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176
- 帖子
- 427
- 主题
- 133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最近,冯小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刺痛了不少导演,冯导说,“观众没有义务保护中国电影”,很是振聋发聩。 “ 赢取观众的心!”
“罗马跳动的心不是议会的大理石柱,而是圆形竞技场的黄沙。”
这是电影《角斗士》中的一句台词。不仅适用于中国电影,更适用于中国商业。换句话说,用户也没有义务保护中国制造,没有义务保护中国品牌。更为重要,冯小刚的不少理念,同样适应于用户体验创新:
1、创新的诚意。“创作者的诚意最重要。创作不是任务,要有感而发。”那些打动人心的用户体验创新,首先就是创作者的诚意,这种诚意指的是—— 拥有打动用户心灵的关键创新,你可以从我们身边那些畅销的产品中找到这种感觉,比如iPhone4、新浪微博、《盗梦空间》、“非诚勿扰”征婚秀等。
2、用户发自内心的喜欢。冯小刚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选择题材的时候,第一要问的就是观众会不会喜欢?为什么会喜欢?”。赢得用户的法宝就是尊重大多数用户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放低身段,不要自视清高。
3、要制造有票房的创新。冯小刚说,“要只重视思想性或单纯追求娱乐性,都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最广泛的观众。”
冯小刚:观众没有义务保护中国电影
只有思想性与观赏性结合,才能使电影赢得观众最广泛的认同,电影创作和企业也才能在市场上赢得口碑树立诚信,实现可持续发展。只重视思想性或单纯追求娱乐性,都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最广泛的观众。
从我的创作来看,在第一阶段,贺岁片的创作在注重观赏性的同时,用轻松的喜剧形式传达正面的普世价值观,颂扬真善美,讽刺假丑恶。从而使贺岁片深入民心,让久违了影院的观众重新找回看电影的快乐。在第二阶段,为防止审美疲劳,进行新类型的尝试。在重大的历史事件民族记忆中寻找平凡但又是激动人心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人物。我们尊重公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但把着眼点放到了沧海一粟的小人物身上,观众对这些剧中的平凡人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影片中共同经历他们的困境,和谷子地、李元妮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的遭遇揪心,也为他们的坚守感动,更在离开影院后,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多了一份惦念一份亲情。这一阶段拍摄的影片没有卖座的大明星,不是所谓的商业题材,靠的还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创作理念,但票房却一次又一次刷新纪录。
在这里面,创作者的诚意最重要。创作不是任务,要有感而发。创作动机要相对单纯,不能为获奖而拍。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影片首要服务的对象仍是本土观众和华语区的观众。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实事求是地说,文化的影响力还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电影的输出还处于尝试阶段。进军欧美主流市场是不现实的,如果能在五年的时间里在日韩打开局面形成影响力,中国电影产业的格局就已经不小了。真正做大本土市场才能保证中国电影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里保持不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观众没有义务保护中国电影”,他们不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去选择消费。只能靠中国电影人自己去努力,用好看去赢得观众。这就需要我们对观众的观影需求有一个清醒和准确的判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在选择题材的时候,第一要问的就是观众会不会喜欢?为什么会喜欢?我们的故事不仅要讲给电影人听,还要讲给发行的人听,讲给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听。他们听你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力是不是集中?是不是抱有浓厚的兴趣? 是不是可以被感动?从众多的反应中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尊重多数观众的感受就是赢得观众的法宝。自视清高,自以为对生活的认识深刻于观众,就会导致对观众的误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电影大环境的逐步宽松,为了实现中国电影的更加繁荣,我们热切希望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作者提供更好的条件、氛围和机遇,减轻降低来自各方面给创作者造成的压力,真正地解放创作人员的手脚,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
作者:金错刀,本文首发于10月15日,来源于中国企业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