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不上市不是好企业?

来源: ChinaVenture      作者: 唐风

有位仁兄,不管是他考上大学还是挣得第一笔工资,都一直得不到他父亲的夸奖。最近他考上国家公务员,铁饭碗在手,下半辈子的安稳清晰可见。他那严肃的父亲也终于开口说了一句话——“中了”(可以了的意思),这是几十年来对他最高的肯定。双方都如释重负。

回到圈子里,上市如今成为众人奋斗的目标,很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也只有在一家企业IPO之后才会吐出“中了”这两个字,觉得可以交差面对世人了。

前几天麦考林宣布递交上市申请,想必公司内部人士也都在心里暗暗松上一口气。在红杉接盘后,麦考林短期内实现爆发性增长,迅速飙升至国内B2C的第一阵营。既然资本如此给力,争取有朝一日上市的压力自然不会小,业内甚至有IPO对于M18来说重于业务的看法。

而当当网,因为喊了很多年上市口号而一直未如意,被笑成为“老姑娘”。

其实不仅仅是电子商务领域,其他的行业也一直谋求掀起上市的浪潮。年初是方便粉丝行业、文化企业和新华书店发行系统等喊着要上市;后来餐饮业、保险中介也加入进来;到了夏天,视频网站因为烧钱太凶了也纷纷打着上市的主意;环保企业也不安分。

毋庸置疑,上市是企业融资,投资机构实现退出的一条绝佳途径。但是在如今上市高于一切的环境中,很多东西被扭曲了。

笔者已经习惯在某企业宣布计划或已经上市之后的几天里,就看到揭丑的文章。有的质疑,被称神奇,被称“挑战业内的智商”;有的被揭露通过疯狂融资并购,将各项业务打包上市就是其终极目标;有的被评论为所在行业目前还处于无序竞争的早期,被扶持上市为时过早;更多的是被爆料有某某投资机构突击入股,而投资者的进入对其成功过会还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不少企业上了市之后,竟不能安心庆祝,表面风光暗地里却紧张着被爆料;或者,公司的PR已经四处打电话了。

虽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多了也不好办。上了市的公司,疯狂募资,股票一路上涨。碧水源、奥克股份、汇川技术等公司纷纷拿着超募的资金。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30日,已上市的123家创业板公司,每家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均超过计划募集资金的数量,123家创业板公司首发预计募资总额为287.59亿元,而实际上首发募资总额却比其超出553.73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91倍。换个说法就是这123家公司超募的资金可以再武装起两个创业板。这超募出来的553个亿怎么花,成了大家最纠结的问题。

如果公司超募资金太多,而且没有将超募资金用在主业上,反而对企业发展不利。比如公司管理层就可能会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没有心思继续好好经营主业;超募出来的资金只能放在银行账户里干瞪着眼坐吃利息;将超募资金用来偿还银行债务、买房、买车各种现象则更是层出不穷。

上了市,也不意味着企业今后的路一切安好。尽管在09年创业板公司华丽的年度财报遥遥领先于主板和中小板。但今年第一季度,众多创业板企业业绩远就开始低于预期。如今在贴着“高成长性”标签的创业板中,超过20%的企业净利润居然是负增长。一年前,28只创业板“标兵”在各路资金的追捧下高调亮相,有过上市首日平均106%上涨的辉煌,到如今近四成却已然破发的现状。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某种程度上Pre-IPO项目意味着“一夜暴富”。但想在企业上市前夜突击入驻,最终临门一脚将其踢进创业板也是需要本事的。于是为了抢项目,各种手段也都使出来了。有些民间创业机构负责人会与券商人士或律师私下签订一份利润分配协议,一旦突击入股的企业能够上市,愿拿出至少20%的基金管理人利润分红支付给他们。另一方面,受到IPO盛宴的诱惑,靠谱的不靠谱的投资机构都纷纷成立起来了。

到了保荐机构这里,由于承销费用收入与融资额度紧密挂钩,他们常把自己的利益与发行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帮助发行人对公司的业绩进行包装,变脸业绩,以便获得高额保荐费用甚至是直投收入。更有甚者,保荐人在招股说明书上签下大名,就会有80万装进口袋。

VC/PE 行业本是高端的领域,是将“部分有钱人多余的财富与部分聪明人多余的智慧相结合的行业”。投资人在获得自己应得回报的同时,还应为社会创造价值,再往大处说,则担负着“寻找改变世界的业务”的责任。一切向钱看却成了如今的大趋势。出现这些现象,VC/PE退出制度不完善,并购市场等发展不健全当然是无可辩驳的理由,但是太宏观的理由不足以用来原谅个体的贪婪。

如今在不上市的企业不是好企业的氛围中,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拿回自己的回报,企业家分到了自己的红利,二级市场的股民们却凶吉未定。从事资本运作的人们,至少需要顾及一下如何让股民的血汗钱产生钱生钱的效应。

这里其实就有道德风险的问题 但是作为商业的一环来说 一级市场的人考虑的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现金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