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点分析 1

内容提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
点的重大战略。创业板和中小板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的上市地。本文
收集整理了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案例,对这些企业的
产业状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1)多层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已显雏形。截至2010 年年底,1169 家
深市上市公司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23 家,占比为19.08%。超过20%和50
%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
七成属于非国企,但2010 年59 家国企创造了2210 亿元的营业总收入,占所有
223 家公司营业总收入的55.4%。在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具有一定传统特色
产业,国企优势明显。而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行业,非国
企更具有活力。
(2)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发展态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红利效应”并不明
显,企业面临着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充分竞争。与市场整体水平相比,战
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群体的企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尽管盈利能力突出,但与市
场预期相比,其成长性优势暂不明显。
(3)7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并没
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中西部地区期盼通过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但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计成本的举措,既违背了中央精
神,也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和“一哄而上”局面。从产业内部发展来看,急需获
得技术和产业突破以及见效较慢的产业,上市公司家数偏少或缺失。而技术较为
成熟的领域则是上市公司较多,竞争激烈。
(4)正如国家产业面临转型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也正在经历着从
“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的过程。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相比,战略性新
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高出20%左右,研发投入占比高出近一倍。60
%的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拥有与企业主营高度相关的发明专利。值得注意
的是,由于原创性技术的缺失,目前这些企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和领先水
平的占比不到10%,这也注定了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过程的漫长性。
2
(5)尽管属于新兴产业,但中小板和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近半数
已是拥有10 年以上产业经历的“老兵”。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进入产
业平均年限约为14 年,与中小板相比,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进入产
业的平均时间较短,约为10 年,体现出了一定的创业企业特色。但与海外市场
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进入产业到上市之间的时间仍较长(以生物产业为例,海
外市场为4 年,而创业板为14 年),也反映出了现有发行制度在吸纳新兴产业上
市公司上市中的不足。
(6)虽然同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企业所获得的
利润和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身
处于新兴产业,但所获取的利润还不如传统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缺失,徘
徊在低端“红海”竞争;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缺乏定价权;不少企业处于产业链非
核心位置等是导致这些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析,或许可以“一斑窥全豹”,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
第一,当前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仍处于由传统制造产业向新兴产业转
移,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的过程。“战略性”和“新兴”特征也尚未突出。
因此对此类企业群体报以过高的成长性期盼,既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也容易
造成投资狂热的状况;
第二,从企业进入产业的平均年限来看,大多数企业进入相关产业已经超过
十年,对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定位更多属于“事后评价”或是“标签评定”。
从海外资本市场处与产业之间发展关系来分析,资本市场更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市
场的力量来“自下而上”地发展和培育相关产业。
第三,资本市场的产业“集聚效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起源于龙头企业的高
估值的正反馈效应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选择或许比特定制度安排更加
有效。因此,中小板和创业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当
然推动和优先考虑相关产业“龙头企业”的上市也将有助于“集聚效应”的产生。
鉴于以上分析,初步建议如下:
一、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进入产业平均年限在十
年以上。为了更好体现创业板服务于“自主创新及其它成长型创业企业”的特色,
3
可以考虑在发行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适当突出发行人创业期较短、规模较小、处
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特色。
二、过于强调产业划分,一来容易形成“误伤”,错过那些并非属于“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企业;二来也容易造成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
业”标签的“偏爱”,以达到尽快实现上市的目的。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
特点来看,产业细分固然重要,但相关的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
势。因此以产业划分为经,以技术发展路线为纬,或许将有助于实现分类发行审
核和分类监管。

希望整合在一个帖子里!

TOP

对行业研究非常有用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