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私募基金集体“潜水”

曾经创造辉煌成绩的私募基金在2011年却开始“失语”,不少私募基金处于“潜水”的状态(面值低于1元)。而这种现象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私募基金究竟为何集体“潜水”?是否具备投资价值?这些都成为时下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数据统计
发行时点不同业绩差别大
基金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在803只私募基金中,“潜水”私募基金的比例最高,达45.1%。从趋势来看,今年来私募基金的“潜水”比例逐渐升高。
去年年底时,仅26.3%的私募基金处于“水面”下。而今年3月时,这一比例便达到了33.4%。
此外,不同年份成立的私募基金“潜水”比例也有所不同。成立于2007年的私募基金“潜水”比例也较高。这些私募基金中,目前仍有近40%没有突破面值。
2008年成立的私募基金,到最近仍有25%左右还处于“水面”下。
发行于2009年的私募基金表现较好,至今仅有不到20%处于“潜水”状态。
2003年到2006年发行的基金数目不多,这些基金目前都是位于“水面”之上。
机构观点
私募基金“潜水”是表面现象
私募基金集体“潜水”的现象是否正常,而这种现象会带来怎样的投资机会,都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基金研究中心武晓江表示,其实“潜水”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是因为,有些私募基金虽然位于“水面”以下,但如果客户在低点处买入,虽然上涨后该基金的净值还是处于“水面”下,但总体来说,这样的“潜水”私募基金还是可以为客户取得收益。
反过来也一样,虽然有些私募基金在成立初期净值上涨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客户在高点处买入,然后该基金净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虽然看起来净值仍然在面值之上,但总体上还是让客户亏了钱。
吴晓江还称,基金投资往往需要看市场的脸色。当然,现在由于中国市场逐渐开始对私募基金开放一些金融工具,如股指期货等,这些工具的存在给私募基金带来新的风险控制工具。如果这些工具得以普遍地使用,或许将让私募基金的“潜水”率大大降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