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居民带来的压力,其实有不少办法可供选择。他指出,政府可以扶持小农组织起来搞‘一村一品’,即以村为基本单位,大力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当有组织地形成类似合作社的组织,与农民组织联合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也可以成为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即通过网络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沟通互动,实现农产品的订购、物流、配送一体化。“实际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购销在中国台湾、日本都是非常常见的。”李昌平补充道。
  “然后就是马路菜场。即在居民有需要的地方,允许开设马路菜场,让消费者与农民直接交易。”李昌平表示,尽管马路菜场只是解决的办法之一,但却是最为现实的办法。
  “‘一村一品’与消费者联盟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并且要对农产品的安全、品牌等方面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农民的接受程度目前看来同样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马路菜场则是可以立即实现,并且能够有效缓冲食品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压力。”李昌平称。
  推崇马路菜场的姚景源也曾提出,城市的主要街道可以禁设马路菜场,但一些非主干道则可以考虑。并且还可以对马路菜场营业时间进行设置,如早上六点半以前等,并且这也符合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生活习惯。
  “实际上,我认为马路菜场的重现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也是缓解物价上涨带给居民生活压力的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李昌平说。
  影响
  缓冲压力无助通胀
  能够缓解物价上涨压力的马路菜场,又是否能够在抵御通胀方面具有同样影响呢?对此李昌平给出的答案则是“很难说”。
  “马路菜场能够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是因为它能够让农民与消费者跳过流通中间商环节直接进行交易。但对于整个农产品类的通胀来说,流通环节仅仅是造成物价上涨、通胀加剧的一部分因素。”李昌平说。
  李昌平认为,劳动力等其他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产品类的通胀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还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各类投机资金在农产品价格中的炒作。
  “最近25年以来公务员的工资起码涨了60倍以上,农产品价格则仅仅涨了6倍。并且,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的农产品价格本来就很低了。在农产品价格价值洼地的作用下,游资要炒农产品是很容易的。”李昌平认为,这也是去年“豆你玩”、“蒜你狠”等一系列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因此,尽管马路菜场能够有效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居民带来的压力,但对于整个农产品的通胀来说,能够起到的作用其实有限。”李昌平说。
  观察家简介:
  李昌平,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2006年“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故宫“门”重重 惹人“扒门缝”
下一主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CPI见顶或在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