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04
- 帖子
- 240
- 主题
- 177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在2009年问世的“Enough”这本书第四章中,John Bogle认为,应该将天平倾向回归信任常识的一边。他从三个方面解剖迷信数据的危害,分别是政府数据不靠谱,分析师错得有些离谱,企业乐观得简直没谱。
作为专家的金融机构,以及资深分析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John Bogle以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后为例指出,2000年3月时,养老金资产组合10%的预期盈利增长几乎出现在每一份年报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处处蔓延的乐观、贪婪,对新世纪、信息时代的美好设想,实在是一派泡沫之象。每一位理智的投资者都应该将未来收益预期建立在现在收益水平基础上,而不是已经尘封的历史收益水平。2000年初股息收益率为历史最低点1%,而PE却达到了创纪录的32倍。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所有复杂的模型都具备这样的共性:无法传递最基本的道理,或者称为真理。
企业本身对盈利预测偏乐观的倾向可以理解,但看到具体数据还是难免有些惊讶。华尔街的分析师通常会根据企业发布的盈利指导给出未来5年的预测,过去20年的平均预测年均盈利增长是11.5%,但只有3年达到11.5%,实际只有一半的增长水平,即6%。常识是,在美国这样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绝大多数的企业增长怎么可能大幅高于GDP增长率呢?各项眼花缭乱的数据统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企业为了达到各项看似理所当然而实则偏乐观的预测,被迫放弃长期提高生产力的努力,放弃推出新品,提高服务,提升效率的努力;而是采取了其他办法,这也许是近年来成功企业较少的原因之一,而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损害投资者,乃至全社会的利益。
通过上面的分析,John Bogle挑战了一切以数据为上,而后方能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还引用了英国社会批评家David Boyle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和计算统治的时代,顺着推下去,这是一个被各种指标统治的时代。最可怕的事情是,因为电脑几乎可以计算和测量所有的事情,我们便认为人类也是一样。
曾经,我们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常识和直觉,比如我们是不是病了。而现在恐怕什么事情,不先经过计算或测量,我们就认为自己做不了。这样很危险。”作者还引述另一位商业领袖Bill George的话作为解药:“信任才是一切的根本。因为信任是所有社会元素成功的前提:顾客购买商品是出于信任;员工努力工作是基于对老板的信任;投资者将财产交给可以令其信任的专业人士。”
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他,他本人尊重一切计算,而且深刻了解为了竞争和生存,一定需要制定各项目标,用以激励所有人。但是失去信任,一切计算皆是空,甚至引人误入歧途。 |
|